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99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议评剧《酒魂》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3 01:0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议评剧《酒魂》 评韵飘香2011-7-28 21:29
    评剧《酒魂》是北京凌空评剧团推出的又一自创剧目,他们这种创新精神非常难能可贵,值得各个剧种的院团进行学习。这个戏是他们连夜奋战,仅仅用了18天的时间排练出来的,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咂舌,让人敬佩。
    作为一个民营剧团,自由灵活的管理方式,任人唯能的用人机制,年轻化的演员团队,加上评剧老艺术家们无私的鼎力支持,甚至躬身示范,以老带小,在刘建国团长开明的领导下,使这个成立五年左右的剧团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说他开明,因为他实行了很多有效地措施:建立了剧团博客、开通了剧团微博、广泛听取评迷们的意见恢复传统戏、吸收评迷参与评剧宣传和创作、积极引进人才、聘请评剧老艺术家为新人传艺等等。对于这出戏,他更是费尽了心血,无论从最初的剧本创作,还是唱腔设计、音乐设计、布景设计,还是演员的选定,彩排演出,到正式演出,你都会看到这个当家人里里外外忙碌的身影。
    2011年7月23和24日是评剧《酒魂》公开演出的日子,评迷们在北京地质礼堂观看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这出戏我总共看了三遍,首场演出,再加上这两场公开演出。我发现,看得越多,想得就越多,发现的问题就越多。先说说这出戏的亮点吧!
    第一,唱段极其多。观众不是爱听唱吗?咱们就多弄些唱段,让观众听个够。从刘团长的话中,不难看出他是多么的了解评迷的心理,多么地顺应民意,完全按照艺术市场的规律办事,从客观出发。整出戏有将近两个小时,对白很少,减去战争中战士翻跟斗和耍大刀的时间后,剩下的全都是唱,让在场的评迷过足了戏瘾。我认为比较好听的段子有,长春一出场的那段、请求参军的抒情唱段和酒桌上的反调加慢板唱段;酒花一出场的那段、选厂长的那段反调;团长的那段“祭英魂”;还有牛二的西路评剧。
    第二,武戏争辉。武戏是凌空评剧团自创剧目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在《灶王爷》这出戏中有所体现。评剧中武戏很少,这点和京剧没法比,也是评剧的一个显著弱点。评剧百年时,黑龙江省评剧院新派传人王向阳进京演出的评剧《乾坤带》,加上了秦英征西的战斗场面,让人耳目一新,评迷大呼过瘾,说又看到了这么精彩的评剧武戏。非常难得的是,凌空评剧团一直求新求变,不断填补市场空白,吸引了大批评迷。在牛栏山阻击战中,大刀队和日本人展开了殊死搏斗,这些战斗戏中,演员们通过耍大刀、翻跟头、打斗等戏曲程式化的动作,很好的表现了当时悲壮的情景。
   第三,战争“闪回”,形式独特。此戏并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也没有采用完全倒叙的手法,而是通过“闪回”的形式,在正面展开故事的过程中,穿插战争场面来反映牛栏山人民支持抗战的英勇壮举。这种形式很新颖,通过灯光的变化,不断变化场景,类似于电影和电视剧里回忆往事的叙事方法,既贴切,又合理。
    第四,青春靓丽的演员阵容和极其给力的乐队伴奏。演员的年轻化也是凌空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的演员90%的都是90后,主演赵立明是80后,小灵玉是90后。值得一提的是,大刀队中的演员各个身手不凡,看戏仔细的戏迷们可能看出来了,里面有一个女孩,她翻跟斗可是厉害得很哪!一点也不比那些男孩子逊色,要知道她才16岁呀,不简单吧?乐队的伴奏相当有水准,绝对的整齐划一,振奋人心,给这个戏增色不少。这个乐队简直可以和当年的刘秀荣老师的御用乐队相媲美了,简直那是好极了。
    说完了亮点,该给这出戏挑点毛病了。我看戏有个特点,首先看剧本,然后看演员,接着分析唱腔,最后看其他。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剧本是一剧之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好的剧本的出炉可不是半日之功,那是需要作者、演员、乐队等等多方研究、打磨和协商的结果。割裂了各方面的联系,那都是不成的。我主要从剧本创作中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一,起承转伏平平,戏剧冲突不激烈,人物情感变化单一。由于没有看过原始剧本,不敢妄下结论说其好与坏,但就我看了这三场戏下来的整体感觉而言,这出戏进行改进的余地还很大。看完戏和评迷们也进行了交流,基本上都认为,这出戏起承转伏平平,戏剧冲突不激烈,人物情感变化单一。始终围绕这出戏的主线就是对烧锅酒的整合并购,建立集团公司,进行规模化生产。主要展现了合并、选厂址、选厂长这三件事。关于合并,一开始四家烧过老板都不同意,为何不同意?为了一己之利?剧中没有更加翔实具体的交代,没有更加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原因,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为了实现合并,长春在酒楼请四位老板喝酒,耐心解劝四家以大局为重,听从党的领导。长春的对五个人当年朋友情的一段“闪回”的回忆之后,酒花等就欣然同意,听从长春的安排。简简单单一段朋友情的回忆就一下子打动了四位老板吗?似乎有点突然,有点简单,这也很不符合社会现实。商场有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没有利益的相互交换,凭着空口白牙和满嘴的唾沫星子是很难达到目的的。为什么不同意合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原因,这就导致不能针对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突然间他们就想通了,让人费解。简单说就是戏剧冲突设置不当,故事的层次感没有,一步步的推进难以达到。由于戏剧冲突不激烈,导致人物情感变化单一,没有大喜大悲,难以产生易于流传的好唱段。举个例子,“一见哥哥上锁条”一段之所以流行,我认为这是在特定环境下,人物情感发生巨大变化所产生的具体的心理状态。一旦这个外部环境变化,这样的心理也不复存在,只有到了特定环境,人的内心才会产生与众不同的状态。因此,我认为一个好段子的产生一定是和前后的故事情情节紧密相连,如果整个故事都没有讲好的话,根本就不会产生好的段子。
    第二,整个戏中没有对长春“死而复生”作出一个明确的交代,这是其中的一个软肋。戏中的战争场面实际上是在交代长春参军、直到壮烈“牺牲”的那段故事,也交代了长春和酒花青梅竹马的关系,但是唯唯没有交代长春是如何“死而复生”的,对于这一点我是始终想不明白的。恰恰我认为,如果不把这点说清楚,就感觉这个戏发生了断裂,整个故事连不起来,讲清楚这点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对“魂”的挖掘不够。既然叫“酒魂”,那就得深入挖掘酒之“魂”,牛栏山人酒之魂。剧名一定要紧紧和故事情节相扣,切不可脱离。就整个戏的演出来看,牛栏山人两次送酒给我军,支持抗日;再就是长春领受党的指示合并烧锅酒厂。对于酒,没有过多的笔墨,既没有长长的道白,也没有人物的演唱,显然没有赋予酒更深次的内涵,对于“魂”的挖掘过浅。合并、选址和选厂长更是没有涉及到对酒的“魂”的挖掘,整个一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公司合并的一个缩影,流水一般,平淡无奇。
    知识水平有限、欣赏水平亦有限,难免一些观点有失偏颇,但这都是我自己的真实的看法和想法,不吐不快,和大家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