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43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城东、城南旧事】评剧杂谈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5:5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城东、城南旧事】评剧杂谈“那时候的老妈子也真够厉害,进了游艺园就得由她安排,
她爱看张笑影的文明戏《锯碗丁》、《春阿氏》,
我就不能到大戏场里听雪艳琴的《梅玉配》。
后来去熟了,胆子也大了,便找个题目——要两大枚(两个铜板)
上厕所,溜出来到各处乱闯。
看穿燕尾服的变戏法儿;看扎着辫子的姑娘唱大鼓;
看露天电影郑小秋的《空谷兰》。”(《城南旧事》)

《锯碗丁》是根据清末在朝阳门(齐化门)外,吉市口四条发生
的一件真实事情编写而成的评剧:
二十世纪初辛丑之变,混乱中,丁家母女三人抢劫当铺。
以锯碗和捡破烂为生的丁家,一夜之间成了当地的首富。
然而,小人乍富,为富不仁,母女三人虐待毒打贤良的儿媳,
致使身怀六甲的儿媳投水缸而死。

天真烂漫的孩子,当然爱看热闹啦。
那时候的老妈子也真够厉害,偏要看《锯碗丁》。
林海音写了《城南旧事》。那时,她还不能理解“城东旧事”。

北京朝阳门外有个芳草地,这里住着一位评剧老人,李梓森先生。
解放前,李先生考进“富连成”。
富连成京剧班,分“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学生。
李先生属于“韵”科。解放后,李先生进入中国评剧团。
在评剧团,李先生算是“科班”出身,跟筱玉霜、小白玉霜、新凤霞
都唱过同台。后来,他从事编剧和导演工作。

要说评剧,还要往东走。评剧发源于唐山。
什么是唐山文化?谁也说不清楚。古时候,唐山属于燕赵。
后来,这里居住过鲜卑、女真和兀良哈。
永乐年间,山西人、山东人、江西人移民唐山。
这些,都是有历史资料可考的。江西曹雪芹家族的迁移,史料更多。
晋、鲁、赣都是戏剧之乡。
山西是“梆子腔”的基地,山东盛行“柳子腔”,江西是“弋阳腔”的老家。
把各地的戏曲结合起来,再加河北梆子,东北“蹦蹦”,唐山流行莲花落。
成兆才把唐山戏带到天津,成名戏是《杨三姐告状》。
这个戏是根据1918年,滦县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后来,评剧又进了北京。
评剧的基础,是真实,观众是城市的妇女们。
有基础,有观众,评剧在大城市占住了脚。

吴祖光先生的《闯江湖》,记叙了解放前评剧艺人的生活。
走街串巷,草棚班子,评剧没有发展得很完备。
咱们说了城东,再回过头来说城南。

早先,李先生住在崇文区。马泰的家跟李先生家是斜对门。
马泰才十六岁,找了个“跑片子”的工作,挣钱。
那时,电影片子的考贝不足,几个电影院传送一部片子,赶场。
骑着自行车送考贝的临时工,叫作“跑片子的”,工资很低。
这一代的居民喜欢评剧,很多人都会唱几段。
街坊说,马泰唱得不错。李先生带着他到评剧院试试嗓子。
马泰感谢李先生的提携,一直称李先生为“大哥”。
就这样,马泰进入了评剧团,找到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

中国评剧团的领衔主演,怎么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呢?
咱们细细说来。
中国戏剧,京剧发展比较完备,以笛定调,旋相为宫。
这里的宫,就是所谓的琵笆八十四宫调。
京剧的主演为“角儿”。
一个戏有几个名角儿,大家商定,定好调子,一宫到底。
如果几个演员的调子不一样怎么办?
以“角儿”为主,唱不上去?请他走路!
“四郎探母”中“坐宫”的大段对唱,非常精彩。
铁镜公主能招缀上一个能和自己对唱的驸马爷,也不容易。
京剧人才济济,铁镜公主总算没有守寡。

以前的评剧以女角为主,男角比较少,
能够和女主角对唱的男角就更难找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评剧有“大瓢、小瓢”之说。
京剧伴奏用京胡,评剧伴奏用板胡。
评剧的板胡有两种,大瓢和小瓢,分别为男、女主角儿伴奏。
男、女主角儿唱戏,不是一个调儿,可以差四度。
前些日子,电视里播放“金沙江畔”,马泰和筱白玉霜的唱段,
仍然保持这个格局。现在的评剧唱段,只能用老演员配音了。

几十年过去了,还有很多人怀念地方戏,家乡戏。
他们怀念真实,怀念朴实。
唐山俗语话说:
“家花没有野花儿香,野花没有家花儿长。”


诗言志,歌咏情,情在青山绿水中。
大瓢小瓢落玉盘,评剧平平无英雄。
说不定,十年后,唐山产生新剧种。
成兆才,走天津,唱一曲,
悲金悼玉红楼梦:

来源: 人民网 [烟锅锅点灯半炕炕明]
特别提示: 本帖只代表 烟锅锅点灯半炕炕明 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