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28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剧创始人之一:成兆才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 06:2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剧创始人之一:成兆才

成兆才(1874-1929),艺名“东来顺”,是我国评剧的创始人、杰出的戏剧家、剧作家。他为评剧这一新兴剧种的形成和发展,艰苦奋斗了40余年,历经坎坷磨难,百折不挠,勇于探索和创新,成为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和剧作家,被后人尊称为评剧界的“祖师爷”。


评剧创始人成兆才

时光

成兆才,字捷三,艺名“东来顺”,评剧创始人,杰出的戏剧家、剧作家。祖居滦南县绳家庄(原属滦州),生于1874年12月20日,卒于1929年2月8日,终年56岁。


成兆才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祖父名顺,父名永义,祖辈均为长工、佃户。因家境贫寒,他12岁时即给本村财主放猪,17岁扛大活。他虽从小失去念书的机会,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经常在放猪时或劳动之余,去本村“右槐堂”(私塾学堂)窗外,倾听金秀才讲评《今古传奇》、《聊斋》及历史演义小说故事;倾听讲授《百家姓》以及经论杂字课文。他心领神会,并暗习之,遂以大地为纸,树枝为笔,习练文字。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竟能达到默写默读《百家姓》、《千字文》的程度。凭着这股刻苦求知精神,他逐步闯过了文字关,进一步即能浅读古典文学小说、历史演义之类的书籍,从而使没有进过校门的穷孩子获得通俗的历史知识,晓以古代和近代社会生活概貌,人情世故、时代风云变幻之纷纭复杂的现象。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戏曲文学剧本创作打下了文字基础,提供了选材来源。


成兆才出生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之乡——滦县,自幼受到熏染,爱好歌舞,15岁已成为闻名乡里的“秧歌角”。他在秧歌戏里,扮旦角形象逼真,歌喉嘹亮。18岁结婚,取妻张氏。为养家糊口,他拜师金开福(艺名金长腿,滦县光水坨人),学唱蹦蹦戏(亦称莲花落),并参加了“二合班”(民间半职业班社),走乡串镇,奔走京东各县及长城内外,以卖艺为生,过着饥寒交迫的流浪生活。22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时,因冀东遭受特大荒旱和流行瘟疫之灾,他的父母、妻子、一双幼子相继命亡,成兆才孑然一身,孤苦零丁。为求生计,投乐亭县“崔八班”(京东最大的职业班社),正式成为民间职业艺人。


1904年,崔家班解散,成兆才投丰润县赵家班。他在崔、赵两大戏班得其深造,以演旦角出众而得艺名“东来顺”,并成为吹、拉、弹、奏六面通透的乐工。为精通戏文戏理,学习和掌握戏曲语言音律,他博览其他剧种剧本、影卷、鼓词、宝卷、子弟书等;学习河北梆子、影戏、大鼓等曲调曲式。一部《康熙字典》成为他的老师,爱不释手,常常伴书而眠。


1900年前后是冀东蹦蹦戏从“对口”演唱向着“折出戏”急速过渡时期,成兆才在名师任连会的指点下,开始从事文学剧本改编和创作活动,从此进入创作大门。他参与了《小姑贤》、《女开店》、《斩窦娥》、《王大妈探病》、《朱买臣休妻》等剧本的改编(从对口改编折出戏),自行改编了《乌龙院》、《偏心眼》、《老妈开嗙》、《借女吊孝》等剧目,初露其艺才和文才,为同行所惊叹。


在此时期(1895—1906年),成兆才曾多次随崔、赵两大戏班进入唐山、天津等地茶园戏馆演出,多次遭当地官府以“有伤风化”而被驱逐出境。京东大小班社相继解体,又加之续妻及其带子病亡,成兆才身受双重打击。为求生存,他偕同好友拼凑小班奔走张家口、承德、辽宁等地卖艺为生,兼或去家乡给地主打短工,或赴集市卖香面、盖帘,以此维持生计。


1908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病亡,清廷下令“全国戴双国孝”,并勒令“百日内禁止一切娱乐响动”,致使京东蹦蹦戏处于绝境。此刻,成兆才奋发向上,在逆境中以改革创新求生存,与大剧种抗争求发展。他结集了任连会、张采庭、张德礼、侯天泰、金菊花、张玉琛等冀东名艺人30多人,创建了“京东庆春平腔班”。在他倡导下,借鉴于京、梆、皮影等文学剧本模式,将对口、折出小戏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在任连会等参与下改编成《告金扇》、《老少刘公》、《铡黄爱玉》、《赵连璧借粮》、《大劈棺》、《樊金定骂城》、《刘伶醉酒》等大型剧目,并吸取河北梆子、皮影、乐亭大鼓等板式、板调,揉合在蹦蹦戏原有板调、声腔之中,形成新腔新调;还运用了大剧种的“锣鼓经”程式表演,取得初具大型剧种的雏形。于同年冬末,首演于滦县东吴家坨,顿时名噪滦境。继之,他又带领戏班以“平腔梆子戏”的名义进入永平府(今卢龙县),使永平府大小官员耳目一新,遂被批准演出。至此,为蹦蹦戏打开一条再生之路,为“唐山落子”(即评剧)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1909年,成兆才带庆春平腔班进入冀东新兴工业城市──唐山,首演于永盛茶园,当即遭警察当局强令禁演。在园东王凤亭的帮助下,他们与当局据理力争;又在广大观众的声援下,争得演出权力。为促进这一新型剧种的形成,成兆才抓住永盛茶园这一有利阵地,带领全体成员进行全面系统的艺术改革,终于在1912年形成了大型剧种——唐山落子。


在此阶段,为创建这一新兴剧种,成兆才以不断进取、探索求新的精神和非凡的组织才能,做出了4件大事:


第一,除每天两场繁重的演出之外,他以顽强的毅力,不顾酷暑严寒、蚊叮虫咬,夜以继日地改编和创作新剧目。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他以劳动人民出身、善良朴实的阶级感情,站在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的立场,创作和改编了具有时代生活气息、反映出人民大众心声的剧本,如《杜十娘》、《花为媒》、《占花魁》、《活捉王魁》、《马寡妇开店》、《雪玉冰霜》等30余部。从此产生了本剧种代表性的文学剧本,为本剧种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二,在东吴家坨声乐、伴奏改革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探索创新,并引导全体演员、乐工大胆吸收运用各艺术剧种的声腔、板式、板调、伴奏,丰富和完善了本剧种的声腔板式板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本剧种特色的“板腔体”,培养出任善庆等第一代伴奏鼓师、弦师,建立和健全了音乐伴奏制度。


第三,为本剧种的兴旺和发展,他倾其全力,除言传身教外,还聘请教师培养各行当的专工优秀演员,以其识才之眼,育才之道,爱才之德,用才之当,培养出一代杰出的旦行演员月明珠、金开芳、张乐宾、于钰波、张贵学等,生行演员倪俊生、任善年、张润时、成国祯等。其他行当的专工人才的成长也不乏其人。这些优秀演员的成长,为形成剧种独特的表演体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第四,鉴于当时戏班处于灯红酒绿、花枝柳巷、香粉迷人的唐山“小山”,个别演员沾染上不良习气,也有的演员在观众一片赞扬声中滋长了骄傲情绪,甚至有的嫉贤妒能,他及时制订了班规十条,对违章者果断地做了处理,从而使该社树立了良好的班风和艺德,保障了开创评剧这一新兴剧种的班社稳固发展,起到了治人、治艺的重大作用。


唐山落子形成以后,1913—1917年间,成兆才带领庆春班多次进入天津,以其冀东乡土气息和惩恶扬善、警化世人的优良剧目内容、独特的声腔和表演艺术,震动了津门梨园界,获得各界人士的极大赞赏,为唐山落子在天津播下了种子,在全国各地流布打下了基础。此间,他与王凤亭合作,改庆春班为永盛合班。1918年,他们进入山海关,改永盛合班为“唐山首创警世戏社”。


1919年,成兆才带领警世戏社出关,首演于营口市永大戏院后,巡回在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时值五四运动爆发,他在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的时代潮流的影响下,在我国戏曲界掀起改良运动的启迪下,开拓了创作题材。他依据冀东滦县恶霸高占英杀妻灭子,其妻妹杨三娥为二姐伸冤告状一事,创作了现代时装戏《杨三姐告状》,首演于哈尔滨庆丰舞台。1920年,他带领戏班返回唐山永盛戏院上演《杨三姐告状》。为此,他惨遭高家所买动的官府歹徒毒打,致使遍体鳞伤,但他不顾个人生命安危,以为民喊冤、伸张正义之大无畏精神,冒险带戏班去天津公演《杨》剧,引起社会上强烈的反响。为戏曲反映现代生活开创了一条新路,引起了戏剧界极大重视和赞赏。


1922年,由于该社月明珠之死,成兆才突然失去了亲密的合作者和班社一位杰出的演员,陷入了长久的悲痛之中,该社也因此陷于瘫痪状态。成兆才力挽残局,鼓励金开芳重新恢复戏社演出。1923年,警世戏社在唐山演出,后又到天津天蝠舞台演出,均受到各界欢迎。在天津又遇逊清太保吕海寰,吕认为所演剧目的“评论大家”,建议把“平腔戏”的“平”加言字旁,从此“评戏”定名。

    1925年,因该社出现矛盾,他被迫离开了他一手创建的警世戏社(头班)。1926年转入“警世社戏三班”。1927年,被北孙班聘为编剧、教师。在此期间,他侧重以时事新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枪毙驼龙》、《枪毙驼虎》、《枪毙阎瑞生》、《安重根刺伊藤博文》、《黑猫告状》等名剧;依据影卷改编了大型传统剧目《保龙山》《岳霄醉酒》、《盗金砖》等30余种。


晚年,由于长期艰苦的创作生活,繁重的演出任务,致使他体弱神虚,加之续妻不贤,郁闷成疾,于1929年带病返回老家绳家庄,久治不愈病故。


成兆才一生,为评剧这一新兴剧种的形成和发展,艰苦奋斗了40余年,历经坎坷磨难。他以其天才和远见卓识,以其胆略和胆识,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成长为一位在事业上勇于探索、不断改革创新的戏剧改革家,舞台上优秀的演员(以丑见长),戏路宽广的导演,精通音律、六面通透的乐工,杰出的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改编整理剧本102部,其中《《杜十娘》、《花为媒》、《占花魁》、《雪玉冰霜》、《保龙山》、《杨三姐告状》等,均为经过历史考验,久演不衰之杰作,创造了杜薇、张五可、秦仲、秦雪梅、马寡妇、杨三姐等在戏曲舞台上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为丰富祖国戏曲艺术宝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自己一生巨大的劳动成果,从未索取分文稿酬,直到晚年,病体垂危,仍在伏案秉笔,编写戏文,为戏剧事业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成兆才一生,始终保持着淳厚、朴实的农民出身的本色,为人处事,始终是与人为善,屈己待人,谦虚大度。他打破行帮家门,门户之见,无偿地将自己的创作剧本献给评剧界同行班社;为事业,他从未索取额外报酬,并将自己应得的一份工薪抚养艺徒。同行、同辈艺人尊称他为“良师益友”,评剧界晚辈们尊称他为评剧界“祖师爷”。


解放后,党和人民为纪念和缅怀成兆才为祖国民族戏曲事业所做出的伟大功绩,1958年8月,由河北省文化局准备主办有各省市文化主管部门、评剧界各团体以及戏剧家田汉、梅兰芳等参加的“成兆才逝世三十周年、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大会”。由于当时国内形势的变化和隔阻,这一计划未能实现。但为了研究和继承他丰富的艺术遗产,继承他献身于艺术事业的创业实干精神,出版了《成兆才先生纪念文集》,并编印了《成兆才著作选》。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与北京中国评剧院联合,先后摄制了电影戏曲片《花为媒》和《杨三姐告状》。

(河北省政协文史办供稿)

资料来源:《河北文史集粹·文化卷》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资料整理:潘正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