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33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京剧新流派难产四大因素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5:2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京剧新流派难产四大因素
  是市场低迷?标准变化?
  还是体制之过?——
  1979年初春,北京京剧院成立。今年,这一京城文化的金字招牌将迎来30岁生日,从4月1日起,声势浩大的院庆纪念活动将拉开帷幕。而立之年的北京京剧院名角众多,目前是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在北京乃至全国的演出市场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斩获国家级奖项无数,但从建院时的梅、尚、程、荀、马、谭、张、裘、赵九大流派,到30年后的今天仍旧是这几大流派各领风骚,30年中没有出现一个新流派,这又是为什么?
  ■ 艺术标准发生变化:
  如果按照现在的选材标准,程砚秋早就改行了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认为,制约流派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而体制与流派的产生关系最为密切。“这就要从流派产生的原因说起,所谓流派首先是演员要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次是要得到观众的承认,然后不断在实践中强化这种风格,最终形成流派。流派的产生必须要有艺术表达的空间,如果按照现在专家、院团的选材标准,程砚秋无疑是左嗓子,几乎不可能唱下去,别说自成一派,肯定早就改行了,周信芳也是如此。但在那个特定年代充分市场化的环境中,他们便有可能自己去探索并最终找到一种与观众沟通和共鸣的方法。”
  ■ 院团建制也有影响:
  流派讲究个人色彩而院团突出整体实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解放后,我国文艺表演团体从以前的戏班化、个人化向院团制发生了转变,剧团和演员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为生计绞尽脑汁,客观上讲竞争比以前弱了许多,解放前那种纯粹由市场竞争带来的发展空间逐渐变小,这也成了制约流派产生的制度性原因。
  除院团体制外,傅谨认为艺术制度从演员中心制变为导演中心制也成为了另一制约因素。“流派的核心是演员,表达个人风格的剧目自然不可或缺,这就需要有以某个人为中心创作的剧目,当然这不一定是新戏,能够凸显某人风格的老戏也是可以的。然而现在院团体制的创作不仅不主张强调演员的个人风格,相反每个作品都有着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在里面。”
  傅谨还有一句经典的调侃,就是把作曲都开除了,流派也就产生了。“演员光靠演和唱是形成不了自己的流派的,必须要有自己的腔和曲。以前的创作是没有作曲的,程砚秋是王瑶卿在帮他编腔,很多演员都是和琴师反复沟通琢磨自己的声腔,但无论怎么编,都要符合自己的声音和情感设计。而现在的作曲不能说完全不考虑,但可以说几乎不考虑演员个人的声音特色,现在的京剧演员也几乎没有什么自己的声音风格可言。”
  ■ 条件优越滋生惰性:
  现在的演员容易丧失自我要求和约束
  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表示:“这么多年之所以没有新流派产生其实不光是体制的问题。院团体制不同于以前的戏班,以前是以角儿为中心,自己挑班再寻求合作者,演员根据自身条件来排戏、设计唱腔,久而久之便有条件形成流派。其次,过去的演员是指着唱戏吃饭、养家糊口的,必须有真东西才行,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得更好,大家是在互相竞争中越来越好的。当时四大名旦是较着劲儿排新戏,这也带动了新剧目的创作,有了代表剧目也就有了流派形成的可能。相比之下,现在的演员可以说条件要优越许多,对自身缺少要求,又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自然难有更大的作为。不过流派产生实在是一个复杂的催化过程,除体制外,现在的艺术门类太多、太繁杂,人们可选择的娱乐方式也更多元,这些都是新流派产生难以突破的瓶颈。”
  ■ 懂行观众少最不利:
  没有观众支撑,流派就没有意义
  虽然近几十年来尚没有新流派产生,但“有实无名”的现象也并非没有。在很多场合,刘长瑜、张学津、李维康、于魁智等人的名字常常作为具备了新流派产生的条件而被提及。在很多专家看来,他们的唱腔、做派不同于前人,有自己的个性,完全具备了产生新流派的条件,但至今却没有自成一派,个中原因很多,既有梨园行的规矩,又有个人的局限,以及戏剧生态的不佳。
  在傅谨看来,观众在流派产生的过程中其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现在能够辨别好坏的观众太少了,很多人能够分清是什么剧种就已经很不错了,可以说现在的中青年演员已经丧失了非常大的观众群体。然而流派没有观众的支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流派是在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狂热的拥戴互相激荡下产生的,更是在演员和观众相互间给予和接受的过程中形成的,现在的演员大多没有这样的机会。”
  王玉珍也认为,京剧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大不如前,“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在吉祥戏院演出《雏凤凌空》时,买票的队伍都排到东风市场里了,现在则很难出现这样的景象”。(记者 郭佳)
(摘自 《北京青年报》)

以下是跟贴内容:
老者   
当代戏曲为什么不可能产生新的流派
戏曲半个世纪的历程没有遵循自己的规律,抛弃了程式性、写意性等特性,采用了歌剧和话剧的方法,并以此为创新、发展。岂不知,戏曲与歌剧和话剧有着很大的区别。戏曲是剧种性艺术,话剧、歌剧则是剧目性艺术。前者以程式性为生命形式,后者则以非程式性为存在形式。戏曲按照歌剧和话剧的方法发展,就必然要抛弃程式和程式性,这是戏曲艺术半个世纪以来创新、发展的基本状况。戏曲是剧种性的艺术,没有剧种就没有戏曲;剧种是以程式为形式的,没有程式剧种就难以存在。当代戏曲新剧目在艺术上摆脱程式性的随意创新,削弱了剧种整体的程式和程式性,剧种艺术面临消亡。戏曲中的流派也是隶属于剧种程式下的一种小的程式,现代戏曲抛弃了程式,不可能产生新的流派。可以说,没有剧种就没有戏曲,没有程式就没有剧种及其流派。以上是就戏曲艺术本体来看,为什么半个世纪以来戏曲不能产生新的流派的原因。
单纯观众的支持不一定能够产生戏曲新流派
艺术的存在必须有观众的支持,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艺术都一样。戏曲的流派艺术同样需要观众的支持。但是只有观众的支持并不一定能够产生新的流派,因为流派是一种艺术在形式上的特征,观众可以喜欢流派的特征,但是观众却无法为戏曲创造新的流派。新的流派必须在戏曲本身程式性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我们说,歌剧没有戏曲这样的流派(当然西方歌剧也存在某种意义的流派,不过与中国的戏曲流派是两回事),观众照样喜欢和支持。可见,观众的支持只是对艺术形式的欣赏而言,与流派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关系。戏曲流派的产生是艺术内部问题。观众可以支持一个戏曲新剧目,或一位新的演员,但是这个新的剧目和演员单凭观众的支持不可能形成流派。现在有些人对流派没有一个科学的观念,以为只要观众都支持就会成为流派。观众可以支持一个风格,但是风格还不是戏曲的流派。只有风格作为形式、方法、手段成为剧种的一种程式,戏曲的流派才可能产生。
发表于 2009-9-1 20: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