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的梨园遗事
(作者:许德彬 来自营口日报)
2004年夏初,为整理在营口的老戏曲家档案,我们在老边文教局看见了筱莲花。这位原营口县和平剧团的头牌70多岁了,说到评戏时眼神温柔而又明亮,她拿给我这张泛黄的照片:“喏,右上角的就是当年的我。”
当年,是1938年。比一个甲子还多的时间里,这5个义结金兰的姐妹各自又划过了怎样的艺术与人生的曲线。我把这照片翻过去,背面依次题着5个名字:筱金霞、杨桂芳、艳艳霞、筱金中、筱才子。筱莲花没和我们说哪个是她当年的艺名,沉浸在回忆的时空里,她唱起了亲切又陌生的《开店》:来了佳人马寡妇——
这照片下排中间的人其实叫杨桂舫,去老边的头一天,我们在装饰材料城对面一间由车库改成的老年公寓里拜访了年逾80的老人。她少时随伯父、父亲习京剧刀马旦,其兄杨月樵彼时已是东北当红的文武老生,解放后成了戏曲舞台上第一个杨子荣的扮演者。其夫张华斌是新中国营口评剧的铺路者,在《辽宁戏曲志》大事年表里,更多的是他的名字:“1950年6月,张华斌、花春舫等,在营口升平舞台演出现代评剧《假皇帝白云金》”、“1952年,评剧演员张华斌会同营口升平舞台班底组成民主份子班,7月,经营口市人民政府批准,该班定名为营口市新生评剧团”,这一年的9月,大石桥和平剧团也宣告成立,筱莲花加入该团做主演。
到了1953年的7月,营口新生评剧团正式更名营口市评剧团。因为丈夫是团领导,曾和筱桂花等大角同台主演青衣刀马的杨桂舫改了行当。杨桂舫坚持说,自己的行当是花彩旦。我后来请教了许多老艺术家,也翻了许多戏曲辞典,都没有找到“花彩旦”的提法。把彩旦演出花旦的美,不是谁都能做得到。我姑姑曲洪兰和我说,每次上台前一刻钟,桂舫老师就不和同事说笑了,平时不抽烟的她点燃一颗烟,一个人站在台口“默戏”。烟抽到一半的时候就该上场了。台上的杨桂舫就不是杨桂舫而变成了《小女婿》中的陈快腿、《杨三姐告状》中的裴氏、《花为媒》中的阮妈妈。那天,老年公寓的小服务员打趣请杨奶奶唱一段,杨桂舫反复说:“都忘了,记不得了”。
1931年到1945年间,营口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活动了25年之久的全国最大的评剧班社“李子祥共和班”解体了,评剧四大演唱基地的营口此时仅剩几家戏园戏棚,邀请流动演员做过往性演出。这5位早期的评剧女旦在颠沛的日子里遇见了,有三位的踪迹湮没在岁月里。有两位最后落在了营口,她们的坚持在今天有了别样的意味。筱莲花因为单位在老边,一直到退休还是三级演员,没有子女的杨桂舫在养老院里试图淡忘了评剧。
我曾想过抽空再去看望杨桂舫和筱莲花两位老太太。终于没有去成的原因,可能是电脑上的《传奇》还没玩尽兴。如今,评剧的境遇和这张老照片的命运大抵相同,在大众娱乐的强大背景中显得是那么模糊,那么遥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