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5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芬奶奶评剧之窗•251期》~魏荣元

[复制链接]

884

主题

1201

帖子

520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20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19 14:10: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芬奶奶聊评剧    
《芬奶奶评剧之窗.第251期》~今天简介评剧名家魏荣元

    魏荣元(1923年—1976年),直隶(今河北)丰润人。 幼年入复盛戏社学艺,工老生、花脸。十二岁登台,在平津一带享有盛名。曾演京剧、梆子、曲艺。建国后进入中国评剧院,中国共产党党员、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魏派创始人。

       魏荣元在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拓宽了男演员的戏路,创造了“越调”唱法,使男声的优势得以发挥,进而把京剧花脸的鼻音和喉音与评剧的吐字发音结合起来,在《秦香莲》中成功创造了包公的音乐形象,确立了评剧花脸行当,并从此创立了魏派演唱艺术。    

    魏荣元是创建评剧花脸的功臣, 评剧舞台上原来缺乏专门的花脸行当,早期在演出《秦香莲》时只好把京剧的一套搬上评剧舞台。“公堂”这一场戏是以包公为主的,故而唱起来主要是京剧。有时,就连陈世美也得随着唱几句西皮原板, 秦香莲也要跟着唱几句京剧散板。这样一半京剧,一半评剧,听起来很不协调。 

     魏荣元演包公这个角色,剧院领导提出要以评剧的唱法演出。当时,魏荣元采取了评剧老生的唱法。“公堂”这一段,唱词和京剧不同,腔调也比较简单。这种唱法虽然改变了舞台上半京半评 的情况,但是,这次尝试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很多的,特别重要的是声音不像,唱腔贫乏,达不到包公这个人物的要求,所以失败了。   

    魏荣元又开始了第 二次探索,在音乐工作者的具体帮助下,从根本上解决了他的唱法,也就是把原来的正调降低四度,称它为“越调”。正调的调门比较高,唱起来很吃力,而 “越调”比较低,唱起来比较舒服,听起来声音比较宽厚有力。这样包公的音乐形象就出来了,也就有了发展唱腔的余地。

      魏荣元第三次整理《秦香莲》的时候,在包公的创腔工作中,魏荣元又做了一些尝试。比如,采取花脸唱腔的发声,也就是说把它的鼻音和喉音的共鸣利用起来,再运用评剧的吐字和唱法,从声音上把花脸的特点突出出来。这个唱段与以往的评剧包拯所唱有了明显区别:第一,唱的不再是京剧,而是评剧:第二,是评剧的调,但又是评剧没有过的调,比以往的男女同调低了4个音,被行内称为“越调”;第三,吸收了京剧花脸唱腔的鼻音和喉音共鸣,粗犷浑厚,既不失评剧韵味,又很有花脸气势。

    魏荣元在老生唱腔方面很有建树,他把评剧男生的声腔板头、反调、二六板、散板、快板、慢板基本上创建齐备,为评剧男演员在舞台上崛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魏荣元嗓音醇厚洪亮,表演真挚朴实,代表剧目《秦香莲》《包公三勘蝴蝶梦》《包公赔情》《钟离剑》《孙庞斗智》《向阳商店》《金沙江畔》《南海长城》《朱痕记》《降龙伏虎》《夺印》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魏荣元创立的魏派艺术,是有丰厚的基础的,是雅俗共赏的,是久演不衰,是蒸蒸日上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