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25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营口日报:盖州评剧三十年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4 21:3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盖州评剧三十年
张显久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此推断,评剧从河北传入辽南到形成地方剧种,应在20世纪初。
评剧在盖平县(今盖州市)的兴衰历史,可追溯到复兴剧团。复兴剧团是解放前盖平县城内唯一的评剧剧团。剧团在县城西门里有一座用苇席搭建的戏棚子,经常演一些旧戏。解放后(1950年),剧团里的艺人们斗倒了老板,成立民主分子戏班,有演员36人。不久因剧目陈旧、演出水平低、管理不善而解体。
1955年1月,盖平县委把从安东评剧团和沈阳等地邀请来一些演员,与县内原有的演员组织起来,成立了盖平县民间职业评剧团。全团演职人员45人,首任团长何景厚。剧团内设编导组、艺委会和剧务组、演出组。主要编导人员有赵振久和孙月亭,主要演员有芦秋兰、菊傲霜、杨素兰、闵建英、赵勇、李洁、贾秀荣、郭素芬、刘英等。剧团还接收了原县工商界业余京剧团的一些旧戏装、道具。县委还划拨经费3000元,作为筹建剧团基金。
当时排演的传统剧目有《鳌珠记》、《送京娘》、《审诰命》,现代戏有《海上渔歌》、《刘胡兰》等。
1956年排演的独幕评剧——《妯娌之间》,参加全国汇演获一等奖。同年还排演了《杀子报》和《天河配》。1960年4月转为地方国营剧团,有行政人员11人、演奏20人、演员34人,并添置灯光、布景、服装、道具。排演剧目有《杨忠宝搬兵》、《无双传》、《状元打更》、《樊梨花斩子》、《女驸马》等,还有现代戏《张士珍》、《刘文学》、《降龙伏虎》、《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共产主义光辉》、《洪湖赤卫队》等。在宣传安业民英雄事迹时,演员们苦战三昼夜赶排新剧《海边青松》。到1959年共演出各种剧目2561场,观众达二十余万人次。
1962年排演《神灯》、《凤洛池》、《牢狱产子》、《画皮》、《三打白骨精》、《意中缘》、《花为媒》、《王老虎抢亲》、《盗金砖》等传统剧目,《雷锋》、《红岩》、《夺印》、《青年一代》、《两个女红军》、《三滴血》、《审椅子》、《银锁记》等现代剧。全年演出318场,观众24万人次,上座率80%。
1963年排演《杨三姐告状》、《珍珠塔》、《姊妹易嫁》。
1964年排演《红石钟声》、《南方来信》、《奇袭白虎团》,全年有一半时间在农村演出,有观众58万人次。
1967年因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剧团解体。
十一年后(1978年),全国迎来了“文艺的春天”,县委将已经解体的县文艺宣传队演职人员和原评剧团演职人员组织起来,恢复成立了盖县评剧团,隶属县文化局主管,县文化局干部王德明任团长,剧团地址在今大堆子北侧道西。
1979年何景厚任团长,内设艺委会及演员、伴奏、舞美3个队。1984年刘庆升任团长,主要演员有旦角王晓云、胡瑛、刘瑛、云铁凤、菊傲霜,小生田永贵,武生李辉,丑角张少堂等,共有演职人员60余人。
自1979年至1984年间,盖平县评剧团演出剧目有传统戏《十五贯》、《秦香莲》、《劈山救母》、《岳宵醉酒》、《虹桥赠珠》等百余部,移植传统剧目有《武大之死》、《虹霓关》、《百花赠剑》、《雌雄镳》等10余部,现代戏有《林海雪原》、《红霞》、《铁蹄下的台湾》、《火凤》、《会计姑娘》、《小女婿》、《红岩》、《阮文追》等40余部,改编移植的现代戏有《红嫂》、《蜜蜂姑娘》、《降龙伏虎》、《万宝大院》等10余部,创编的现代戏有《义儿岭》、《松岭风云》等。
1984年剧团解体。
(作者系营口市历史学会理事)

营口日报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