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93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戏”也怕巷子深——说给中评的话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3 01:2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好戏”也怕巷子深——说给中评的话
      七一期间,我提前在网上订票,很兴奋的第一次到中国评剧院剧场观看评剧。始料未及,这次庆七一演出我看得有点不是滋味,尤其以六月三十日晚的那场尤为尴尬。之前我想,演出里有我特别喜欢的孙路阳、韩建光、刘慧欣、王平等“评界大腕”,场面一定会非常火爆吧,之前我看评剧主要就是良乡影院、梅兰芳大剧院,都是差不多快满座的上座率,没想到,现实让我汗颜。
       当离开场还有十分钟时,我眼见偌大的剧场里,只零星坐着不到三十个观众,心想这些人真沉得住气,这点了还不进来,没想到直到开演能座几百人的剧院也没坐满一百人。我们因此而得福,斗胆坐在第一排看了个痛快。其实据我所知,当天二楼也卖票了,何苦呢,大家都花了钱,就都聚在前十排看多好,还有个人气儿。
        由此,我有些气愤,有些失落,回来沉淀两天,更多的还是觉得惋惜。在这里想对评剧院的领导说,好好的演出搞成这样,真的应该好好想想原因,别浪费那么好的评剧演出啊。

        我想与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到中评看戏人少的缘故。首先,应该确定不是演出水平的原因。中评的演职员力量有目共睹,还是颇有实力、颇有人气的,他们拥有一批优秀的演员,是评剧发展的宝贵的财富。“马本仓当官”曾获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演出水准也不会差。那问题在哪呢:
       首先,是统筹失误的问题。这两场演出早就开始售票,卖出多少票组织者应该心里有数。什么部门组织活动都应该有个基本的统筹规划,七一演出动用这么多演员、这么大的剧院,还是应该计算一下成本,如果预计到自己掏钱买票的人不会有那么多,那还不如索性邀请一些人来白看,也算给中国评剧院做了广告,发展了戏迷啊。
       其次,票价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有些贵。中国评剧院在这方面有点“独钓寒江雪”的味道:我就这么定价,就这么营销,你们爱来不来,我们爱赔不赔。三十日我想补买一张七一当天的票时,票务人员告诉我,三十日那天的演出基本没有赠票,都是戏迷前来购买观看的,而且票价一楼最低也在八十以上,这个价格不算便宜。加上中国评剧院是个老剧场,设备并不太新,交通又没有梅兰芳大剧院方便,很多人可能就会因此而放弃了。
       第三,这也是最关键的,宣传不到位。我知道的关于这场演出的宣传就是该院网页上的宣传,看戏当天我看见评剧院不远的拐弯处有个宣传墙,仅此而已。这方面,评剧院还有有些矜持,有些架子,没有大规模搞演出宣传和邀请。很多戏迷都是看到微博上互发的广播知道有演出的。我身边一些退休阿姨经常在一起唱戏,曾经在韩建光来良乡演出时围着说个不停,但她们应该平时都不上网,是否知道有这场演出就不得而知了。

       做为一个非资深评迷,我非常明白不应该随便指手划脚,但是出于公心,出于对评剧的责任感,我想给中评提几个建议:
        一是培养年轻的观众群。评剧使用普通话,非常易懂上口,情节也很有意思,很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只是很多小朋友没机会接触罢了,如果多向中小学校宣传和发展,一定会培养出一大批年轻的观众群。这方面可以借鉴天津白派团的经验,现在他们的观众中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有时我真的不平衡,现在话剧市场那么火,票价那么高,其实有些演出的水准还真不如中评,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也就谈不上接受了。
       二是明确演出定位,并做相应的宣传规划。这几年,中评每年都送戏下乡,我知道的良乡电影院,中评的上座率是最高的,比其他演出和电影都火爆,因为定价低、形式也让老百姓喜欢。要是做高端演出,就得有高端人士啊,那就要做全面的宣传规划,做好统筹。再好的演出也得宣传,以前“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日子已经不再啦,大家接受的文化形式太多了,你的宣传没有吸引力,很多人可能就跑去看话剧看昆曲了。前阵子在国家话剧院上演的《香妃与乾隆》多火爆啊,第一场评委场都是赠票,但那社会反响可比挣点票钱值得多,原因就是其前期的宣传很强。
       三是拿出行业老大的范儿来。中评真应该是一面旗帜,应该大气些,包容些,多搞联合活动。去年孙路阳受邀与王冠丽演出的《秦香莲》多棒啊,要是挑选一些优秀的演员与一些小剧团的优秀演员强强联合,评剧才有大发展的可能,也才能成就真正的“中国评剧院”。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东北评剧团”将举办纪念韩少云演出活动,我就建议他们能到北京,与一些评剧团共同举办纪念活动,他们很向往,但马上反应:韩派能和别的派别一起搞纪念活动吗?这种想法太狭隘了,但是又代表了大部分的评剧院团,想合作又有些排斥。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中评的戏路越来越窄了,男腔还好了,尤其是女唱腔,差不多都是新派,没有鲜明的白派、韩派、花派。能不能把评剧的市场扩大些,吸收更多的派别、联合更多的地方院团,共同发展评剧呢,哪怕一年就搞一次活动。
        四是好好利用“中国评剧院”剧院平台。全北京才有一个专业评剧剧场,一年也演不了几场,彩排也行啊,要是宣传了,照样能有观众。希望能多演出,多搞活动,多与评迷沟通,多培养票友。

        当然,与此同时,在七一两天的演出中,我还是看到了希望。七一当天,上座率将近前一天的三倍,精彩的演出赢得了阵阵掌声。我看到我最爱的孙路阳,对待艺术还是那么认真;又听到刘慧欣具有实力的演唱;欣赏到韩建光好听的唱腔和诙谐的表演;我与李妮姐姐一见如故;第一次见到宋丽本人;并且在七一欣赏完王平的演出后,在微博上与她互相关注,才知道表面看上去美丽而淡然的她也有一腔热血。。。。。。。。

       欣赏评剧,爱上评剧后,发现评剧另有一番天地,值得我们珍惜
       以上有说错的,希望海涵。  作者: 佳慧


发表于 2012-7-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