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评剧 窘境与希望并存
随着评剧界大师筱俊亭的离世,沈阳评剧院影响中国评剧界的“韩花筱”三大流派创始人全部离开了我们,而属于评剧的辉煌时代是否随大师纷纷故去,变成依稀往事呢?昨日,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遍访众多业内人士,在低迷中,评剧艺术薪火相传精神致远。
无专业人才可供输入评剧院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评剧可谓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发展至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评剧进入了繁荣的黄金时期。在当时沈阳的北市场剧院里,只要有评剧演出就是场场爆满。有老人向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介绍,当年为求一票竟有观众半夜两点就来排队,那种盛况可想而知。而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这些沈阳评剧院的当红名角,更是蜚声全国,她们的存在让沈阳评剧成为塞外评剧的代表,在全国独树一帜。
可当昨日,记者再度来到北市场,这里新建成的剧场门前所有正在演出的剧目就只剩下了一个门类——二人转!而据记者了解,现如今除去每周六日在沈阳文化宫举行的公益演出,沈阳评剧已经基本没有商业演出。
而更让人忧虑的是,在人才培养上青黄不接的问题愈发严重,目前在沈阳评剧院的演员中最年轻的也已21岁。曾经为沈阳评剧院输送专业人才的花淑兰艺术学校,在花淑兰大师离世后便关门倒闭,至此沈阳评剧院已经好几年没有再招收过新的评剧演员了。而沈阳现在仅有一所评剧剧种的培训班——宫静评剧培训团!评剧面临的困境迫在眉睫,评剧人喊出了“传承,纳新,发展”的口号,然而要走出这个迷局谈何容易!无论是传承传统艺术,培养新的名角,吸引年轻人的关注都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沈阳评剧院基本无商演收入
评剧青年演员吕晓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沈阳评剧院演员们的主要演出任务就是每周六、日在沈阳文化宫举办的公益专场。此外,每年会有一些企业来请他们演出,但是这种邀请一年之内也就3、4次而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演出。公益专场属于沈阳市政府扶持的惠民工程,市民观看完全免费。如此算下来,评剧院基本没有商业演出收入。而商演门票卖不出去,也早已成为各大传统剧种集体面临的问题。
社会发展,特别是电视、网络等技术手段的进步,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看尽天下奇事,谁还会花大价钱进剧院,只为一场评剧?特别是目前,沈阳评剧院没有自己的剧场,如果商演必须要租用场地,场地费按小时计算,动辄万元一小时。演出前,仅装台就要3小时,3万块就不见了踪影,光靠票房根本收不回成本,更别提提前做做宣传吸引观众的注意。在演出就等于赔钱的大环境下,评剧的市场化只能是空谈。
传统段子较多新剧目演出较少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一句唱词能传唱至今,是《刘巧儿》的故事说出了当时人们的心声,同样《苦菜花》、《金沙江畔》、《向阳商店》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剧都带有深深的时代感,戏迷爱听,因为听出了亲近。然而据评剧演员吕晓天介绍,她在公益场的演出中大多还是唱一些传统段子,新剧目的演出较少。老戏中的生活早与我们这个年代相去甚远,创新剧目变得迫在眉睫。
就连沈阳评剧院屡获殊荣的新剧《我那呼兰河》也已经演出长达五年,此后便再没有叫得响的新作!对此,沈阳评剧院导演田敬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事实上,院里从未停止新戏创作。但是一部戏的制作周期很长,创作剧本就要几个月,此后还要演员排练,不断修改,还要引入专家指导,经受观众检验。并且新剧如果没有获得一些奖项,要想叫得响也不容易!”
而据了解,目前的一些新剧目大多改编自经典名剧,比如《江姐》。现如今,二人转风靡全国,其重要原因便是轻松简单,博人一笑。评剧本就平易近人,雅俗共赏为何不能吸收一些二人转的优势,将喜剧元素放大以吸人年轻观众?对此,田敬阳解释:“向轻松娱乐靠拢的尝试我们一直在做。但是评剧和二人转毕竟不同,一部评剧大戏从素材、班底,到演员的唱念做打都比二人转更具体。更可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肩负了让观众沉下来看艺术作品的重任,不能也不应该往追求市场上一边倒!”
而另一方面,评剧院团要制作一部剧,其生产过程还属于完成上层指令式。往往是领导定好了题材、本子,再来搭班子,定演员、导演。所以,创新剧目远非是导演、编剧来了灵感就能完成的事。
演员青黄不接8年没招新演员
今年22岁的评剧青年演员吕晓天作为沈阳评剧院里年轻演员之一,8岁时考入了花淑兰艺术学校,师从花派大师花淑兰学戏。6年后,14岁的她毕业后便留在了院里成了专业评剧演员,成为了花淑兰艺术学校最后一届学员,也成为了沈阳评剧院最后招收的一批演员。
事实上,当年一起来学戏的师兄弟一共有40来人,最后留下了成为演员的只有20人。而现在和她一样仍在院里的只剩7人了。工资微薄成为年轻人纷纷离去的最大原因。目前作为青年台柱,吕晓天的收入是每月2000元,而她在沈阳租房就要用去工资的一半。仅有的额外收入来自公益演出,一场下来唱主角有补助100元,如果演的是龙套,补助也会打折成50元。这样一个月差不多能赚400元。
即使如此,爱一行干一行的吕晓天并没有受到师兄弟纷纷离去的困扰,反倒是一些朋友困惑地问她“评剧是啥?你小时候为啥学这个”时,她也感到了些许的危机感。在接受采访时,吕晓天说:“我从小在评剧院长大,对花淑兰老师和冯玉萍老师的感情很深,而且我还是喜欢唱,我想这是我能坚持下来的动力。但是国粹能走到今天不是一两个人实现的,所以传承下去也不可能几个人就能完成。评剧应该再多一些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
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 陈妍妮
2013-11-07 08:30 辽沈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