评剧白派剧团 发表于 2017-5-13 11:21:54

白派团海纳百川 喜"爱派"再获新生

北京横空一雁    201705    那是2017年3月17日,海河剧院,日场,白派团学员班《折子戏专场》,满座。年仅16岁的杨瀚婷演出爱派名剧《李香莲卖画》中《骂书房》一折。别小看了这个娃娃,只见她表演台风沉稳,张弛有度,唱腔爱派韵味十足,中规中矩,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博得满堂彩。同一天,晚场,由白派团青年爱派演员冯荣玲主演全本《李香莲卖画》,亦满座。冯荣玲出道较早,已是小有名气的爱派演员了,表演自是更加成熟,老练,观众掌声、叫好声不断。曲终,我跑到后台,见到了两位青年演员的指导老师金倩,这位古稀老人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看到学生们的优异成绩,爱派后继有人,怎不让人高兴啊。    评剧爱派曾是评剧四大流派之一,创始人爱莲君是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她博采各家之长,创造了清新俏丽, 婉转迂回的“爱派”唱腔,特别是运用弹跳柔韧的“疙瘩腔”唱法,产生了个性鲜明的音乐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爱派”演唱风格。一曲“八月中秋雁南飞”,30年代中期曾风靡一时,在天津,有满街争唱之景。可惜的是,这位饱受摧残的艺术家21岁就凄凉离世了。但她留下的爱派艺术,却影响了后来其他流派的众多评剧名家。她的亲传弟子,天津著名评剧爱派艺术家莲小君,11岁拜师学艺,17岁开始挑梁当主演。作为爱派正宗传人,她对爱派高弦低唱、行腔婉转纤巧的特点,掌握得十分娴熟,演唱既保持爱派风韵,又有自己清爽柔韧的艺术特色。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莲小君已经不再登台唱戏了,但她仍然是观众心目中光彩耀人的明星。    说起白派团学员班的金倩老师,也是当下难得的人才了。她既是莲小君的外甥女,又是莲小君的亲传弟子,评剧爱派非遗传承人。她1948年出生在天津的评剧世家,5岁开始随二姨莲小君在天津正风剧社(天津评剧院前身)学艺,先后为莲小君、六岁红、鲜灵霞、新翠霞、筱玉芳等名家配演娃娃生。1958年初考入天津市评剧院少年训练队,集体拜师,正巧被分配到莲小君门下,正式成为莲小君的弟子。1959年借调到天津评剧院一团,随鲜灵霞赴长春拍摄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在剧中饰演小蝴蝶。之后又随鲜灵霞的一团三次到全国各地巡演,受益匪浅。此间,她依然如饥似渴的学习爱派剧目。金倩演唱基本功扎实,声音清脆甜美,吐字真切,善于以气运腔、以声传腔、以腔传情等,将爱派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她的表演动作优美规范、气质高雅大方。家学有渊源,勤奋加天分,她的艺术之路可谓得天独厚。可惜的是,正当她顺风直上的时候,遇到了“文革”的冲击。她的命运虽然不像前辈艺术家那样悲惨,但却也被迫离开了心爱的评剧舞台。    金倩被下放到纺织局下属的针织复制公司工会工作,分管下属40多个单位的文艺活动,这可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自幼受家庭熏陶,爱戏,学戏,戏曲已经融入生命了,对评剧爱派的那份痴情,剪不断,丢不开。离开舞台,心里的痛只有自知了。好在工作是搞文艺,也还算是离戏曲不远。她便组织了一个青年突击队,演出一些小评剧,自编自导并亲自参加演出,居然很受欢迎。参加市里文艺汇演还获得了三等奖。配合对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针对有些小青年思想不稳定,怕苦怕累,不安心工作的实际情况,请厂里老工人回忆厂史,教育青年人争当先进。据此,著名剧作家赵德明编写了一出戏,取名“思过”,金倩完全按照爱派的风格特点设计创作唱腔,职工汇演时又拿了三等奖。就这样,金倩一举两得的延续着爱派艺术,总算没完全脱离舞台。    文革结束后,她更是积极配合系统工会,组织各项文艺活动。做到每周有活动,每月有演出,每季度有汇演,每年都参加天津市职工汇报演出,并多次获奖。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到下属企业单位组织职工排练,亲自参加与编导演出了许多反映纺织工人生活的节目,多次受到纺织系统和天津市各级领导的表扬和鼓励。这使金倩传承爱派的心气更足了。她联系了旧日的师兄弟,经常搞些临时演出,传唱爱派名段。特别是退休以后,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学习爱派和传播爱派的工作上。她和师兄弟们一起组织了民营剧团,经常到社区、老年公寓、武警部队演出,深受群众欢迎。80年代初,恢复传统戏后,她经常主演的剧目有《李香莲卖画》《于公案》《烧骨计》《珍珠衫》《桃花庵》《孔雀东南飞》《打狗劝夫》等。与此同时,她依旧向既是二姨又是恩师的莲小君孜孜不倦的学习着,甚至像个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登门向年届九旬的老艺术家筱俊亭求教,演唱技艺日臻升华。    金倩心里总装着一个舞台,有机会就要唱。她多次参加天津市老龄委组织的比赛,多次获奖。爱派名段:“八月中秋”“李香莲卖画”曾分别获一、二等奖,“庚娘”获银奖。天津日报、天津电台《评剧芳华》、《梨园夜话》等节目,多次对金倩的唱段和艺术成就做过介绍,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过把瘾”栏目,还专门来津对她进行采访,引起观众的注目。   1995年在天津市中老年京评梆演唱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997年在天津市第二届中老年戏曲大赛上获得二等奖; 2001年为纪念恩师莲小君舞台生活六十五周年,自己出资,师徒合作出版了《评剧爱派传人莲小君、金倩唱段精选》盒带,广受欢迎;2003年在天津市首届评剧票友大赛上获得银奖,同年,被天津市总工会和市政府评为首批天津市职工艺术家;2007年,金倩在天华景演出《孔雀东南飞》,莲小君、李福安等名家亲临现场,为金倩把场。剧场爆满,加座都满足不了观众的要求,有人笑说,就差卖挂票了。观众对金倩的演出赞不绝口。由此可见观众对爱派艺术的钟爱,对金倩老师的欢迎。同年她又自费出版了录像光盘。    尽管如此,由于爱派传人很少,再加整个戏曲市场低迷,全国正规的评剧团都几乎没有爱派戏了,爱派后继乏人。金倩亲身体验过民营剧团演出时的火爆,街头巷尾那么多人哼唱爱派名段,但那多是老年人,了解爱派的年轻人却是寥寥无几。这么有群众基础的好流派得有接班人啊!    机缘凑巧,2013年6月,金倩借海河剧院小剧场举行“爱派专场”演出,十分成功。这引起白派团团长王冠丽和市场总监孟中华的热切关注。这二位站的高,看的远,白派团一向具有大评剧胸怀,海纳百川,以求发展。王冠丽最初也是学爱派的,深谙爱派的精髓。抢救、传承爱派也是她的心愿。其时,白派团已有一个青年演员冯荣玲正在学爱派,他们请金倩给冯荣玲说说戏。8月份开始为小冯辅导爱派代表剧目《于公案》,演出效果很好,反响很大。白派团决定正式聘请金倩老师到学员班任教。此意说出,一拍即合,正中金倩下怀,她欣然接受。她感谢白派团能给她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教学生,培养爱派传承人,正是她多年的愿望。10月份金倩老师正式走马上任了。    可万事起头难。学员班的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可爱之极。可他们自小没接触过什么爱派,对于爱派毫无认知,给他们开坯子(启蒙)太困难了。王冠丽团长和学员班杜主任研究商量,挑选两个嗓音条件好,悟性较高的优秀学员,因材施教,专门培养。杨瀚婷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孩子天分高,开悟很快。两个月以后,就能唱折子戏了,一折《于公案·借粮》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好评。2015年,金倩老师带着杨瀚婷到北京演出全本《于公案》,大受欢迎。许多老观众激动地说,这有多少年了,自从1950年在北京广德楼听过莲小君的戏,打那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爱派戏了。如今白派团抢救恢复了爱派艺术,了不起呀!    与此同时,给冯荣玲连排了《于公案》《李香莲卖画》《烧骨记》三出爱派经典大戏。演出后,天津观众激动地说,自1958年莲小君在一宫演过《烧骨计·卖子》一折后,近60年没听过全本《烧骨计》了。如今这几出大戏,杨瀚婷也都拿得起来,她已初步领会了爱派玲珑俏丽,委婉纤巧的演唱风格。几年来,金倩已在白派团学员班培养出好几个不错的苗子,像张珊,陈占鑫,贺子欢,姜丽纹等都已多次登台参加演出了。    每当华灯初上,位于卫津河畔,聂公桥下,天塔湖侧的海河剧场内都是高朋满座,掌声不断,丝竹鼓乐之声不绝于耳。现而今,这里是天津评剧观众的聚焦点,“去海河剧院听戏”成了新老戏迷的口头禅。白派团的演出可谓流派纷呈,白派戏,无论是传统代表剧目,还是整理新编的剧目,场场爆满,经常是一票难求。团长兼主演王冠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优秀白派传人。除了白派,他们还不失时机的抢救了爱派,推出了刘派、新派等多个流派的新人与剧目。尤其是绝响舞台多年的完整的爱派戏,现在只有到白派团,到海河剧院去欣赏了。    对于评剧爱派的抢救,彰显出团长王冠丽的高瞻远瞩,让舞台于其他流派,这需要包容的胸怀。为了让爱派艺术后继有人,他们挑选好苗子,配备乐队,培养专门的琴师,鼓师,保证排练的时间和进度,总之,提供一切方便条件,支持金倩老师的工作。如今在全国剧团能上演爱派全本剧目的,可以说白派团是绝无仅有的。    眼下,金倩已近古稀之年,十几年来,为宣传、普及、传承爱派艺术劳心费力,成绩斐然,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为了让爱派艺术更广泛的活跃在评剧舞台上,她依然孜孜不辍。除了课徒教学,还经常在天津农村广播的戏迷学校教唱爱派名段;在“时报讲堂”举行评剧爱派艺术讲座;以及其他各种场合进行宣传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爱派,喜欢爱派。2016年,金倩又挖掘抢救了15个绝迹多年的经典唱段,包括爱莲君的老段子,和莲小君唱过但没有留下资料的唱段,像《啼笑因缘》《鸳鸯被》等,她都原汁原味地学来,录了音,制成光盘,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2017年金倩计划给孩子们排演《孔雀东南飞》,这出戏是爱派的代表剧目,莲小君从解放前就经常演出。恢复传统戏时,莲小君和李福安老师复排上演的第一出戏就是《孔雀东南飞》,剧场爆满,观众反响十分热烈。这出戏也是白派的代表剧目,两个流派,不同风格,舞台上自是各领风骚了。    爱派戏又活跃在舞台上了,而且有了传承,这是白派团大评剧胸怀使然,功不可没。但同时,也应该为金倩老师,这位为爱派艺术躬耕了大半辈子的人,记上可圈可点的一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派团海纳百川 喜"爱派"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