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28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昙花一现的西宁评剧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3:2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昙花一现的西宁评剧
姚兰
它唱词浅显易懂,词韵限制不严,音乐朴实优雅。
  在高原的戏剧舞台上,它尽管只如昙花般短暂地吐蕊怒放,却给青海的观众带来了视听享受。
  1958年,评剧艺术从石家庄搭上驶向高原的火车来到西宁。
  1958年10月17日,作为支援大西北的文化建设者,石家庄市评剧工作团的58位演员来到西宁。这个工作团后来发展成西宁市评剧团。
  初上高原
  高原的风尘、古城的秋风,让这些从石家庄初来西宁的演员们很不适应,他们也第一次感觉到了青海的荒凉。1958年,当火车到达乐都县时,演员们见到了远道而来迎接他们的西宁市文教局副局长吴宝山和干事郜全吉。
  当地人的热情和周全礼数,演员们始料未及,有人当时就说:“高原的烈日、风沙是难以忍受的,但是有古城人民持久的、迫切的友爱和支持,风沙又算得了什么?” 11月8日,西宁市人民政府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时任副市长的苏云清热情洋溢的讲话,似桌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火锅,温暖了58位演员的心。大家说,西宁的城市虽不如石家庄的美,但人们的心是美的,西宁的建设虽然才刚刚起步,但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
  到西宁后,评剧团的演员们下榻在大众剧院(后来的解放剧场)的前厅楼上和剧院后台的化妆室里。深秋的凉风,让新来的演员们顿感寒意,但大家心劲十足,团长郭砚芳更是里出外进,跑前跑后,一会儿召集编导室的人安排汇报演出的剧目,一会儿督促演员默诵台词,体会角色。没几天时间,剧团搬进剧场东侧的大院。
  11月25日,评剧团的首场演出在大众剧院和西宁人民见面了。当晚演出的剧目是《杀庙》《人面桃花》《劝爱宝》,郭砚芳扮演《人面桃花》中的崔护。在这出戏中,“三月桃花似火红”一句的传统唱法是边吐字边以叙情的腔调缓缓吐出,但郭砚芳唱这句时,一吐“三月”两字,便甩开传统的缓叙缓述的唱法,一下子激情上涌,急速唱出“桃花似火红”,满腔激情喷涌而出。她当场挥笔题诗,又给这出戏增加了看点。台上词、曲、情、形兼备,台下掌声不断,评剧艺术从此扎根在西宁人的心中。
  阵容扩大
  1959年七一前,青海省话剧团导演金犁应邀为西宁市评剧团导演了根据甘肃歌剧改排的评剧《向秀丽》,饰演向秀丽的是筱红楼。未到西宁之前,筱红楼就红极一时,当年石家庄人有“宁愿少吃二斤肉,也要看看筱红楼”之说。排演仅用了七八天,可是演出后,“向秀丽”干脆利落的唱腔,临危不惧的气概,让西宁观众久久不能忘怀。为了给国庆献礼,评剧团又改编排演了现代剧《革命一家》,郭砚芳饰演的陶英、筱红楼饰演的梅安、赵会文饰演的白特派员,征服了西宁观众。
  曾担任过西宁市评剧团党支部书记的陈庆春回忆说,当时,剧团的编导、音乐、舞美力量非常强,行当角色齐全,演出现代戏,快速反映现代生活是团里的特长。1960年,剧团请总政文工团副团长董小吾导演了《野火春风斗古城》,这出戏在青海省广播电台录音并对外播放。
  1961年,西宁市评剧团阵容扩大。4月,来自新新评剧团的三十多位演员合进团里;5月,乐都评剧团又合过来三十多人,团员超过百人。人数激增,阵容扩大,1961年成了西宁市评剧团的“高产年”。4月份,剧团仅用四十多个小时,排出大型历史剧《卧薪尝胆》,又用六十多个小时,排出大型现代剧《张士珍》。同年6月,排练了同名歌剧改编的《洪湖赤卫队》和《党的女儿》,后来又用一周时间改编上演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8月,挖掘整理了《杨三姐告状》《秋海棠》等一批传统剧目。
  “团里的主要演员在音乐、唱腔上很有造诣,他们继承了评剧的传统,又吸收了京剧、歌剧、河北梆子、话剧的音乐、道白,同时对评剧各名角的演唱特色很有研究。”陈庆春说。
  名角荟萃
  《唐伯虎点秋香》是西宁观众百看不厌的一出戏。戏里,郭砚芳饰演唐伯虎,声调高亢粗犷,燕香君饰演秋香,行腔细腻柔和,两人的表演一粗一细,一亢一柔,把评剧本身善于叙情、善于描述、善于抒怀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张俊起演出《秦香莲》《三勘蝴蝶梦》时,低沉宽厚的嗓音,凝重稳快的表演,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角色,他扮演的包公,从唱腔到动作,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严正无私的人物形象;素有“铁嗓钢喉”之称的花翠仙,在《相思树》《女驸马》等戏中,运用独到圆润的嗓音,将观众的心揪到高处,又一下子放到低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出戏中,郭砚芳柔情似水,唱腔浑厚,筱红楼缠绵悱恻,运用传统唱法曲回流畅,将剧情一步步推向高潮。
  12岁在天津老艺人杜洪宽处学唱评剧, 15岁和新翠霞同台演出,名留华北的郭砚芳在西宁一亮相,就让观众念念不忘。堪称评剧“三芳”(另有筱玉芳、李文芳)之一的她,不仅在旦行中戏路宽、造诣深,还精于反串小生。在《赚文娟》中,她弦外有音、意味深长的男声念白,辅以潇洒自若的神情,让观众为之陶醉。当筱红楼饰演的文娟悲泣地说出“倘若大人不肯原谅,我唯死而已”后,郭砚芳有意失笑后以扇遮面,活现出人物的大度与自控,很见火候。《对金瓶》中的“紧打慢唱”“边开打边唱”,她又运用小生韵白加以京白,增强了人物形象的厚度与感染力。
  剧团解散
  1959年10月,由李芳远(时任青海省副省长兼西宁市市长)领队,西宁市评剧团去德令哈、冷湖、茫崖、格尔木、大柴旦、都兰、乌兰慰问演出,历时一个月。演员们领略了柴达木的风光,见到了日月山、青海湖。
  当时的西宁市评剧团还有过几次赴外演出。1960年2月,李芳远带领西宁市评剧团和歌舞团去郑州、开封、洛阳等地慰问河南支边青年的家属,两个月时间演出了《野火春风斗古城》《人面桃花》《白蛇传》《秦香莲》《孟丽君》《劝爱宝》《雷雨》等剧目,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1961年5月,剧团带着《三月三》《对金瓶》等十多个戏,历时半年多,经过兰州、张家口、天津等地,回到石家庄,作了业务性演出,《三月三》一剧在天津电视台录像播放,演员们得到物质奖励。
  然而,由于当时生活困难,团里演职人员的供应减少了,主要演员的牛奶供不上,日用品也受限,武打演员、舞台工作人员有时为一斤半斤的粮食争得面红耳赤。看到这种情况,郭砚芳从省粮食厅要了十多袋黄豆,但架不住人多日久,连黄豆也很快吃完了。没多长时间,大家思想松懈,加之艺术上有了分歧,慢慢地内部就有了隔阂。一气之下,先是郭砚芳时来时走,减少了上舞台演出的时间,接着这个请假,那个有病,加上收入日减,大家开始各思前程,各打算盘。
  1962年10月,西宁市评剧团宣布解散。郭砚芳、花翠仙、燕香君、筱红楼等观众耳熟能详的名角一个个东离西散,有的去了天津,有的回了石家庄,留在西宁的十个人,一部分去了京剧团,一部分去了文化馆和其他单位。
  陌生又熟悉的评剧艺术,在高原走过短暂的五个年头,如昙花一现后悄然枯萎,任凭西宁的观众惋惜怀念。

(作者:姚兰)
青海新闻网讯    西海都市报  2010-11-15 0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