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68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丙申封箱 二度《庚娘》

[复制链接]

90

主题

90

帖子

44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0:1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评剧白派剧团 于 2017-1-25 12:02 编辑

北京  横空一雁  2017 01 23
       丙申岁末,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以全新的面貌,为我们奉献了一出封箱大戏——新编古装评戏《庚娘》。
   《庚娘》取材于《聊斋志异》第三卷篇目。故事大意是:
    流寇作乱,中州旧家子金大用,举家南奔避难。途遇歹徒王十八偕柔娘亦南奔。遂同舟。至黄天荡,王推庚娘全家人落水。柔娘愤而投江。王逼庚娘成婚。为报仇,庚娘假允。至其家,合卺之夕,强媚,诱王酣醉,手刃仇寇后投水殉节。乡里念其智勇刚烈,欲厚葬之。夜,有盗墓者启棺,庚娘复生。投镇江耿夫人,认为义女。大用、柔娘亦遇救。大用从戎立功后,与柔娘结为夫妇。因游镇江金山,与庚娘巧遇。
    因故事情节波澜不断,曲折离奇,庚娘性格突出,故吸引了京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川剧、评剧等诸多剧种纷纷改编、上演。各剧种都以聊斋原著的情节为本,但在庚娘的复生、柔娘的归属、结局的处理等各有不同,各有长短。
    京剧《庚娘传》曾是王瑶卿的代表剧目,荀慧生于20年代亦上演此剧。剧中柔娘早已是王十八妻子;庚娘不是苏醒而是死后几年   还阳;王十九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书生;金母落水亦遇救等等。全剧共21场,拖沓冗长,多有重复累赘。后来有80年代的《庚娘》新编京剧本,似亦不太成功。
    秦腔早期传统剧目整理本共12回,1958年的改编本压缩为六场。剧中对柔娘的交代是:唐柔娘逃难路上,母病死,遇谎称客商的王十八,助其葬母,唐允婚,未及归家成亲。遇庚娘后,王“诱伴”,金一家“堕阱”。唐识破王十八为江湖强盗,投江自尽。唐落水后不再出现,最后大用、庚娘团圆,免去双妻的大结局。
    后河北梆子,评剧相继移植上演。评剧是刘翠霞首演,后亦成为筱桂花、爱莲君,莲小君的代表剧目。爱莲君在此剧中还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反搭调。遗憾的是,此剧已多年不见于舞台。
    李瑞环同志在遵循原著和传统的框架下,重新改编创作了白派演出本。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于20159月正式组建《庚娘》剧组,由评剧表演艺术家王冠丽领衔主演,特邀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姚志强导演。此剧于20151228日在海河剧院成功首演。之后,包括编导在内的剧组和主创人员,广泛听取了来自观众及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剧本又进行了字斟句酌的修改和提炼,使剧情更加顺情合理,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升。
    经过一年的沉淀,此次复排,从剧情梳理,人物塑造,唱腔板式以及服装布景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调理。全剧分为九场,场场紧扣。经过不到一个月的紧张排练,呈现给观众一出更为精彩的白派评剧《庚娘》。
    这出戏有别于其它剧目。按大多数的剧目,开场只是全剧的一个引子,剧中人物和矛盾冲突是随着剧情发展逐渐展开的,此剧则不然。
    正戏前加了序幕,于兵荒马乱中开启第一场。
    第一场,剧中的主要人物悉数登场,且所有的人物性格都有所表现,矛盾冲突也就此展开,所以此剧第一场就是至为关键的一场。
    王十八遇庚娘本性暴露;柔娘开始对王十八有所认识;金大用一家善良安顺,轻信巧言;尤庚娘机敏警觉,殷殷劝夫,矛盾在这一场就已显露端倪。在这里庚娘劝夫的一大段慢板唱腔,唱的委婉细腻。在节奏和句式的处理上,句与句之间十分紧凑,一板三眼,于婉转中显力度。听得出来,在这段唱中还融进了大口落子的韵味。
    第二场,船行至黄天荡,王十八凶相毕露,连伤三命,柔娘愤而投江自尽。庚娘心如明镜,早有卓识,故处变不慌。虽内心极度悲痛,外表不卑不亢。一大段近似独白的散板转慢板唱腔,深刻揭示了庚娘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亲人遇害,我自独存,何去何从?杀贼报仇,我义不容辞。立意已决,转向王十八,提出允婚可以,但有条件:百日后圆房,“应不应的全由你,我死我活我主张,你休想勉强!你要仔细思量。” 这几句散垛句转流板,王冠丽揉进了京韵大鼓的声腔,唱的果断,强硬,话不多,却入木三分。庚娘的刚硬态度,迫使王十八让步。
    原著,王十八投柔娘落水,更显王的阴毒。这里改成柔娘自己投江,显示了柔娘明善恶,不从污的义烈性格,也是很好的处理方法。
    第三场,金大用和柔娘遇救,观众的紧张情绪暂得舒缓。
    紧接着第四场,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刻,庚娘要开杀戒报仇了。这一场血腥的刃仇情节,却以温柔的画面展开。
    洞房内,更鼓沉沉,人烟寂静。庚娘满腹幽怨,盛装上场。大段的反调慢板转正调慢板,唱出遭遇的苦,亲人的冤,心中的酸痛,无助无奈的难。最后正调快三眼转散板唱道:“今夜里已到了最后的时间。紧要时必须是小心防范,装欢喜假亲昵骗贼痴癫。我自幼读诗书为人和善,今日里我要开杀戒,雪耻祭天。” “开杀戒雪耻祭天”这一声呐喊,喷发出百日来压抑心中的怒火,直冲霄汉!赢得满场掌声,台上台下的情绪已融为一体。一把复仇的利剑,等待着王十八的到来。
    王十八上场,一段喇叭牌子唱腔,加上醉态的表演,孙庆军拿捏的非常到位,把王十八的丑态显露无遗。庚娘强忍心中泪,笑脸对强梁,投其所好,以媚诱之。在“骗贼痴癫”的过程中,庚娘的扮演者王冠丽一改青衣的表演套路,融闺门旦、花旦于一体,借鉴了其它剧种的表演技巧,加上京白的运用,戏谑而不失态。为把王十八灌醉,庚娘执爵,劝酬殷恳。王醉,推辞不饮,庚娘却换了大碗,媚笑着强要他喝,直至王十八酣然大醉,不省人事。手刃仇人后,又不肯连累别人,留下血书,表明杀人原委,毅然殉节。这一场是庚娘的重头戏,难得的是王冠丽的表演疾缓有序,节节递进,层次分明,准确的把握住了人物的心路历程,把观众一步步带入戏中。
    第一、二、四三场戏,强烈的戏剧冲突节节上升,丝丝入扣。观众的情绪也随之感到揪心的紧张、激愤。演员、观众,台上、台下已完全融合在一起,悲喜相关了。
    第五场庚娘复活。原著中写:“庚娘既葬,自不知历几春秋。忽一人呼曰:‘庚娘,汝夫不死,尚当重圆。’遂如梦醒。”改编本剔除了这种混混沌沌,稍显戾气的死去几年后还阳的描述。改写成,庚娘投水即被救,并未死绝,继而自然苏醒。由鬼戏变为人戏,使剧情人性化,合理化了。
    此剧无疑是旨在惩恶扬善,尚德明耻。在善恶交锋的同时,还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仁爱之舟,托举着人物命运的沉浮。
    乐善好施的尹仁夫妇,搭救并收留了大用、柔娘;赖袁将军开导提携,大用始得建功立业;仰慕烈女的众乡邻,倾囊厚葬庚娘;良知未泯的守灵人施助引见;宽厚仁慈的耿夫人收养庚娘,视为己出等等。这些成人之美的义举、善举,看似平常事,平常心。但评古论今,却蕴含着人类应该有的善良、勇敢、智慧以及那份内心深处最质朴的至爱亲情。
    最后的大结局,聊斋原文描写了一个扑朔迷离,恍恍惚惚的天意巧合。终落一夫二妻大团圆的俗套。
此剧改编者以独到的艺术睿智,设计了一个含蓄的收尾。
    耿夫人携庚娘金山寺进香,顺便游玩,为庚娘消愁解闷;大用、柔娘为庚娘扫墓祭奠,顺游金山。三人相遇,看似偶然,实则顺理,真切,真实。
    这三个历经生死,终又重逢的有缘、有情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该如何疏解?耿夫人携众归家,给观众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和想象空间。
    纵观全剧,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人物间的复杂心态,演绎得张弛有度,从容有序。鞭挞邪恶,伸张正义,呼唤良知,一气呵成。
    蒲松龄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条件下,塑造了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的烈女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他在文后自评道:“大变当前,淫者生之,贞者死焉。生者裂人眦,死者雪人涕耳。至如谈笑不惊,手刃优雠,千古烈丈夫中,岂多匹俦哉!谁谓女子,遂不可比踪彦云也?” 意思是:“在大灾变面前,苟且而淫荡的就可以活下来,而贞烈的却只能去死。苟且偷生的让世人恨得眼眶瞪裂,勇而赴死的使人挥泪悲伤。至于像谈笑不惊,手刃仇人,千古大丈夫中,恐怕也难找出几个能与之相匹敌的人!谁说女子,就不能同英烈男子并驾齐驱呢?
    新编本,立意深邃,充满传奇色彩,具有一种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对颂扬中华传统美德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好戏的思想内涵自然要靠好演员的精湛演技来表现。主演王冠丽,凭借她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演技,成功的为庚娘做了“代言”。她出场是丽而贤的太守之女,知书识礼,端庄稳重;遇歹人则机敏警觉;临灾变能处乱不惊;手刃仇寇,勇烈过人;亲人面前,知恩怀报,在各种矛盾的迂回冲突中,王冠丽的表演张弛之间,收放自如,把复杂的心路历程演绎的层次分明。
    她主创设计的唱腔,白派韵味浓郁,悦耳动听,沁人心脾。可以听出,近几年来,她的演唱技巧在不断提升,成熟。她还深入研究了老白的唱腔艺术,首先立足于继承,然后根据剧情需要创腔。把老白,小白的发声特点,以及她精纯的京韵大鼓演唱技巧揉汇在一起,同时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形成了有王冠丽特色的白派唱腔。低回中见激昂,婉转中显力度。例如第一场,“官人你……”一段,迂回婉转、自然舒展,娓娓道来。第二场,“见此情……”一段,节奏放慢,增强旋律,抒发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第四场,“夜黑天……”一大段反调慢板转正调慢板,正调快三眼,散板,润腔细致,如泣如诉,刻画了人物的微妙心理。最后一句:今日里我要开杀戒雪耻祭天,一个高腔锁住,表达了庚娘决心复仇的果敢。
    剧中其他角色,分别由王文涛、王云珠、孙庆军、李建民王海平、施丽红、王杰、金燕等饰演。每个角色都以最佳状态,演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各有特点,各具声色。尤其王文涛、王云珠、孙庆军的表演和演唱都十分到位,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整出戏配合默契,体现出白派团的凝聚力和正能量,这出戏必将成为白派团又一出经典保留剧目。
    此剧已完成“像音像”录制,我们期待电视台的播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