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14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剧在辽宁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2:3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剧在辽宁

现在的互联网内容丰富,以下是来自网络的内容

主要整理者:韩花筱


东北戏曲研究院评剧实验剧团 1951年9月成立。1954年8月,东北戏曲研究院撤销后改称辽宁戏曲剧院评剧团 。主要演员先后有夏青、鑫艳玲、韩少云、金开芳、菊桂舫、黄晶、笑倩、张莲君、吴俊亭、李放、杨福盛、赵荣鸣、武宝盛、胡治年、任振鸣等。演出剧目有《小女婿》、《小姑贤》、《杨二舍化缘》、《杨三姐告状》、《熊熊烈火》、《红楼梦》等。
辽宁评剧团 1957年由东北戏曲研究院评剧实验剧团与辽宁评剧二团合并组成。主要演员有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赵凤霞、张莲君、郭少楼、常云鹏、武宝盛、张忠义、筱惠春、艳铭杰、王玉华、孙国芳、李放、王德福、王少岩、王锡玉、宋舜卿、史柱林、任振鸣、黄晶、菊桂舫、吴俊亭、赵玉兰、王福生、刘秀梅等。演出剧目有《相思树》、《杨三姐告状》、《红楼梦》、《母女俩》、《孔雀胆》、《光绪与珍妃》、《倔强的姑娘》、《杨八姐游春》、《恩与仇》、《一定要解放**》等。
沈阳评剧院 1959年由辽宁评剧团和沈阳市评剧团合并组成。首任院长洪桐江,名誉院长金开芳。主要演员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铃、菊桂芳、郭少楼、武宝盛、杨福盛、赵荣鸣、赵凤霞、艳铭杰、张莲君、张忠义、王少岩、傅桂琴、虹丽霞、筱凌妹、张金秋、新少敏、王德福、王锡玉、李秀廷、孙喜瑞、马灵霞、筱惠春、郭艳霞、权国荣、佟宝珠、任鸣振、赵月茹、杨子发、史柱林、张世杰等。导演李芳、王明楼,编剧曹克英、徐若固,琴师、鼓师张晓亭、赵柄南、孙凤歧、郑云亮等。代表剧目《小女婿》、《小姑贤》、《茶瓶计》、《打金枝》、《对花枪》、《人面桃花》、《穆桂英挂帅》、《谢瑶环》、《洪湖赤卫队》、《杜鹃山》、《黛诺》、《江姐》等。


名称        成立时间         主要成员
元顺戏社 1930 喜彩春刘鸿霞
东北文协评剧团 1948 夏青黄晶金开芳筱桂花鑫艳玲菊桂舫
群众剧社 1949 刘艳霞筱玉亭筱玉舫
唐山评剧院 1950 吴素舫林爱君
锦州评剧院 1952 花淑兰筱俊亭张艳云赵凤霞
沈阳市评剧团 1953 傅桂琴虹丽霞张金秋筱凌妹马灵霞
沈阳晨光评剧团 1953 李云李兰玉张玉英吴腾民
沈阳烽火评剧团 1954 史丽珠尚佩君尚佩霞刘丽华安彩苓筱艳芳
沈阳宏声评剧团 1954 王素琴小艳霜孙素兰孙菊兰孙佩兰郑云台
沈阳卫星评剧团 1954 郭连喜郑淑荣碧莲珠
沈阳红光评剧团 1956 新秋雁张玉英郭连发
锦州市评剧团 1952 陈桂秋筱玉凤董桂珠韩兰春王慧君王砚君
安东市评剧团 1953 郑丹华筱桂荣王筱云王翠霞刘桂荣张艳秋
抚顺市评剧团 1953 苏月娥王俊舫筱桂蓉苏少舫蔡玉山潘桂舫
本溪市评剧团 1953 夏青赵桂芝雯秀君焦笑琴王锡玉
营口市评剧团 1953 张笑兰筱桂蓉筱桂喜杨桂舫
盖平县评剧团 1953 艳丽君艳丽华赵宏霞
盘山县评剧团 1958 赵艳霞文秀君程艳华
营口县评剧团 1959 小莲君李桂茹戴凤兰宋焕英
黑山县评剧团 1953 筱慧君于小芳筱菊生张笑莲
锦西县评剧团 1953 韩兰春艳灵君艳灵芝吴筱舫
岫岩县评剧团 1954 殷丽华张笑兰红焕玉
鞍山市评剧团 1954 新丽娟刘畹霞李艳荣李宝珠喜少莲张桂秋
阜新市评剧团 1956 筱慧君杨素华杨翠玲李玉霜吴艳春金笑芬
新宾县评剧团 1956 花月霞筱凌云马苓霜毛淑艳
北镇县评剧团 1956 杨素华菊傲霜郭效秋刘慕堂
锦县评剧团 1957 刘素秋筱灵君王砚君谷桂芬
义县评剧团 1958 碧莲玉金玉芝成秀莲张艳秋
兴城县评剧团 1959 王慧君艳丽君张志忠严淑凤
海城评剧团 1959 李艳茹韩燕燕刘丽娟
清原县评剧团 1960 高笑君郑桂秋韩淑芳
黑山县评剧团 杨春洁筱玲坤薛苓童
阜新县评剧团主演郝萍、肖忠萍、筱延君、王少文等


评剧在沈阳发展简介
评剧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演变、融合,于20世纪初逐渐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清末民初传入沈阳时,统称"落子",也叫“平腔梆子戏”。1929年初,奉天《新民晚报》开始称为“评剧”。
  评剧最初传入沈阳是在1907年9月。当时著名莲花落艺人杨柳青由冀东来到沈阳,在小河沿演出彩扮莲花落。1919年,又有孙洪奎率洪顺戏社首次在沈阳演出唐山落子,主要艺人有张凤楼、碧月珠、马连根、吴福臣、邓海等,主要剧目有《王少安赶船》、《花为媒》、《小姑不贤》等。他们在卿鸣大舞台的演出,轰动了沈阳城。这一年,正赶上沈阳遭水灾,张作霖把在哈尔滨演出的警世戏社请到沈阳,为救灾义演一个月。这个戏社的主要演员有任善峰、金开芳、金开和、金开亮、张乐宾等,他们演出的主要剧目有《马寡妇开店》、《桃花庵》、《杜十娘》、《打狗劝夫》等。进入20年代后,由于直隶当局限制落子演出,而张作霖对它又有偏爱,因而一些有影响的落子班社纷纷来沈阳演出,致使落子在沈阳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奉天落子"。北市场的大观茶园,成为当时关内外各班社激烈角逐的舞台,落子艺人如果不在这里演出就很难被视为名角儿。奉天落子的显著特点是女艺人取代男旦占据了舞台主导地位。一些女艺人大胆地把东北小调、方言、风俗及一些民间说唱艺术中的精髓吸收到自己的唱腔和表演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和激昂的艺术风格,较之唐山落子更为通俗易懂,加之女艺人的表演更能体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更能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因此赢得了观众的欢迎。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奉天落子在东北地区的影响一直大于京剧。当时,奉天落子的主要女艺人有花莲舫、碧莲花、金灵芝、喜彩春、筱麻红、刘虹霞等,并出现李金顺、筱桂花、刘翠霞、芙蓉花这样的“四大名旦”。
  沈阳的第一个落子戏社是复盛戏社,是王万昌、王万良等人1926年从安东(现丹东)来到沈阳后,与南市大舞台的班底共同建立起来的。女主演有芙蓉花、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十三妹,男主演王万昌、王万良、李岱等,实力很强。复盛戏社是当时东北七大落子班社之一。1929年,在芙蓉花的率领下,第一次打出"奉天落子"的旗号进入北京演出,上演主要剧目为《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李香莲卖画》、《独占花魁》等,受到观众的欢迎,在北京连续演出三整年。以后,又到上海、南京、汉口等地演出,进一步扩大了奉天落子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落子艺人流落到北京、上海等地,“评剧”名称逐渐在关内叫响。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沈阳评剧日趋没落,艺人演出提心吊胆,不知何时出事。日伪统治时期,一些班社为避祸糊口,不得不把当时流行的电影移植过来演出,如《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等,还排演了一些连台本戏,如《左连城告状》等。1944年后,钱玉舫、张春山等人在沈阳还掀起一股大演评剧"文明戏"的潮流,剧目有《贱骨头》、《黑手盗》等,剧中多无固定台词,全靠演员即兴发挥,致使评剧脱离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国民党统治沈阳的几年中,虽然还有几个评剧班社,但因战乱所致,聚散无常。在沈阳解放前夕,只剩下北市大观茶园和北关中华剧场的部分班底,主要人员有鑫艳玲、菊桂舫、林爱君、任振鸣、赵荣鸣、李忠、杨福盛、赛虹等。
  1948年11月2日,沈阳得到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评剧事业逐步繁荣起来。东北文协评剧工作组接管大观茶园后,迅速上演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折聚英》等一批题材新颖、内容健康的剧目。1950年秋,为配合抗美援朝排演了《鸭绿江怒潮》、《保家卫国》、《美国狼》、《气贯长虹》等剧目。这期间,创作并演出了《小女婿》。这是在我国评剧以至戏曲发展史上影响很大的现代剧目。《小女婿》对解放初期我国农村存在的买卖婚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笞,热情讴歌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新风尚,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有力地配合了《婚姻法》的宣传、贯彻,受到沈阳人民和全国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1951年春,东北戏曲研究院评剧实验剧团成立后,邀请各方面专家,又对该剧的唱腔、音乐和舞美进行反复修改,研究创作更能适合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评剧唱腔,如"小河流水"唱段,在原有乐器基础上,适当增加了大、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评剧唱腔和音乐。1952年10月,《小女婿》进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在怀仁堂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演出。在这次全国观摩演出盛会中,《小女婿》荣获剧本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导演、表演、音乐和舞台美术均获得设计奖,韩少云获表演一等奖,杨福盛、菊桂舫获表演二等奖,笑倩获表演三等奖,金开芳、夏青和黄晶获大会奖状。鑫艳玲演出的《打狗劝夫》获表演一等奖。汇演结束后,《小女婿》剧组到上海、武汉、天津等地进行巡回演出90余场,观众达12万余人次,对全国的戏曲改革起了推动作用。此后,《小女婿》为各省、市剧团普遍上演,并一直成为东北戏曲研究院评剧实验剧团、辽宁评剧团、沈阳评剧院的保留剧目。.

沈阳市评剧团于1953年2月成立。在7月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上,该团参演剧目为《刘巧儿》和《李香莲卖画》,东北评剧实验剧团参演剧目为《小姑贤》、《杨二舍化缘》。晏甬改编的《小姑贤》荣获演出奖,并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杨二舍化缘》荣获作品奖。1954年,东北戏曲研究院评剧实验剧团改为辽宁戏曲剧院评剧团;原锦州市评剧团调来沈阳改为辽宁评剧二团。1955年,这两个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历时3个月。从1955年到1957年,沈阳评剧团体先后演出的剧目有《西施》、《祥林嫂》、《江畔遗影》、《迎春花开》、《关汉卿》、《杨八姐游春》等,并赴山东、河北、天津以及东北三省的主要城市和工矿、农村演出。
  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压制了传统剧目的演出,而现代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又多粗制滥造。沈阳评剧界在这一时期虽然编演过数十出新戏,但是真正有艺术价值的剧目几乎没有。
  1959年11月11日,辽宁评剧团和沈阳市评剧团合并成立沈阳评剧院,集中了省内外一大批著名的评剧演员,如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以及鑫艳玲、菊桂舫、赵凤霞、张金秋、虹丽霞、张莲君、艳铭杰、筱凌妹、郭少楼、赵荣鸣、吴宝盛、杨福盛、裴庆昌等。建院初期,就排演了《雷雨》、《团圆之后》、《杨八姐游春》等几十出剧目。1960年,韩少云和花淑兰等著名演员在沈阳为朱德、彭真、罗瑞卿等国家领导人演出了《茶瓶计》及清唱选段。同年7月,沈阳评剧院因改编并排演现代评剧《洪湖赤卫队》,在音乐创作方面引起一场争论。1961年11月,中国歌剧院院长马可来沈参加了座谈会,他肯定了沈阳评剧院的改革成绩,认为该剧有成绩,合乎评剧艺术发展的规律,是一个好的开端。
  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被全国戏剧界公认为评剧艺术新的三大流派。沈阳评剧院被中央文化部定为全国评剧重点剧院。
  正当评剧事业蓬勃发展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沈阳评剧院所有人员全部被下放到农村。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等均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解放后发展起来的沈阳评剧队伍,连同创作和演出的所有优秀剧目,均遭摧残。1970年底,沈阳市革命委员会在“样板戏学习班”中成立评剧研究组,排演《红灯记》、《龙江颂》、《海港》等戏。这一时期,基本上是跟着“样板戏”跑。虽然也排演过《半篮花生》、《亲属之间》等小戏,但内容都是反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艺术价值不大。
  1976年后,沈阳评剧院获得新生。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等艺术家重登舞台,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大量优秀剧目,如《小女婿》、《茶瓶计》、《洪湖赤卫队》、《对花枪》、《谢瑶环》、《杨门女将》等又重新与观众见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沈阳评剧院先后创作和演出了《友谊之歌》、《张志新》、《谢谢你,春天》、《飞吧!鸽子》、《海峡情泪》、《家》、《梅雪遇》等剧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辽宁、沈阳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分别录制了韩、花、筱的唱段和专题节目。1981年9月,中国剧协、北京剧协和《人民戏剧》杂志社,还专门就沈阳评剧院进京演出的《谢瑶环》一剧举行了专题座谈会。由筱俊亭、任峰和张平编写的现代评剧《这样的女人》,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电视戏曲片《小院风波》,向全国播映。1984年10月5日,在沈阳首届艺术节中,沈阳评剧院又以《最会笑的人》、《春归何外》两个剧目参加了汇演。1985年9月,沈阳评剧院与沈阳汽车制造厂结成经济文化联合体,在振兴评剧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至1986年,该院有宋丽、冯玉萍、宫静、王镇芝、胡桂秋、欧阳菊笙、王德福、杨龙双、孙占旗、张杰等一大批有才华的中、青年艺术骨干。韩派传人宋丽,在中央广播电台举办的全国评剧中、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被评为"十佳"之一,荣获"优秀中、青年演员"称号。
  评剧是沈阳人民极为喜爱的剧种。从50年代到8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除外),除各区、县所属的一些集体所有制的专业剧团外,市内厂矿、企事业单位和郊区、县先后有124个业余评剧团体活跃在城乡各地,对普及和提高评剧艺术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解放以来,北京、天津、哈尔滨、黑龙江、四平、长春、锦州、鞍山等省、市的评剧团体来沈阳演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春、筱桂花以及后起之秀谷文月、刘萍、王曼玲、郑桂芳、赵丹红等都曾来沈阳演出。


[沈阳表演团体简介]   <东北文协评剧工作组> 1948年10月成立于哈尔滨,同年12月来到沈阳,接管了大观茶园(剧场)。1949年3月,工作组和原大观茶园评剧班底举行联合演出。评剧工作组参加联合演出的成员有夏青、黄晶、金开芳等;原大观茶园参加联合演出的主要艺人有筱桂花、鑫艳玲、菊桂舫等人。先后排演《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恩仇记》、《新打狗劝夫》、《斩秦英》等剧目。
  1951年9月,东北戏曲研究院成立,东北文协评剧工作组成员和原大观茶园班底中的大部分演员加入该院评剧实验剧团。   <东北戏曲研究院评剧实验剧团> 1951年9月成立,隶属东北戏曲研究院领导,编制135人。该团成立后对全国的戏曲改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创作和改编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目,如《小女婿》、《小姑贤》等。该团主要演员有夏青、鑫艳玲、韩少云、金开芳、菊桂舫、黄晶、李放、杨福盛、赵荣鸣、武宝盛等。
  1954年8月,东北戏曲研究院撤销,该团划归辽宁戏曲剧院领导。   <辽宁戏曲剧院评剧团--辽宁评剧团> 成立于1954年8月12日,编制113人。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小女婿》、《小姑贤》、《杨二舍化缘》、《杨三组告状》、《熊熊烈火》、《红楼梦》等。主要演员有夏青、鑫艳玲、韩少云、金开芳、菊桂舫、笑倩、张莲君、吴俊亭、李放、胡治年、赵荣鸣、武宝盛、杨福盛、任振鸣等。
  1957年末,该团与辽宁评剧二团合并,统称辽宁评剧团。辽宁评剧二团原是锦州市评剧团,在辽东、辽西两省合并时来到沈阳。主要演员有花淑兰、筱俊亭、赵凤霞、艳铭杰、王少岩、裴庆昌等人。
  辽宁评剧团于1959年11月与沈阳市评剧团合并,组成沈阳评剧院。   <辽宁青年评剧团> 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辽宁戏曲学校实验剧团评剧队。1960年7月1日正式组建辽宁青年评剧团。主要演员有黄晶、菊桂舫、吴俊亭、赵玉兰、王福生、刘秀梅等。后辽宁戏曲学校毕业生王镇芝、刘文、孙成林、张桂兰等调入该团,成为主要业务骨干。该团学习和经常演出的剧目有《花亭会》、《断桥》、《卖水》、《女附马》、《拜月记》、《三滴血》、《喜荣归》、《年轻一代》。
  1963年5月4日成立辽宁青年实验戏曲剧院,辽宁青年评剧团划归该院领导。当时主要演员有陈萍、王玉华、宋英霞、张松超、孟祝华、常云朋、李德林、王福生、郭跃、朱凤姝等。
  1964年,辽宁青年评剧团独立建制,隶属省文化厅领导,1966年6月解散。   <沈阳市评剧团> 成立于1953年2月6日,系由沈阳小剧场和大众茶园的两个民间职业评剧班社合并组成,建团后排演的剧目有《白蛇传》、《志愿军未婚妻》、《刘巧儿》、《窦娥冤》、《西厢记》、《光绪与珍妃》、《赵一曼》、《刘介梅》、《花如锦》、《杨乃武与小白菜》、《红色娘子军》等。《窦娥冤》一剧在参加沈阳市1957年好戏评奖演出中获演出奖,《花如锦》一剧为十年大庆的献礼剧目。该团主要有傅桂琴、虹丽霞、张金秋、筱凌妹、马灵霞、王书林、江风、张世杰、程志一等。
  1959年11月,该团与辽宁评剧团合并,组建沈阳评剧院。   <沈阳评剧院> 成立于1959年11月11日。建院以来,演出近万场,主要剧目有《小女婿》、《打金枝》、《茶瓶计》、《谢谢你,春天》、《最会笑的人》、《洪湖赤卫队》、《对花枪》、《谢瑶环》、《梅雪遇》、《这样的女人》等。建院后至“文化大革命”前,主要演员有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菊桂舫、虹丽霞、张金秋、张莲君、赵凤霞、杨福盛、武宝盛、郭少楼、艳铭杰、王少岩、赵荣鸣等。
  1986年主要演员有:宋丽、冯玉萍、宫静、王镇芝、胡桂秋、欧阳菊笙、王德福、杨龙双、孙占旗、张杰等。   <新民县评剧团> 1953年7月成立,为集体所有制的文艺团体。初期主要演员有刘云童、张宝顺、孟凤霞、金艳华、秦云亭等。先后排演过《吕布与貂婵》、《刘巧儿》、《保龙山》、《红楼梦》等剧目。

 1956年3月,孔丽君、盖世英等京剧演员加入该团后,该团成为京、评戏都唱的"两合水"剧团。1957年,笑倩、蔡雨亭等20余人调入该团后,重点以演出评剧为主,先后整理和排练了《花为媒》、《光绪与珍妃》、《洪湖赤卫队》、《血泪仇》等70余个剧目。
  1966年6月该团解散。1978年8月,剧团重新恢复,为全民事业单位,编制50人。主要演员有刘淑敏、刘文金等。   <辽中县评剧团> 1959年3月正式组建,为集体所有制单位。建团后排演了《江畔疑影》、《赵氏孤儿》等30余个传统剧目。
  1966年6月该团解散。1978年初恢复建制,全团编制50人。先后排练了《夺印》、《渔场风波》等传统剧目。   <沈阳市烽火评剧团> 1954年建团,原是沈阳市和平区文化局直属的民间职业剧团,编制51人。主要演员有尚佩君、尚佩霞、刘丽华、筱艳芳等。先后排演过《红色风暴》、《唐知县审诰命》等70余个剧目。
  1959年11月,主要演员调往朝阳市,烽火评剧团解散。   <沈阳市卫星评剧团> 1954年3月7日成立,是沈阳市皇姑区文化局领导的民间职业剧团,编制70人。主要演员有郭连喜、郑淑荣、碧莲珠等。先后排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喜相逢》、《白蛇传》、《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等70余个剧目。
  1959年12月,该团50余人调往新疆,组建起哈密市评剧团。   <沈阳市红旗评剧团> 原名晨光评剧团,于1953年由"群众"、"诚信"两个民间职业剧团合并成立,1957年初更名为红旗评剧团。主要演员有李云、李兰玉、张玉英、吴腾民等。演出剧目有《娟奴》、《龙女牧羊》、《桃花扇》、《追鱼》、《碧玉簪》、《桃李梅》、《雷锋》、《三看御妹》等剧目。
  1966年6月该团解散。1978年恢复,以中、青年演员为主,重新排演了《张羽煮海》、《桃李梅》、《十五贯》、《小女婿》等剧目,曾连续三年被评为"沈阳市勤俭办企业单位",1980年获"先进表演团体"荣誉。   <沈阳市宏声评剧团> 成立于1954年4月,其前身为市属民间职业剧团--群众评剧团。主要演员有孙素兰、孙菊兰、筱艳霜、王星海等。先后排演过《画皮》、《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思树》、《安业民》、《向秀丽》、《雷锋》等剧目。
  1966年6月剧团解散。1979年该团重新组建,除恢复上演部分原有传统剧目外,还排演了《三凤求凰》、《三看御妹》、《胭脂》、《大海作证》、《**家的贼》等新剧目。1983年4月剧团解散。   <沈阳市艺新剧团> 1952年10月由原区属前进评剧团和艺新评剧团合并成立,全团编制100余人。主要演员有花凤霞、赵宝霞、梁笑玉、于志舟等。该团演出剧目有《钢铁之花》、《焦裕禄》、《夺印》、《刘胡兰》、《海防线上》、《李双双》、《武则天》等。其中《李双双》一剧参加过沈阳市现代戏汇演,荣获表演一等奖和剧本一等奖。
  1966年6月该团解散。1977年1月重新恢复,排演了《于无声处》、《奇冤记》、《王华卖父》、《归春曲》、《爱的教训》等新戏。1984年3月,该团解散。   <沈阳市红光评剧团> 成立于1956年6月,其前身是沈阳市群众评剧团,全团编制60余人。主要演员有新秋雁、张玉英、郭连发等人。主要剧目有《野火春风斗古城》、《喜字上的阴影》等。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该团解体。1979年4月重新恢复建制,演出了《杨三姐告状》、《儿女风云》、《风波》等剧目。特别是《喜字上的阴影》一剧,连续演出300余场,受到辽宁省政府的嘉奖。该团于1985年11月撤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