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98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立象以尽意 出色而本色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4: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立象以尽意   出色而本色
——新版评剧《海棠红》观后

  评剧传统剧目《海棠红》移植于1936年白玉霜主演的戏曲电影,此后未见有白派公开演出该剧的记载或资料; 1983年,北京燕京评剧团曾据邢韶瑛的口述整理改编并演出。迄今,该剧已绝迹舞台三十余年。近日,由李瑞环同志改编、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演出的《海棠红》在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亮相。新版《海棠红》 ,改得出色,于“法度”中出了新意,演得悠远深沉、连缀生辉,可说是一出“内行外行都称道”的好戏。
  从一剧之本看,无论是1936年原本还是1983年改本,过场戏都太多,只顾“敷衍”故事,主人公的心理时空被过于琐碎的枝蔓情节所切割,冲淡了观众对于人物内心的深入体验。李瑞环同志的改编突破了旧有的叙事结构,将原本中23场戏、近30个人物,缩编为9场戏、十几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保留传统的分场结构基础上,构建起大小场次的叙事结构,突出了“堂会”“探监”“相认”三场戏,在有限的观剧时间内,腾出主要篇幅,既立住了女主人公的“认真做戏、不失人格”的名伶形象,又使得白派名角儿的艺术特长得以淋漓体现。新版《海棠红》重尚传统戏曲的“法度” ,注重对心理时空的创设和营造。在戏曲中,心理时空是刻意放大的时空场域,主要通过主人公的抒情唱段或内心独白,构筑起观众与主人公深度情感交流的特殊平台。这时,现实时空的时间长度可能接近于零,而主人公在刹那间内心却产生了思绪万千的游弋与嗟叹,超越了现实时空的局限,看似不符合现实逻辑,但从艺术心理角度看,主人公内心与观众产生了更深刻的共鸣,更接近观众所渴望达到的艺术体验需求。如在“母子相认”一场戏中,海棠红“忆往事百感交集心痛酸”和“在牢中时时刻刻把儿思念”的唱段展现了命运多舛中的坚韧自强,通过“小荣,你在哪儿呀,妈妈对不起你! ”的悲呼,将娘亲寻子的悲切上升到情绪的顶点。真正持久打动观众内心、引发灵魂震撼的,还是人物内在的情感力量,只有在这个非现实的、审美化的心理时空里,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观众的内心世界化为了一体。传统戏曲的经典唱段中不乏很多表现主人公心理时空的唱段,之所以越品越有味,可能就在于它们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之强烈,使得吟唱者足可以忘却现实时空的存在,这些心理时空构筑了一个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的时空,而带给体验者内心的情感体验乃至灵魂涤荡又是那么的强烈深刻,没有经历过的人或不熟悉戏曲的人是无法体验到的。这也许就是传统戏曲带给人们的最大魅力吧。
  古今中外,但凡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剧作,无一不是“既能读又能演”的剧本。改编后的《海棠红》 ,在唱词和话白上可谓惜墨如金、点到即止,却留下较大的空间让演员“动起来” 。1936年本中,海棠红对丈夫虽有怨怼、却落于“改不改的尽在你” ,而新版则让海棠红直抒胸臆:“你也是堂堂大男人! ”一句话让人顿觉胸无块垒,不仅如此,海棠红还提出了“改过自新做个新人”的期许,作为一个挑班养家、负重担当的女性,海棠红的这番劝勉体现出她的意识觉醒,又不脱离她合理的家庭和社会身份。新版不仅对主人公的戏着力描摹,一些次要人物的戏,也精心设计,如在“卖子”一场戏中,陆怀仁情急之下临时编凑凄惨身世又以乡情为砝码骗卖亲生的唱段,这段戏写得通俗流畅又具有较强的舞台行动性,给演员的行动创作留出了较大的表演空间。“物理易尽,人情难尽” 。李瑞环同志既不满足于就“本”抠戏,而是运用形象思维想象舞台呈现;他也不因爱作哲学思考而将概念“灌输”给观众或者只是让剧中人物成为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而是通过把人物的戏做足,让观众有充分的心理和情感积累,从而使得作品的思想性与时代新意得以水到渠成地自然流露。
  新时代背景下,观众的欣赏心理较以往时代发生了显著变化。优秀作品的思想性和时代感,必须借着审美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性诠释,才能被当下观众所接受。这就要求剧作者用当代意识加以观照,才能让演员演起来舒服顺畅,观众看起来亲切自然。1936年本和1983年本,其主旨均在揭露旧社会的黑暗现实。而今天观众的欣赏水平,就不仅仅满足于此了。海棠红母子团圆不是偶然,是什么力量最终战胜了貌似凶恶强大的黑暗势力?海棠红历经磨难,甚至一度命在旦夕,却能最终转危为安、母子团圆,依靠的不仅是身边一群好心人的扶助和“帮衬” ,还有赖于邱家“自尊自爱与人为善”淳厚家风的接纳与“成全” ,这些普通善良的小人物以微薄之力所凝结的善的合力,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即使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最黑暗的现实里,依然绵延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李瑞环同志对这份民族传统美德充满了敬仰和自信。结尾处, “一子两不绝”为什么能让观众在两难困境中最后释然?在今天充满高度竞争压力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内心更渴望获得彼此间的信任理解、包容支持、接纳友爱、 “与人为善” ,结尾处的“双赢”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剧终所吟唱的“母子团圆有善终,人间自有真情在,风雨过后见彩虹” ,唱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难能可贵的和谐共融。不同于以往局限于“善有善报”的道德希望,这种历史的善的合力以及“和”的思想的艺术化诠释,正体现了改编的新意所在。

作者:包新宇 宋震  
来源:中国艺术报2014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