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40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连曾有过评剧的“最高学府”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05:3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连曾有过评剧的“最高学府”

  评剧,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曾经被称为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评剧消沉了一段时期。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评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20年不占戏曲舞台主流的评剧又重新崛起,在东北、华北的一些城市中掀起新的热潮。
    评剧在大连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大连本地剧种之一,可以说大连在我国评剧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一页。那么,评剧是如何在大连发展起来的?大连评剧曾经又有着怎样的辉煌?昨日本报《文化·聚焦》版就王鹤著《评剧演出艺术》之事探讨了大连评剧的现状与未来,今日,记者与王鹤进行深入采访之后,策划推出大连值得关注与记忆的评剧往事。


    评剧发展的历史脉络


    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1890年前后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莲花落就是评剧最早的雏形。


    1891年前后,东北的民间歌舞“蹦蹦戏”传进关内,河北的莲花落艺人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特别是接受了其中“拉场戏”的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莲花落子也进入了“拆出”阶段。从1894年开始,有八九个莲花落子班社进入天津。1901年,成兆才、东发亮等艺人又带着“对口”和“拆出”剧目《小姑贤》、《小借年》等进入天津。但不久,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艺人们被迫返回乡里,加之军阀混战,两次“国丧”(光绪和慈禧太后去世),禁止响器,莲花落班社大部分解体。


    1908年,成兆才、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进入北平,并一度唱红,莲花落子又被称为“平腔梆子戏”。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二次进入唐山。同时平腔梆子戏吸收了河北梆子、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戏”,至此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成形。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这是评剧表演的第一个剧场。该剧场可容纳近千名观众,因其在唐山地区,故剧种又称作“唐山落子”,月明珠、金开芳等人是当时的代表性演员。


    1919年春,唐山的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东北演出,受到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等,影响更大。因剧社落户奉天(沈阳),唐山落子被改称为奉天落子。奉天落子时期,主要的评剧班社大多在东北活动,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称。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今沈阳、大连、丹东被称为奉天落子的三大基地。


    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南孙班”让大连评剧名震全国


    评剧早在90年前就来到了大连,而提到大连评剧,就不能不提到将评剧带入大连的主要人物——孙凤鸣。孙凤鸣字岐山,艺名东发亮,河北丰南县泊家港人。1912年,孙凤鸣带着三个弟弟孙凤岗(东发红)、孙凤龄(开花炮)、孙凤利,在天津成立了“凤鸣班”,又被称为“孙家班”。“孙家班”的主角孙凤龄(开花炮)比月明珠出关更早,他在营口与落子班老宿、金菊花唱对台,打败了当时的名角金菊花,从而让“孙家班”在东北名声大噪。


    1920年“孙家班”来大连演出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演出一票难求,让孙凤鸣等人感觉大连是一块适合评剧发展的土壤。1922年,孙凤鸣带领“孙家班”部分演员正式扎根大连,改“凤鸣班”为“岐山戏社”史称“南孙班”,“孙家班”其他演员远走哈尔滨被称为“北孙班”,这一南一北两个戏班,成为奉天落子时期的评剧高等学府。除张乐演,孙凤岗、孙凤鸣执教外,专门聘请金开芳、倪俊声等评剧大师前来亲授。像花莲舫、李金顺、刘翠霞、金灵芝等有一定名气的成年主角也要到“南孙班”来“镀金”深造,当时没有“南孙班”,“北孙班”的“文凭”和亲授师父,在外面都不敢称唱奉天落子,够不成“名牌”。


    “南孙班”成立以后只招女童,不招男童,生旦净丑均由女孩承担。因为招女童成功率高、不赔钱,少数女童是代培,多数女童是戏班花钱买来的。经过七八年训练,成功的都是主角。“南孙班”在大连20年总共开了四科,培养了70多名坤角,像花小仙、花月仙、花灵霞、白玉霜、筱彩凤、筱金凤、筱银凤、筱玉凤、筱桂花、筱麻红、筱菊花、筱丽华等人都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名角。


    由白玉霜、筱桂花、黄翠舫、筱麻红、筱菊花等演员演出的《五女哭坟》在大连一上演就场场爆满。而小科班里七八岁的女童也成了“大主演”,这些小演员基本功扎实,准纲准词儿,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无一不精,走到哪里红到哪里。演老生的女童带上“髯口”,“髯口”都拖在脚面上,稍不注意,踩着髯口就绊了跟头。演《杜十娘》的小演员上不去椅子,就把她抱在椅子上唱。


    就这样“南孙班”不仅在大连家喻户晓,而且名震东北三省,逐步走向了北京、天津、上海。1929年和1934年“南孙班”的筱桂花、筱麻红、筱彩凤、筱玉凤、花灵霞两次东渡日本,在名古屋、大阪的唱片公司灌了《黄代女游》、《金钗钿》、《珍珠衫》等评剧唱片。可以说是大连的“南孙班”率先让评剧走出了国门,让评剧名扬海外。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南孙班”正在走红的时候,班里的主要演员筱彩凤被官绅逼婚;筱麻红为了争取婚姻自由而出走;筱丽华为了待遇纠纷,也罢演离班;孙凤鸣一生心血培养的数十名女演员纷纷出走,各奔东西。郁闷成疾的孙凤鸣1942年病逝于兴城,在大连辉煌了20年的“南孙班”就此解散。


    小剧团兴起


    成为大连市评剧团前身


    “南孙班”在大连扎根20年,带动了大连评剧艺术的市场,在“南孙班”的影响下一些小评剧团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大连兴起,为当时的大连评剧带来了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其中几个主要的小剧团也对大连评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丁福堂班,1931年成立,主角有王金凤、筱玉凤、筱银凤、筱桂凤等,演出剧目有《黄爱玉上坟》、《借女吊孝》、《一瓶白兰地》、《桃花庵》等。常在寺儿沟、香炉礁、海岛、农村演出,走遍了大连的山山水水,1938年在复州、松树解体。


    海世评剧社,1934年成立。主演和班主都是月明珠,剧目以自编自演的“文明戏”(现代戏)为主,主要是由齐鲁执笔的《递龙换凤》、《杨国栋纳妾》、《张文祥刺马》、《慈云太祖历险记》、《蒸骨三验》等戏。当时大连《泰东日报》记载:“开演前观众拥挤,无立锥之地,观众拍手顿足,掌声雷动。”由于内部争名夺利,剧社于1939年解体。


    王金香班,1938年由王金香的继父王振铎和丈夫杜文彬、女儿小王金香创建。王金香14岁拜师张百龄学戏,登台演出《马寡妇开店》一举成名。1929年随父亲到大连演出,《啼笑姻缘》、《人道》等“文明戏”轰动大连。她的嗓音甜润婉转,长相漂亮,扮相迷人。尤以“噎腔”独具特色,自成一派。小王金香在解放后成名,现为长春评剧团主演,与新凤霞、韩少云等同代齐名。


    天光评剧团,1952年由大连天光电影院赵德新创办,傅桂琴、杨云霞、金玉霞、李桂荣、杨韵秋、碧燕燕等为主演。剧目有《庚娘传》、《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等。剧团成立不久就被旅大市文化局接管,成为后来旅大市评剧团的前身。


文章来源: 政协唐山市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大连日报  2012-08-22文/本报记者 车承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