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19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天津评剧艺术共同生活的70年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6:47: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0岁评剧剧作家赵德明,9岁学艺,编写评剧50余部

与天津评剧艺术共同生活的70年
苏莉鹏


 在戏曲之乡天津,听曲、看戏是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大乐事。每逢节假日,就是戏曲演出最繁忙的日子,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80岁的评剧剧作家赵德明可忙坏了。


  他所在的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有8台大戏在海河剧院上演,作为剧团的艺术总监,赵德明台前幕后都要留意,与此同时,他还要在图书馆举办公益讲座,向市民讲述“评剧现代戏的起源和发展”。


  在懂戏的天津人的眼中,赵德明是评剧界的一宝,他9岁开始学评剧,后来成为专职编剧,几十年来编写了50余部剧作。他所经历的评剧发展、辉煌以及他所见证的评剧开宗立派的大艺术家们的艺术成就,是中国评剧艺术的一个缩影,也是天津这个滋养评剧发展的土壤所孕育的一段评剧史话。


  赵德明说,评剧这个剧种形成较晚,但因为内容贴近生活且口语化、通俗易懂,很快就在民间传播开,而他的父亲赵良玉,就是天津的第一代评剧艺人


  如果说赵德明亲历的是70年来评剧艺术在天津的兴盛、变革,那么他的父亲赵良玉作为早期的评剧艺人,则从评剧走进天津起,见证了它是如何一点点地唱进天津人心里的。


  赵德明说,评剧这个剧种形成较晚,但因为内容贴近生活且口语化、通俗易懂,很快就在民间传播开,而他的父亲赵良玉,就是天津的第一代评剧艺人。早期天津的评剧艺人多来自唐山等地,语言、音调及演出风格都有浓郁的冀东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当时天津称评剧为“唐山落子”。


  赵良玉生于1907年,因生活所迫,8岁就在故乡河北玉田拜师学习评剧,工男旦,艺名金菊花。3年学艺期满,出师后独自“挑班”,十七八岁就已在唐山一带唱红。1927年从唐山来到天津,从此与天津结缘。


  赵德明回忆,那个时期,天津的许多戏院、茶园都会演评剧,甚至一些京剧、文明戏演员为了生存也加入评剧班社。舞台上经常上演的评剧传统戏,新编、改编的历史剧和时装戏有上百出之多,演出盛况空前。他的父亲起初在天祥商场4楼乾坤楼戏院演出,主打戏就是当时天津评剧班尚未演出过的《马寡妇开店》,他将一个封建制度束缚下的年轻孀妇苦闷孤独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自此一炮打响,戏院天天客满。后来他转到谦德庄同乐戏院演出,当时戏院不卖票,由茶役计时收费,演出从早晨8点开始,一直到半夜3点才结束,每天最少也要演五六出戏。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天津评剧舞台上名角迭出、流派纷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东北许多评剧班社陆续进关,来到天津,使评剧在天津进入了一个兴旺时期。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演员有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等。她们创造的唱腔各具特色,成为评剧史上继“李(金顺)派”之后颇具影响力的旦角流派。


  因为评剧坤伶在津门的崛起,男旦逐渐退出主演地位,赵良玉就改演小生、小丑和老旦、彩旦,与刘翠霞、爱莲君等同台演出多年,在刘翠霞组建的“山霞评剧社”工作了7年。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剧团编导人才匮乏,天津评剧名家鲜灵霞便鼓励赵德明练习编写剧本,以解剧团燃眉之急。当时“红楼戏”较为盛行,他的处女作就是根据《红楼梦》改编的《贾宝玉与林黛玉》,此后他边演出边从事剧本创作


  1936年,赵德明出生了,那时,天津的评剧进入鼎盛时期。天津评剧蓬勃发展,影响全国各地,外省市纷纷来人邀请天津的评剧艺人前往各地演出。1935年,爱莲君领衔的“爱莲社”首次进入上海演出并获得成功,使评剧在江南产生了影响。随后,白玉霜与钰灵芝到上海演出,上演剧目达百出之多。1936年,白玉霜以其优美的唱腔和传神的表演轰动上海滩,著名戏剧家洪深、欧阳予倩对白玉霜的艺术评价很高。同年7月,在洪深的支持下,上海的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白玉霜主演的评剧影片《海棠红》。


  1945年日本投降后,许多评剧名角聚集天津,天津再度掀起评剧热潮。国民、天升、北洋等中型剧院纷纷上演评剧,并有名角联袂同台献艺,影响颇大。


  此时刚刚9岁的赵德明,正式开始和父亲学习评剧。和旧时的很多艺人一样,赵德明之所以学艺是受生活所迫,作为家中长子,他必须及早学会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技艺,以便能养家糊口。

赵德明《人面桃花》剧照


  那时,赵德明和父亲在老城里、南市等多个地方演出,但好景不长,有一段时间评剧艺人的演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赵德明回忆,那时除了收入微薄,艺人的社会地位也极低,他们的剧社经常被打砸,有很多恶霸不买票就看戏。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市内40多个评剧班社恢复剧场演出,赵德明加入了天津进步评剧团,后转入天津评剧院,这期间,他演出的《三月三》《武则天》等都是当时的重点剧目。

赵德明早期剧照


  赵德明说,他幼时因为家庭条件限制,早早步入艺坛,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但是他对文化知识十分渴求。新中国成立后,他开始上夜校。此时,由于剧团编导人才匮乏,天津评剧名家鲜灵霞便鼓励他练习编写剧本,以解剧团燃眉之急。当时“红楼戏”较为盛行,他的处女作就是根据《红楼梦》改编的《贾宝玉与林黛玉》,此后他边演出边从事剧本创作。


  如今,虽然喜欢听评剧的多是中老年观众,但只要提起新凤霞,大多数年轻人都很熟悉。作为从天津走出的当代评剧名家,赵德明和新凤霞多有接触。新凤霞来天津演出,赵德明都会与她聚一聚,在交流评剧艺术之外,新凤霞也会说起自己与评剧名家筱白玉霜的友情和往事


  几十年来,赵德明和很多评剧名家接触过,也写过多部评剧名家的传记,在他看来,评剧艺人的命运沉浮,如一幕幕戏剧一样演绎了不同的人生滋味。


  鲜灵霞与赵德明共事多年,是他最熟悉的评剧名家之一。鲜灵霞本名郑淑云,13岁时因家中贫困、生活无着,随母亲自故乡文安来到天津谋生。娘俩儿住在西南角大酒缸胡同,母亲每日在马路边摆个布包为人缝补衣袜。鲜灵霞除了帮助母亲料理家务外,闲暇时就到广开大街专门演评剧的桂和戏院去看戏,日久天长竟然学会了几出戏,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后台管事从前台给“请”到了后台,代替一个临时未到场的演员演了一出开场戏,从此走上了从艺之路。


  赵德明说,鲜灵霞学艺时期,正是天津评剧名家频出之际。鲜灵霞除了严遵师教、刻苦锻炼基本功外,还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流派的艺术营养,不断充实自己。新中国成立后,鲜灵霞担任天津进步评剧团的主演兼团长。当赵德明第一次将改编的《贾宝玉与林黛玉》剧本念给她听时,她非常高兴,并嘱咐他去找名家指点指点。


  “我带着剧本贸然找到南开大学红学家华粹深教授,他看了本子后,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他的指导下,我反复进行加工、修改,鲜灵霞亲自组织排练,安排了一个最佳阵容,由她饰林黛玉。1953年9月,我的处女作《贾宝玉与林黛玉》被推上了评剧舞台,后来我又编写了《全家红》《武则天》等剧目,也都是由鲜灵霞担任主演。由于得到她的鼓励与扶持,历经几十年笔耕,我被评为了国家一级编剧。”赵德明说。


  如今,虽然喜欢听评剧的多是中老年观众,但只要提起新凤霞,大多数年轻人都很熟悉。作为从天津走出的当代评剧名家,赵德明和新凤霞多有接触。新凤霞来天津演出,赵德明都会与她聚一聚,在交流评剧艺术之外,新凤霞也会说起自己与评剧名家筱白玉霜的友情和往事。


  筱白玉霜和新凤霞是评剧“新白派”和“新派”的创始人,在评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她们同是在天津喝着海河水成长起来的,在舞台生涯中,都曾经历了大起大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筱白玉霜生长在旧戏班中,深谙戏曲艺人求生之艰难,所以对同行姐妹格外关心。同是出生于天津的新凤霞,从十几岁就与筱白玉霜在天津同台演出,新凤霞由于家庭贫困,刚入戏班演出时没有钱购置行头,筱白玉霜就主动把自己的戏装、头饰借给她穿戴,有很长一段时间,新凤霞就是穿着筱白玉霜的戏服演出的,对此新凤霞一生感恩不忘,时常和人说起。


符:
《赵德明剧作评论选》被北大图书馆收藏

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编剧赵德明新作《赵德明剧作评论选》日前被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
由赵德明之子赵旭编纂、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赵德明剧作评论选》(上下卷),遴选赵德明不同时期发表的评剧人物传记、演出剧目评论、戏曲知识等文章,以及赵德明创作或改编的9个评剧剧本。去年年底出版以来,在评剧界和广大评剧爱好者中引起良好反响,并评价此书集学术性、艺术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对普及戏剧知识、传承评剧艺术、丰富评剧舞台上演剧目具有意义。

2016-02-27 天津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