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网中国评剧艺术
标题: 喜看评剧新苗壮 [打印本页]
作者: 评剧白派剧团 时间: 2017-4-6 14:23
标题: 喜看评剧新苗壮
作者:天津申未
我多次看过评剧白派学员班的演出,特别喜爱这群孩子。我称他们是“孩儿班”。
天津评剧白派学员班是由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与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于2012年联合创办的,为了培养评剧新生力量,适应评剧发展的需要,招收热爱评剧艺术的青少年,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评剧新人。几年来,在院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 他们如同甘露滋润的小苗健康成长。为了增加他们的演出实践经验,选用学员在大戏中担当小角色,如《海棠红》中饰演小荣的徐乔竹……后来推出评剧折子戏专场,让他们有机会登上舞台,熟悉舞台,在舞台上成长。
最近,我观看了白派剧团孩儿班演出的评剧名剧《珍珠衫》《金玉奴》《桃李梅》《秦香莲》等。比起前两年,孩子们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真棒!
十几岁的孩子为时不长的学习训练,今天完整地演出一场大戏,真的很不简单。舞台上的他们个个扮相靓丽,精神十足。表演认真,唱念作努力接近角色。在《珍珠衫》中饰演王三巧的柳雅絮、刘滢、李萁、于思凡,扮相美丽大方,唱腔低回委婉,悦耳动听。听着挺有白派的韵味,一句“襄阳府东阳县名叫罗德”就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听得出是她们是得到王冠丽老师的真传。饰演蒋德的魏天泽表演沉稳大气;饰演平氏的杨蕾唱腔高亢华丽,突出了刘派风格。俏丽的小丫环,卷包出逃的胖管家……无论角色大小,孩子们认真做戏,个个都很可爱。优秀小生滕建东唱腔脆亮自如,作派优雅洒脱。他助演的陈商风流狡邪,非常出色,真是师生同台教学相长啊!
这些名剧是评剧的精华,小演员们演起来是很吃功夫的。他们唱得用心卖力,有板有眼,很有韵味;表演认真中规中矩,举手投足有模有样。看得出他们经过艰苦的学习锻炼,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演才能。
《金玉奴》中徐乔竹、杨蕾饰演的金玉奴俏丽可人,陈鹏宇的金松幽默诙谐。剧中那个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莫稽真是招人恨,可饰演的莫稽的贾玉龙又实在惹人爱。
《桃李梅》中杨翰婷、徐乔竹和杨蕾分饰性格不同的三姐妹,尤以杨蕾表现最出彩儿。她饰演三妹袁玉梅聪明伶俐有文才,足智多谋敢担当。她的演唱激情四射,反串小生文雅倜傥得到观众的好评。学员们的演出各有特色,异彩纷呈。舞台上小演员朝气蓬勃,劲头十足,努力地演绎着不同的角色,他们表演不俗,各有千秋。
演出现场气氛相当热烈,舞台上小演员们认真表演,努力配合,以最佳的表演向观众汇报他们取得的学习成果,真是唱念作舞,满台生辉。尽管他们的表演还显得有些稚嫩,甚至偶有小错,大家还是以热烈的掌声给孩子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这些孩子太可爱了!他们的成长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评剧大师筱白玉霜的再传弟子,评剧名家王冠丽老师亲自关心指导他们,还有培养他们的老师:王文涛、金倩、王云珠、施立红、滕建东、杜洪涌、曹镱苧等多位老师,他们是精心培育评剧新苗的辛勤园丁。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向他们致敬。
孩子们赶上了今天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他们就是后备军。
他们有得天独厚的好条件,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亲切关怀,得到了老师们精心培育,他们接受了戏曲文化传统的教育和熏陶,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在评剧的沃土上,这些小苗苗如雨后春笋般的茁壮成长,孩子们的进步突飞猛进,他们不仅学会了唱戏而且学会了做人。如今微缩版的评剧上演了,看着孩子们能唱大戏又这么好,我心里真是别有一番喜趣。看着他们稚嫩的脸庞,身着略显宽大的戏装,小小年纪能登上大舞台演绎古典故事,我心里暖潮涌动,喜不自胜。
欣赏了孩子们的的演唱,再看看乐队的“老师”吧!哇!?他们多数也是孩子!那充满稚气的脸,那充满自信的微笑,那熟练地技法……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敢相信是孩子们在演奏。看得出他们是经过正规的严格的专业训练,现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看到他们的成长进步就是看到了评剧的希望,证明了天津评剧 “从娃娃抓起” 的决策的英明。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老师们的辛勤付出,看到了他们刻苦努力学习的显著成果。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今天的表演已经有模有样,初具雏形,再过几年,十几年,那可真是了不得。到那时,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定会成为评剧舞台的顶梁柱,他们会成长为评剧的一支生力军,成为高擎评剧大旗的传承人。这些评剧娃娃崭露头角,潜能很大,他们多经历练会迅速成长,前程远大。
我喜看白派“孩儿班”,真是越看越喜欢。
正是: 观赏白派孩儿班,
赞美之情溢心间。
喜看评剧新苗壮,
可敬园丁育苗楠。
满台生辉唱大戏,
苗长成树枝叶繁。
评剧传承有新人,
万紫千红香满园。
-
图片1.png
(84.85 KB, 下载次数: 806)
欢迎光临 中国评剧网中国评剧艺术 (http://zgpjy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