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峰市本土抗日英雄高桥“魂归故里”;宋国锋执导评剧首秀 《烽火宁城》6月中旬公演
名家大师聚宁城,抗日英雄遇“知音”。5月28日,备受瞩目的评剧《烽火宁城》剧组,在宁城县原政府会堂进行了首次带妆联排,该剧主创人员携全体演职人员一起,完成了一次内容连贯、艺术精湛的预演,并邀请了有关领导、戏曲界名家及部分群众担当评审。
据悉,由宁城县乌兰牧骑排演的现代评剧《烽火宁城》,将于6月中旬抵赤公演,随后冲刺自治区草原文化节进行专场演出,并计划在全区乃至全国巡演。
评剧《烽火宁城》根据抗战时期八路军冀东三区队开辟承平宁根据地的真实史料改编创作,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抗日英雄高桥带领八路军冀东军分区三区,与日寇交战67次,歼敌800多人,最后将热血和生命献给了宁城大地。该剧除重点塑造著名抗日英雄、三区队队长高桥的形象外,还艺术地再现了当年三区队官兵团结一心、英勇奋战、艰苦卓绝的抗日救国事迹,同时塑造了以阿茹娜、韩祐庵为代表的宁城地区人民抗日救国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为抗日救国大业而不怕牺牲的民族英雄。
作为我市原创的一部大型现代评剧,剧组上下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虽然是首次带妆联排,但整个剧组一丝不苟。在联排现场记者看到,国家一级演员,曾获“国家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三度获得“梅花奖”殊荣的赤峰籍表演艺术家宋国锋亲自坐镇,无论是演员的声腔、造型,还是配乐、曲调都逐一把关。
“这部剧跳出了传统的评剧模式,将英雄平民化、生活化、人性化了,希望让观众在观看完表演后,在高桥的身上看到他的爱国情结、他的恨和情。”宋国锋导演说,其实,该剧在宁城排练场仅排了一个月的时间,此次带妆联排后,还要征求专家组的意见,进入剧场合成之前,在细节上进一步打磨,相信公演时能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剧本的创作上,剧组邀请了国家一级编剧、先锋剧作家陈国峰加盟。陈国峰多次来到宁城实地探访革命老区,查阅史料,创新地加入了老哈河、四海酒家、八里罕酒、粘豆包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地名和宁城美食,并运用了一些方言和土语,使得这部剧充满了浓郁的地域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评剧的新颖之处在于它是无场次评剧,通过切光等方式转换场景。而为了让该剧走向更大的舞台,剧组还邀请了唐山评剧之乡的两位老师作曲、写唱腔,足见主创们的用心。主题音乐以蒙古族民歌《天上的风》为主旋律,将评剧曲调与内蒙古音调相融合,再配上感人煽情的旋律,这在以往的评剧创作中难得一见。
“我们的现场乐队主要是打击乐,评剧是地方戏种,我们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将京剧曲调和民族音乐揉在了里面,算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国家一级作曲倪力说。
作为抗战题材的剧目,自然少不了“翻”、“打”、“摔”,所以剧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武打”元素。国家一级演员、市京剧团名家吴国瑞此次担任该剧的武戏指导,他表示:“乌兰牧骑一专多能,兄弟单位的功底还是不错的,能够驾驭不少武打动作。这部剧里借鉴了不少电影里的动作,下一步在‘翻’上下功夫。”
该剧主演高桥的扮演者张树德是宁城县乌兰牧骑的队长,今年50多岁的他在台上要扮演30岁的人物,半个月下来靠吃炖白菜减重13斤,而且剧中边说、边舞、边打的表演,对体力着实是一种考验。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赶排了这部充满了地域特色和乡音乡情的现代评剧,我们集中了近50人参与,早晨5点就排练,每天达到十三四个小时,连续几周没有放假,而且道具、服装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张树德说,每个人都有英雄情结,高桥这个人物我从上小学就听说过,非常崇拜,这次能够扮演他并把剧目搬上舞台,我感到非常荣幸。
作为我市着力打造的精品剧目,《烽火宁城》紧张的排练时间让主创们不敢松懈。当天下午,主创人员会同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了研讨。
记者朝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