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19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剧梅花奖现状引起的思考(六)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3 00:3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剧梅花奖现状引起的思考(六)
[size=18.6667px]评韵飘香

    四、引起的一点思考

    (一)梅花奖的“功”与“过”。就像上面提到的一样,梅花奖本身并没错误,并不是“洪水猛兽”,它是市场经济制度下,对演员艺术水准的一种认证。因此,它就成为了衡量一个演员艺术造诣的标准。演员对梅花奖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也是人之常情。梅花奖对于演员的定级虽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肯定是评定演员级别的重大参考,也是演员名声渐起的开始,更是演员艺术生命的重大转折。相对于非梅花奖演员来说,获得梅花奖的演员必受到观众的重视,受到院团的重视,成为院团的主演,也能增加演员自身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时,甄别一个演员艺术造诣的指标必然是梅花:获梅花的比不获梅花的要强。这个结论的得出不无道理,没有三把刷子怎么可能获得梅花?但是,反过来说,获梅花的一定比没获梅花的强,这个命题并不成立。因为,评比梅花奖是自愿的,并非强制;再者,梅花奖只是针对中青年演员而言。这就导致一些非常优秀的演员没有机会评比梅花奖,出现偏差。基于此,梅花奖和艺术造诣并不能划等号。类似的,和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是一个道理。个人认为应该这样看待梅花奖:一般而言,梅花奖演员比非梅花奖演员好,即梅花奖代表了演员的艺术水准。梅花奖演员的艺术肯定是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并不一定比同辈的演员在唱腔和表演上更胜一筹;非梅花奖演员因某些原因与梅花无缘,但是可能比梅花奖演员唱得更好。所以,梅花奖只是评价一个演员艺术水平的一个重大参考,而并不是全部内容。
    (二)“度”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做事要适度。在一定的度内,事物可以正常发展;若超过一定的度,事物发生质变,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这里要说的是,对梅花奖的追求要适度。这个度,一是莫要无限制地为了得奖而得奖,而不顾艺术发展规律;二是莫要对梅花奖不理不睬,弃之不顾。这是两个极端,也是现今评剧界实实在在存在的状况。评剧发展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就要挨打,毁坏评剧。有的评剧院团就是为了获奖才排演剧目,否则根本不排剧目,就连平时也不演出,这岂不是悲哀?有的院团根本不把梅花奖看在眼里,即使演员已经达到了获梅花的水准,也不为演员排戏去主动争取梅花奖,以至于使演员的年龄一点点增大,超过了46周岁。实力非凡,而没有梅花的光环,即使很受观众爱戴,肯定矮着梅花演员半头。有的院团排戏就是排戏,一不为观众,二不为获奖,太悲哀了?梅花奖一定要要争取,但是误入了这两个极端。那就对评剧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希望评剧人把握好这个“度”。

    (三)梅花奖剧目的传承。有些梅花奖剧目,自获奖之后就再也没有上演过。而有些戏从没有参加过梅花奖评比,却久演不衰。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思绪万千。梅花奖剧目都是院团重点打造的,无论是从演员、演职员、布景、戏装和乐器,都是当时一流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的一出评剧,就为了获奖,实在是不值得。就算剧目不能永久流传,主演至少在你的有生之年反复演出啊?自己要是都不重视自己的梅花奖剧目,那可真是让我无语。有人说,评剧要紧跟时代步伐,但这并不成为梅花奖剧目不演出的托词。戏只有反复演出,反复修改,才能不断得到观众的认可,最终使唱段流传。别说梅花奖剧目了,现在就连一些经典剧目都不上演了,这才是最大的不幸。
    (四)“准梅花奖”演员。 时不待我,演员的舞台生涯就那么几年啊?我想没有一个演员不想去争取梅花奖,不想获梅花奖的演员一定不是好演员。现在没获奖的演员,或是实力不济,或是有机会但实力不济,或是有实力但没机会。前两种情况没有什么可说的,那是应该的。针对于最后一种情况,只要我们给他们一个平台或展示的机会,他就会发生质变,蜕变成一个有梅花光环的实力派。让他人幸福是最幸福的。只要给他们一个小小的支点,他们就会翘起整个地球,我们何不促成此好事。目前,有几位年轻评剧演员的实力很强,已经具备了获得梅花奖的资格,只要有机会,他们摘得梅花并没有悬念。个人认为,准梅花奖演员有:王平、孙路阳、王丽京和周丹。
    一家之言,纯属自我感想,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让评剧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