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54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梨园生涯(王少伯)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06:41: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梨园生涯(王少伯)
从一个旧社会的童养媳到成为新中国的国家一级演员,我走过了坎坷而又幸福的路。
走向舞台
      解放前,我家十分贫寒,生活难以为继。出于万不得已,我年迈的父亲含着眼泪,把我送到了老乔家,做了他家的童养媳。然而,当童养媳,挨打受气。受苦受累,更使我难以生活下去。这时,恰遇—位好人,也就是我后来的养父王敬在。他拿出一串钱,把我从老乔家买出来,他待我比亲生女儿还要亲。他是剧团的票友。平时没事就教我学戏。解放后我就到了富锦县剧团,主要是学唱京剧,我学的是京剧老生。人们常说,每一个人天生该吃那碗饭定不可移。我也许天生该吃唱戏这碗饭,不久就表现出了我唱戏的天赋,入道快,唱腔好。没有几年,我就由学徒当上了演员,又由演员当上了团长。接着从铁力参加了全省第—届戏曲汇演,而且获了奖。不久又回到了庆安。
      也许是这一次汇演的“亮相”,使我走进了省戏曲学校。据说那时省里正在筹备成立一个评剧实验剧团,而我们这批学员就是为成立剧团准备的班底。可是进戏校刚刚半年,省文化局长高云梯,被打成了右派,建立评剧实验剧团的计划也随之取消了。我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选择。我没有再回庆安剧团,当时听说牡丹江有一个评剧团,我就奔牡丹江来了。我是—九五七年八月来到牡丹江评剧团的,来之前,我父亲早已来到了这里。在团里负责写海报,我之所以能来到牡丹江,就是他搭桥联系的。
      由于省第一届戏曲汇演中的“亮相”,牡丹江评剧团很欢迎我来。我来的时候,喜彩君是团里唯一主演,她唱的大口落子很受观众喜欢。我既然来到这个团,自然不能辜负剧团领导和广大观众对我的期望,每天早晨五点钟就起床,到公园去练嗓子,练功夫,尽全力把戏演好。同时,我还注意和全团的同志搞好关系,团结其他演员,把各方面工作做好,大都都很喜欢我。


投身于戏剧革命

      新中国的戏剧革命,早在延安时期就提出来了。那时,毛主席看了延安平剧团演出的《水泊梁山》之后,就写信鼓励他们,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应该由人民主宰,戏剧舞台也应该由人民来占据,要把被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但这一英明指示和伟大思想,在当时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不可能得到彻底实现。新中国建立后,在各级党委领导下,进一步深入学习毛主席这一伟大思想,对旧的剧目进行推陈出新和改革,逐渐使戏剧舞台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建国初的五、六十年代,我国戏剧舞台上已陆续上演了《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等现代剧目,使广大群众欣赏到了崭新的艺术。当时牡丹江的评剧团也正面临着一场戏剧革命问题。然而演唱惯了传统剧的戏剧演员,脱去古装穿上便服在台上演戏,那绝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戏剧艺术的革命,首先要求演职人员要进行思想革命,要提高认识,要勇于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勇于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当时很年轻,扮相也好,接受新鲜事物较快,我又是在党的指引下由童养媳走向艺术道路的。我不能忘记是新中国给了我艺术生命,不能忘了党和人民的恩情,我要听党的话,只要有党的号召,只要人民需要,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毛主席的教导在我的心中燃起了一盏明灯,党的恩情给了我力量和决心,我不顾一切地投入到了戏剧改革之中。
       我开始是学唱京剧的,以后又改唱评剧,而演传统剧目的生、旦、净、末、丑,每一出戏,每一个行当,每一个程式,每一个招式,都有多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不会可以学,老师教,也可以模仿人家怎么演。可演现代剧目是前无古人的,没有现成的表演路数以供参考,必须是独辟蹊径,探索新路。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后退,而是和同行们一道,一点一滴地进行探索。按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艺术出自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教导,深入生活成了我创造崭新艺术的一条必经之路。如为了塑造同命运抗争的香草、小芹这些新时代的妇女形象,我们深入农村同村姑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从与她们朝夕相处中捕捉灵感,他们的那份纯情、坚毅勤劳、勇于抗争、柔中蕴刚的情怀和性格,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在她们身上吸取了舞台上所没有的艺术营养。我把这些东西搬上舞台,融化于人物的刻画之中。因此,在扮演这些现代妇女形象上,动作逼真,感情充沛,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阵阵掌声。

      从此,深入生活成了我整个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演戏,一般都深入到工厂、学校、农村和居民委,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与广大工农兵接触中学会怎么做人。为了在《纺织姑娘》中塑造好朱玉凤这位劳动妇女形象,我和我的同事们带上行李,深入到牡丹江纺织厂,与纺织女工一起纺纱织布,一同吃住,为演好女飞行员林雪江,我和同伴们背起行装来到空军飞机场,和他们一起操练习武,摔爬滚打,直练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但演出中听到观众们—阵阵掌声时,一切艰辛和疲劳就都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从此,牡丹江的评剧舞台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境况,一台台现代剧目,一个个崭新的艺术形象,熠熠闪光,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从表现反映民主革命的《苦菜花》、《革命家庭》、《江姐》、《芦荡火种》、《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剧目到反映现代人物的《向秀丽》、《雷锋》、《王杰》、《焦裕禄》、《女飞行员》、《向阳商店》、《朝阳沟》等现代剧,几乎每个月甚至一周就推出一个现代戏,观众数量之多,反响之烈,是前所未有的。《江姐》上演上百场.场场爆满,打破了所有剧目演出的场次与观众的记录。江姐这个人物深深地打动着观众的心,当时黑龙江电台还录制了选段进行播放,中国唱片公司还制作成唱片,在全国发行。
      然而,轰轰烈烈的戏剧革命在一九六二年广州会议之后,又出现了反复。省文化局在牡丹江召开会议.还在内部专门观摩了《马寡妇开店》,一时回潮风大起.不仅否定了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就连一些群众非常喜欢的现代剧目也被划为禁演之列。而到了文化大革命就只剩下八个革命样板戏了。甚至评剧团也没有了,直到一九七二年牡丹江又成立了评剧组,七三年才恢复评剧团建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又出现了文艺工作者的春天,作为一个在党培养下成长起宋的演员,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演革命戏,做革命人
      在戏剧界有这么一句话:“演革命戏。做革命人。”我的艺术生涯告诉我,要想使戏剧艺术以生活和艺术的先进典型及英雄人物感染、教育、鼓舞观众,就要首先以英雄形象和先进人物来感染、鼓舞、教育演员自己,在演英雄之中学英雄加强自己的思想改造才能塑造英雄形象,演好革命戏剧。
当好一名演员是很不容易的。俗活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所具备的做、打、念、唱都要下苦功夫去练,尤其是有时几天就要排一出戏,要熟悉人物、剧情、除了背会台词以外,还要看相关的小说,通过收音机收听其他剧目演出的实况。有时需要顶风冒雨深入农村、部队、工厂、学校进行演出,甚至夜以继日、风餐露宿、饥饱无常等等。我每遇到困难曲折,想想毛主席的教导,想想党对自己的培养,特别是想想剧中人物为革命牺牲的壮举,就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决心按照革命英烈那样去作。记得有一天连演三场《春兰曲》的戏,在第二场演出中,当演到春兰的妈妈出于无私的母爱,无限的关怀,来看女儿春兰时,春兰本应万分高兴,可我演的春兰当时却热泪盈眶,台下观众都莫名其妙,都议论纷纷说:“春兰怎么哭了呢?”在换场时,剧团领导不得不出来向观众说明情况,团长告诉大家,演春兰演员王少伯同志的养母昨天去世了,早场她为下不耽误演出,只匆匆赶到火葬场看了一眼就赶回来了,紧接着就来进行这场的演出.没等团长把话说完,台下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就这样我坚持演完了三场戏。这里,我深深感到,要真正做一个合格的文艺战土,就必须要刻苦的磨练自己,把心贴近观众,把—腔热血奉献绐党的艺术事业,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那种逢场做戏,形似而神不似的机械模仿,装腔作势,都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工作者。
党的教导,英雄形象的鼓舞,观众的信赖.使我不断的进步成长。我把我的感受写成《听话要听毛主席的话》文章,在《光明日报》上进行了转载,《黑龙江日报》、《牡丹江日报》都刊载了我演现代戏的事迹。我被定为国家一级演员,先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当选为市政协委员、人民代表,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佟子珍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