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霜 发表于 2015-8-31 15:49:09

声情并茂 动人心弦——马泰的演唱艺术

郝银荣的文章《马泰的演唱艺术》
声情并茂动人心弦——马泰的演唱艺术
仇英俊、郝银荣
  喜爱评剧的同志一定还记得:在五十年代,评剧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演员,他那浑厚洪亮的歌喉、声情并茂的演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这个年轻的演员就是马泰。马泰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如今在评剧界已享有盛名,他的唱腔也在全国广为流传。
    马泰的嗓子音域宽,高音、低音和中音都很好,能上能下,变化自如。他的音质纯净,不但宽厚洪亮,而且圆润优美,具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
    唱,是戏曲中的一种重要抒情手段。马泰在演唱时,一向注重传情。他善于通过自己的歌唱,真切而细腻地表达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他不故意炫耀声音,卖弄技巧,以致使歌唱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他总是深入地体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基本情绪,在演唱中竭尽全力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马泰的这种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广大观众喜爱他所扮演的人物,首先是因为他很好地抒发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观众受了感动,发生了共鸣。因此我们说,善于传情是马泰演唱艺术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夺印》中有两个表现党支部书记何文进深入细致地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抒情唱段,一段是“劝有才”,另一段是“劝广清”。同是劝说,由于对象不同,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马泰演唱这两段时在感情处理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陈有才是个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因为一时糊涂,被坏人拉下了水。他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精神恍惚,低头不敢见人。何文进对他循循善诱,热情帮助。马泰在演唱时,突出表现人物满怀阶级深情,从体贴关心入手来进行启发教育。这段唱起板平稳,开头四句“我看你面色焦黄身有病,我看你心事重重压在身,我看你低头不愿把人见,我看你面带泪痕忍气吞声”,唱得舒缓而深沉,说明何文进对陈有才非常关心,体贴入微,一开始就让人心里热乎乎的。接下去唱“你本是受剥削的基本群众”,唱腔由“三眼”转入“二六”。马泰的演唱依然紧紧把握着人物的感情基调,吐字行腔贯穿着动人的亲切感。从过去意气昂扬斗地主,讲到如今心事重重压在身,促膝交谈,诚恳、耐心地启发陈有才的阶级觉悟,帮助他解除思想顾虑。整段唱都使人深深感到这个党支部书记是多么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啊!
    陈广清是农村基层干部,但是沾染了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思想作风,阶级敌人利用他的弱点,拉他下水,把他当做护身的大红伞,窃取了印把子。而陈广清却昏昏沉沉、执迷不悟,必须对他大喝一声,击一猛掌,使他幡然悔悟。“劝广清”这段唱开始用的是“二六板”,马泰的演唱单刀直入,似说似唱,表现出何文进既严肃批评、不循私情,又真诚恳切、平易近人。他先指出广清敌我不分,“病”情严重,后来越说越痛心,连续用了五个排比句:“解放前你也是一穷汉,他们可曾与你这样亲?他们可曾将你正眼看?他们可曾与你当知心?他们可曾请你喝过酒?他们可曾送给你半分文”来教育战友站稳立场,认清敌人。接着,唱腔从“顶板二六”变为“快二六”,再转入“垛板”,节奏逐渐加快,力度越来越强。何文进愤慨激昂地指出了广清充当敌人保护伞的严重恶果,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给革命事业带来的危害和损失。这段唱,马泰唱得铿锵有力,洋溢着战友间诚挚的深情。
    马泰在演唱中擅长表达人物的激情。在表达激情的时候,他的歌唱昂扬豪放、气势磅礴。在《金沙江畔》这出戏里,马泰的演唱突出地表现出这样一个特色。
    马泰在《金沙江畔》中扮演红军师政委谭文苏。在评剧舞台上表现红军长征的重大题材,树立红军高级干部的典型形象,以前还从未有过。这是一个新课题。如果机械地套用评剧原有的艺术形式,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在板式和唱法上进行大胆的创新。
    “红军的激流勇猛向前”一段唱,是谭文苏向战士们进行战斗动员时唱的。这段唱把一个一般的“二六板”改造成一个富有激情的进行曲。马泰在演唱时,从强音张嘴,顶着板唱,速度较快,力度也强。整段唱铿锵顿挫,激动人心,真实而又充分地表现出红军如同金沙江的汹涌激流,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高原风景极目望”是谭文苏率领部队胜利地渡过金沙江之后,面临着新的困难时所唱的一个抒情唱段。谭文苏极目远眺高原上不寻常的山光水色:那高耸入云的白桦树,那峭立峰巅的黑山岩,那远山积雪、万里斜阳……,都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怀,激起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与蔑视。这段唱运用了比一般“三眼”节奏更加舒缓的“大慢板”。为了塑造好红军师政委的音乐形象,马泰在演唱时借鉴了西洋歌曲的发声方法,运用鼻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使音质更加醇厚,高腔洪亮刚健,低腔浑厚深沉。当唱到“黑岩峭立似金刚。远山积雪冰千丈”这两句,在唱腔上运用高音和低音,形成强烈对比,唱得很有气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泰的这段唱,并不是单纯地去表现赏景,而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唱得辽阔、奔放、感情凝重,抒发了政委谭文苏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表现了红军干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定乐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马泰的演唱既有醇厚的评剧韵味,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两者交相辉映。评剧韵味不浓,很容易失去剧种的个性,让人听不懂或不爱听;而缺乏时代气息,又不能很好地表现新的题材、新的人物,势必限制评剧的发展。只有从刻画人物出发,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马泰是深知这个道理的。他的演唱既是评剧又能给人以清新之感,因而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尤其是青年同志的喜爱。这个特点,我们可以从《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骂宴”一段唱了解到。
    “骂宴”这段唱,运用了传统剧目《王定保借当》中“大堂”一场的“慢三眼”板式。马泰唱得舒展而又挺拔,表现了杨晓冬身陷囹圄、面对强敌,镇定自若、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当杨晓冬声讨敌人罪行、宣讲革命形势的时候,唱腔由“垛板”转入“快流水”。马泰的演唱吐字清晰,喷口有力,犹如阵阵排炮打入敌群。这段唱可以说是以传统唱腔和唱法为主,表现现代人物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唱起来评剧韵味很浓,而又使人觉得生动新鲜,毫无陈旧之感。
    马泰的演唱还有一个特点是,他善于处理节奏。他注重声、韵、字、腔的技巧,讲究抑、扬、顿、挫,声音轻重控制得好,这和他有着比较扎实的基本功是分不开的。他不是光凭嗓子好傻唱,而是善于吸收多种演唱技巧,做到字正腔圆,收放自如。他的演唱起伏跌宕,表现力强,不使人感到平淡乏味。
    戏曲演唱曾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叫做“慢而不平,快而不乱”。马泰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唱慢板要推着唱,唱快板要拽着唱,这样就不致于犯唱慢板拖沓平淡,唱快板杂乱含糊的毛病了。”
    喜欢听马泰演唱的同志,特别是一些青年朋友曾经问我们,马泰的演唱艺术为什么那么快地成熟起来?他的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呢?
    马泰在少年时期就喜爱文艺。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业余文艺演出,热衷于学唱京剧、曲艺,喜欢评剧现代戏的浓厚生活气息。五十年代中期,年轻的马泰进入中国评剧院。当时,中国评剧院正在着手进行评剧男声唱腔的改革。过去的评剧男演员和女演员同台演唱时要唱同调,由于调门高,一般的男演员唱不好,即使有一副好嗓子也得不到发挥。改革后的男腔采用了越调唱法,比女声低四度,于是男演员的声音得到了释放。采用越调唱法又创造出许多新板式,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开拓题材、表现新人物准备了条件。唱越调使马泰宽厚洪亮的好嗓子得展所长,有了用武之地。
    马泰进入中国评剧院后,得到评剧艺术老前辈张润时等人的悉心指教,在唱工方面逐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造诣精深的优秀演员如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魏荣元等陪他演出,并给他以帮助,尤其是他和魏荣元的长期合作,使他受益匪浅。
    客观条件虽然重要,但主观努力更是不可缺少。平日里,马泰积极热情地参加演出实践,向着艺术高峰艰辛地攀登。他曾经深有体会地说:“要想使演唱做到声情并茂,动人心弦,必须勤学苦练。台上唱一遍,台下练百遍。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演唱效果。”马泰聪明好学,他象蜜蜂采花酿蜜那样,广泛吸收,博采众长,将兄弟剧种的长处学过来,融汇在自己的演唱艺术中。京剧、歌曲、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北京琴书以至快板书、绕口令,都曾经给他的艺术增加了养分。
在《向阳商店》这出戏里,马泰扮演商店经理刘宝忠。“叙旧”一场,刘宝忠有一段唱,表现他受到党支部书记王永祥的批评之后,回忆起苦难的过去,悔恨自己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段唱腔融化了乐亭大鼓的曲调,又用哭音来表现刘宝忠的沉重心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越调唱法的普遍应用和男声慢板的出现,使评剧男腔发生了很大变化。在1963年上演的《钟离剑》里,马泰扮演越王勾践。勾践的一段唱“吴越盟逼得我山穷水尽”,运用了男声反调大慢板。这是马泰与音乐工作者合作,吸收了评剧女声反调慢板和京剧反二黄的成分而创造出来的新板式。为了表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愤发图存的品质和越国人民同仇敌忾、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马泰在演唱时吸收了京剧的唱法,较好地树立了勾践的音乐形象,同时表现出很高的演唱技巧。
作者:仇英俊、郝银荣,原载《戏曲群星》第一辑,1982年出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声情并茂 动人心弦——马泰的演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