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85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剧在西安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3:2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章出处:筱贾的博客


评剧在西安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难民纷纷向西北大后方转移。民国24年(1935年),东北军进驻西北,评剧亦随之进入西安。花月琴的新声评剧社,曹金顺的明星评剧社,孙育舫(即柴桂芳)的得育评剧社和马凤兰的新民评剧社,是最早一批到西安演出的评剧社,合称当时西安的四大评剧班社。分别在南园门牖民社、炭市街世界大舞台(后迁南大街明星剧场)、梁家牌楼山西会馆和尚仁路新民大戏院演出。民国26~27年(1937~1938年),西安同时有七八个评剧社开锣演出,一时明星荟萃,当时在中国评剧史上享有盛名的演员孙育舫、赵凤珍、赵凤宝、花月琴、曹金顺、孔殿娥、赵玉兰、水铃花、楚月楼、郝鸣楼、张振华、李雁宾等,都在曾西安舞台上一展风采,报纸上的评论文章连篇累牍。筱玉兰(后改名赵玉兰)因《花为媒》一举走红,于民国32年(1943年),在剧作家淡栖山帮助下独立挑班,建立丽影评剧社,遂成当时西安惟一的大型评剧班社。赵玉兰在艺术表演和唱腔上日趋成熟,戏路宽阔,多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所演剧目《西厢记》、《马寡妇开店》、《杜十娘》、《秦香莲》、《五是请缨》、《女侠客》、《白蛇传》等100多个,开创了40年代西安评剧最辉煌的历史时期,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其中多数人成为解放后西安评剧的骨干力量。评剧在西安流播发展中,酒肆茶社里的小戏园也占有重要地位。
1951年,流散在西安的评剧艺人组成黎明、明星两个小评剧社。1956年黎明、明星两社合并,成立西安市评剧团。文化大革命中,西安评剧事业遭到破坏。80年代,重新招收学员,充实力量,加强剧目建设,整理演出了《包公赔情》、《燕青卖线》,创作演出了《杨贵妃》、《人生》等,在观众中具有一定影响。1987年2月,西安市评剧团撤销。
[表演团体]
【新声评剧社】又名金声评剧社、高声评剧社。属民间职业剧团。民国25年(1936年)到西安,在南院门牖民社演出,引起轰动,“简直有夺秦腔而驾乎其上之势”。11月《西京晓报》发起选举西安评剧坤伶四大名旦揭晓,花月琴名列榜首。民国31年(1942年),花月琴脱离该社,新声社解体。
【得育评剧社】民间职业剧团。民国26年(1937年)到西安,在梁家牌楼山西会馆演出,后迁至南院门牖民社。民国33年(1944年)解散。
【新民评剧社】民间职业剧团。民国27年(1938年)到西安,先同花月琴的高声社在南大街合班演出。民国27年(1938年)迁至秦风剧院。民国28年(1939年)剧社解散。
【丽影评剧社】民间职业剧团。民国32年(19434年),赵玉兰创建于西安。主演赵玉兰唱腔优美,刚柔相济,高亢妩媚,韵味浓郁,被誉为“西北评剧皇后”。民国36年(1947年)赵玉兰息演,丽影社解散。
【新新评剧社】又名新艺评剧社,创建于民国37年(1948年),社址在新安市场永安游艺场,经理王奎英,主演王丽娟。1949年11月,该社演出《刘胡兰》,各界反映强烈,作为西安解放初期戏曲改革的第一批成果而载入史册。此后,配合形势又排演了《千年冰河开了冻》《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等现代戏。1951年改名国华评剧社,1953年再改名新艺评剧社,王丽娟任社长。1954年,剧社赴山西运城演出,被当地接收,改名运城地区评剧团。
【西安市评剧团】初名西安市明星黎明评剧团,1956年由明星、黎明两个评剧社合并而成。团址在今春光剧场旧址。在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中,赵玉兰主演的《杜十娘》获演出二等奖,演员一等奖。同年7月正式命名为西安市评剧团,赵玉兰任团长。1959年在天津、西安招收学员30多人。60年代初,排演了一批有影响的剧目,如《杨乃武与小白菜》、《五姑娘》、《南海长城》、《小红军历险记》、《花打朝》等。1970年剧团撤销,1978年恢复。80年代,创作演出了《谁之罪》、《杨贵妃》、《人生》等。1982年赴北京、天津等地演出,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在京收李铭、李让、彭响玲、李雅清为徒。1984年以《人生》参加西安市首届戏剧节,主演唐秀明获表演一等奖。1987年2月,剧团解散。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
8月30日,天津新声评剧社首次来陕在西安南院门演出,主要演员有花月琴、孔殿娥、水铃花等,演出剧目有《杜十娘》、《二美争夫》、《王少安赶船》等。
9月17日,西安世界大舞台约天津明星评剧社四十余人演出,主要演员有曹金顺、孙桂君、张翠芳、筱玉兰、刘金芳、张淑卿、王月樵等。演出剧目有《桃花庵》等。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
评剧演员赵玉兰崭露头角,在西安组建评剧班社,领衔主演,演出剧目有《桃花庵》、《花为媒》、《杜十娘》等。

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
西安战花评剧社和春月评剧社演出代表剧目之一,赵玉兰主演陈妙婵。

1956年
西安市评剧团成立,赵玉兰任团长。

1978年
7月22日,西安市名、老艺人会演大会第一轮演出结束时,向大会汇报演出秦腔《二堂献杯》(刘易平、孟遏云主演)、《连升店》(杨令俗、樊新民主演)、《赵云闯府》(颜春苓主演),豫剧《穆桂英挂帅》选场(张风云主演),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场(高剑琳、许瑞春、姚月红主演)。刘毓中演唱了秦腔《三滴血》、赵玉兰演唱了评剧《穆桂英挂帅》选段。

1979年
6月4日至14日,西安市文化局和市文联举办“西安市名老艺人展览演出”,市属秦腔、豫剧、越剧、评剧四个剧种七个艺术团体参加,演出的节目有秦腔《祭灵》、《杀狗》、《反西凉》、《醉写赫蛮书》、《二堂献杯》、《看女》、《马超哭头》;豫剧《挑袍》、《小宴》;越剧《大公堂》;评剧《包公赔情》。

相关文章:轰动长安的名角荟萃
西安,古梨园的发祥地;西安,中华戏曲的摇篮。
辛亥革命后,西安成为民族戏曲的一方热土;抗日战争期间,西安又成给北国戏曲的大本营。
“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使得东北、华北、及中原大地相继沦陷。战乱促使东北的评剧(俗称嘣嘣戏)、北平的京剧(当时称皮簧)、山西的蒲剧(即蒲州梆子)、河南的豫剧(即河南梆子)等众多艺人汇集西安结社演出,给西安戏曲舞台带来名角荟萃的新局面。
戏剧班社之间经常互相邀请,同台演出。艺术上互相切磋,互相学习,既丰富了古城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各剧种的繁荣发展。这些戏曲班社即演出富有本剧种特色的传统戏,也新编演了不少表现民族气节的新剧目,如《卢沟桥》、《百灵庙》《梅花岭》等,为西安戏剧舞台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为古城西安留下了不少动人的佳话。
垂髫之年的王秀兰初出茅庐,便多次参加名角荟萃联艺演出,使她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学得了兄弟剧种不少长处,艺树上的得以熏陶提高,更加引人注目。当时,人们把王秀兰同豫剧的常香玉、评剧的赵玉兰誉为西安外来剧种的三颗明星。
有时,秦腔、蒲剧“风搅雪”。蒲剧的唐风社、晋风社和秦腔的易俗社、正俗社、三意社等同台演出。蒲剧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王秀兰的《卖水》、《戏叔》、《柜中缘》,阎逢春的《杀驿》、《舍饭》、《拆命书》,筱兰香的《送女》、《桃花媒》,王元恺的《洞房》、《明月珠》等。秦腔演出的剧目有李正敏的《探窑》,苏育民的《折桂斧》,任折中的《悔路》,王文鹏的《葫芦峪》,苏蕊娥的《三回头》等。
有时,蒲剧、秦腔、评剧、豫剧“四下锅”。蒲剧由王秀兰演出《柜中缘》,阎逢春演出《杀驿》,李玉兰演出《杀宫》,王元恺演出《捡柴》;豫剧由常香玉演出《莲花庵》、《秦雪梅吊孝》,陈素珍演出《宇宙峰》;评剧由赵玉兰演出《花为媒》;秦腔由任折中、王天民演出《洞房》,苏育民演出《打柴劝弟》,宋上华演出《拷红》,孟竭云演出《五典坡》、《断桥》等。

整理自:
陕西书法网:http://www.snshufa.com/sf_news.asp?id=1007&lm2=66
秦之声论坛:http://bbs.qinzhisheng.com/dispbbs.asp?boardid=48&id=2899

本文章出处:筱贾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9d1800100lhe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