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20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丰南赵家班和孙家班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06:0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丰南赵家班和孙家班



评剧,初创时期叫莲花落,蹦蹦戏,产生于冀东地区。谁是评剧创始人?许多论者认定是成兆才。其实在评剧产生发展过程中,冀东的一批评剧艺术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成兆才只是创始人之一。19世纪末,产生于丰南境内的两个评剧班社——赵家班和孙家班,培育了包括成兆才、任连会和“孙氏三凤”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上演了题材广泛的剧目,为评剧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评剧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9世纪末的丰南胥各庄
胥各庄,赵家班和孙家班的诞生地。早在清咸丰年间(1815~1861年),这里就兴起了猪鬃加工业,产品远销日本及欧美各国,这也给昔日荒凉冷落的小村镇带来了初步的繁荣。清光绪三年(1877年)开平矿务局成立,从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用“洋法”采煤,每日产五六百吨优质烟煤。
为运输开平矿务局的煤,清廷决定由芦台至唐山开一条运河,这条河由芦台入蓟运河,然后至北塘港口,海运外地。不料这条运河挖到胥各庄后,因下边流沙严重,无法继续施工而作罢,只好将煤用马车由矿上先拉到胥各庄,再装船运往外地,由于运输增加了环节,就影响了煤炭的产量。清光绪元年(1880年),清政府批准修建唐胥铁路,第二年(光绪二年,1881年)修成。全长11公里,这就是中国人自筑的第一条铁路。自从有了铁路和运河之后,给胥各庄带来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小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这里楼阁林立,店铺拥挤,市面繁荣,人烟群集,集中了众多的商业资本,服务性商业和金融业占了绝对优势,旅店、货栈、成衣、印染等应有尽有,大小饭店饮食摊位多得无数,茶叶店、点心铺远近闻名。交通的便利,工商业的发达,为评剧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和有利的条件。我国评剧的早期班社——赵家班和孙家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群英荟萃的赵家班
在河头南5里的魏家庄村,有个赵寿臣,字孟雄,满族镶蓝旗人,生于1848年,卒年不详,其曾祖、祖父均为清代朝臣。赵寿臣清末曾以重金捐候补县令,他游闲好乐,喜欢弹唱,时逢冀东民间艺术莲花落(蹦蹦戏)班社群立,赵寿臣颇感兴趣,就置买戏箱和文武场面、道具,广招各路有名艺人,约在1895年前成立了莲花落戏班,这就是赵家班。
这个班社除了招纳一些河北梆子艺人之外,大部分招徕的是冀东地区的著名莲花落艺人。主要成员有:成兆才(艺名东来顺,滦南绳家庄人,评剧创始人之一)、侯天泰(艺名滚地雷,丰南县宣庄西老治人,丑角的开创者,是成兆才的师傅)、侯天生、侯天成(宣庄西老治人)、张来(艺名神动心、乐亭县人)、白广洁(艺名白菜心,丰南县尖坨人),以及其他冀东东路莲花落著名艺人。西路莲花落艺人柳叶红、月牙红,北路莲花落艺人孙恩(丁香花)、金鸽子等,也曾先后来此搭班学艺。
赵家班在当时演出的节目,仍是单口、对口、拆出兼杂演出,题材也非常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有60多出。
赵家班于1895年进入水旱码头、商贾云集的河头镇演出,大受欢迎,这是莲花落第一次进入市镇。进而,又进入冀东新兴工业城市唐山,广大工人、市民和商、绅上层人物,争相观看莲花落。1901年到1904年间,赵家班多次进入天津演出。从此,莲花落开始逐渐流布于全国各地。
正当赵家班20多位著名艺人在艺术上不断探索、演出节目不断改革创新的兴盛时期,突然于1906年前后宣告解散。据1984年本村魏家庄86岁的赵东泽老人和92岁的刘玉成老人回忆,魏家庄有个地痞恶棍、流氓赵亭佐,欺辱该班演员家属,闹出了人命,虽经官府了结,但人心已散,又因内部产生矛盾,纷纷离散。扬名一时的冀东莲花落早期主要班社解散了。演员流散到各地,有的自创一班,有的随他班唱戏。1909年,赵寿臣把戏箱送给了唐山的王永富,以后的唐山警世戏社头班、二班和三班都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
成兆才学戏起步于赵家班。他21岁(1894年)入赵家班,跟滚地雷学丑角戏,兼管帐目。他每天阅读古代小说,用一部《康熙字典》查找生字。成兆才和任连会把《老妈开嗙 》、《马寡妇开店》对口落子,改编成“拆出戏”,自此成兆才在赵家班开始了他的创作活动。成兆才在赵家班深受众多艺人的熏陶和指点,逐渐得到全面发展,为他后来成为杰出的戏剧家、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家班的活动虽然只有十几年的时间,由于著名艺人成兆才、任连会、侯天泰(滚地雷)、张玉琛(佛动心)、李春盛(李傻子)、孙凤岭(开花炮)等精英荟萃,对莲花落从对口到拆出,作了大量改革和创新,把莲花落大大往前推进了一步,为唐山落子大型戏曲剧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独领风骚的孙家班
比赵家班早一年的孙家班,成立于1894年,地点在丰南县大新庄镇薄港村。这个班社以“孙氏三只凤”为开山祖师,在评剧发展史上也是独领风骚。其最大贡献有二:一是演出范围广泛,技艺高超,为莲花落的发展和流传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是培养了大批评剧表演艺术家,尤其是率先培养了一大批女评剧表演艺术家,如李金顺、白玉霜等均出自孙家班门下。
孙家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孙氏三兄弟,即“孙氏三只凤”。
孙凤鸣(1880~1942年),号岐山,艺名“东发亮”,绰号孙瞎子。凤鸣自幼喜欢莲花落,十几岁入乐亭崔八班(此班为最早的班社)学艺,志攻丑行,因表演诙谐,肚囊较宽得“东发亮”艺名。1901年,他21岁,与成兆才等人进京演出拆出戏。1912年32岁时,在天津授徒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这是中国评剧第一代女演员,后来均成为评戏著名旦角。1917年由天津南下至山东济南、青岛等地演出。1921年到东北大连成立“岐山剧社”,开创以社养科班的先河。三期共培养学员60余人,其中筱桂花、筱麻红、筱灵芝、金灵芝等,均成为著名评戏旦角,为评戏的发展和兴盛做出了贡献。孙凤鸣曾东渡日本,为带利利、宝唱公司灌制唱片。1942年,他忧郁成病,逝世于辽宁兴城,终年63岁。
孙凤岗(1883~1969年),艺名“东发红”,绰号“三架子”。他经历了秧歌、莲花落、对口、拆出各时期的演变和唐山落子(评戏)的形成与发展全部过程。他12岁入乐亭崔八班学艺术,18岁便以粗犷、深厚、高亢的大口落子著称,是孙家班的台柱子。他创造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丰富和发展了评剧唱腔“大悲调”、“小悲调”、“哭迷子”,表达人物感情真实细腻,以青衣彩旦著称于世。他塑造的《王二姐思夫》中的王二姐,《秦雪梅吊孝》中的商太太,《夜审周子芹》中的官太太,艺术形象百看不厌,成为评剧界教学中的典型,传流后世。评戏四大名旦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筱桂花都受到他的亲传而名震戏坛。他在晚年回到唐山。1954年河北省举办第一届戏曲节演出了他的代表作《王二姐思夫》,他虽年近七旬,但气力充沛,身段灵俏,唱腔韵味浓郁,表达了少女盼夫的细腻感情,被评为荣誉奖。1958年调唐山戏校任教,并连续被选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69年,积疾失治,逝世于家乡薄港村,终年86岁。
孙凤岭(1886~1920年)艺名“开花炮”,是评戏拆出时期第一位著名演员,从小爱看书、好唱,学旦角嗓子好,表演也好,他是张贵学、张乐宾、月明珠、金开芳等名角之前,最著名的旦角,在冀东、天津一带,一提开花炮,没有不知道的。1919年随二哥孙凤鸣、三哥孙凤岗一起到了东北营口演出,引起轰动。随后去大连,在报纸上连续登载一个多月海报,当时就有“开花炮”炮打营口的说法。他最拿手的戏是《杜十娘》、《珍珠衫》、《马寡妇开店》。后到沈阳,孙家班是第一个进沈阳的戏班,在光绪帝的姑姑开的长发园上演,在沈阳也唱红了。可惜于1920年左右就逝世了,成为评剧界的一大损失。
(原载河北《大时代》1993年第七期)
文章来源: 政协唐山市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2014-7-5    作者:高昌顺 黄 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