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查看: 10791|回复: 0

习文的评剧缘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836

帖子

43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04
发表于 2015-11-21 06: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习文的评剧缘

大同市评剧团.jpg

我经过的大同市评剧团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关于我从艺历史的介绍和大同评剧团的情况,其中存在不准确的说法现加以更正。
   我是1954年(十一岁)随父,母跟北京胜华评剧工作团巡回演出到山西大同矿务局的。当地领导动员,说服剧团留在矿山为煤矿工人演出服务(那时广大工人中有很多山东,东北,河北人)他们喜欢评剧,这样,团领导几人有些触动,
看到剧团从此有国家管理,又有矿务局领导诚恳的要求,就决定把剧团交给了矿山。从此全体演奏员从这天起开始算工龄。
   1956年国家登记剧团指出矿山不可领导专业团体,剧团要归大同市文化局领导,所以从这年三月正式定为:大同市评剧团。
   当时剧团的主要演员阵容:白雪,花小琴,周紫霞,周紫雩,周紫玲,花灵芝,杨少楼,白云楼,闫菊生,朱少来,王月亮,于子林,李伯林,李占春,朱宝恒,全福禄,王桂君,白莲芝,刘凤珠,闫丽蕊,王风珠,王松枝,张俊华,刘习文,于志明,郑明义,唐顺宝,杨明奎,徐明康,董友存,王凡,关宗福,从玉良,解基永,宋国鹏,苑金芳,程桂兰,谢玉芬,高欣琴,郝学芳,于佳茹,吕瑞华,中青年演员还有何莉莉,邢淑英,朱玉康,,曹丽娜,郭少华等。乐队主要伴奏员: 王玉山,何兴垣,王广太,苑明顺,张树森,李连生,李志毅,靳文良,李怀贵,王振先,王寿山,陆永贵,刘笙等。国派干部;李英才,侯松庄,张来顺,陈炳生,冯宝乾等。   上演的古典剧目:王少安赶船,打狗劝夫,珍珠衫,夜宿花亭,白蛇传,回杯记,十五贯,孟丽君(连本戏),金镯玉环记(连本戏),蒸骨三验(连本戏),陈妙嫦与潘必正,李三娘打水,桃花庵,碧玉簪,秦香莲,恩与仇,保龙山,半把剪刀,鸳鸯被,相思树,盗金砖,鱼腹山,生死牌,陈三两爬堂,万花船,对银杯,蝴蝶杯,杜十娘,香罗帕,玉面狼,卧薪尝胆,岳霄醉酒,红龙传,三岔口,白水滩,花蝴蝶,一箭仇,柴桑关,斩经堂,十字坡,挡马,界排关,芦花荡,后弈嫦娥,夜宿花亭,卖油郎独占花魁,唐伯虎点秋香,牛郎织女,红娘,劈山救母,谭记儿,孟姜女,火烧百花台,花打朝,凤还巢,画皮,乾坤福寿镜,天河配,六月雪,梁祝,
李天保吊孝,御河桥,钗头凤,遗翠花,满江红,芳草碧血,花为媒,马寡妇开店等。
        现代剧目: 小女婿,刘巧儿,千年冰河开了冻,杨三姐告状,杨立贝告状,擦亮眼睛,红松林,红珊瑚,百丑图,朝阳沟,苦菜花,刘胡兰,归来,红管家,段工之家,同志,你走错路,红都儿女,刘介梅,一颗红心,夺印,李双双,向阳商店,会计姑娘,南海长城,南方烈火,一杯茶,女飞行员,煤海血泪,一网打尽,烽火桥头,回民之母,王杰,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
   大同市评剧团"文革"后期于1970年初经当时的"大同市革命委员会"宣布解散,(演奏员:王松枝,于佳茹,董友存,李志义、范连水,王崇,杨国治,王寿山等分到当时组建的文工团,余下大部人被分配到市内各大工厂)
   以上这段历史是我在"文革"前后(十一至二十七岁)间经历的真实过程在这里简单做个介绍,献给社会各界
关爱评剧事业和从事评剧研究的朋友参考。在这里特别要感谢曾经关注过这段历史的那位朋友提出的这个问题。
    (我后来的艺术进程,工作调动和其他相关细情后文再续。)
    "文革"十年从某种角度讲使我们国家又回到了战争年代,人对人失去了理制和良知,国家机构与宝贵财产遭到巨大破坏!真是乾坤倒转是非混淆!今天想来,一个剧团的撤消,一个家庭被无情打击跟国家受到的损失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过去了,这一页翻过去了,(像撕去昨天的日历扯掉了)。所有的人们都会把那一天忘掉的!但不要忘记总结,那一天是有罪的,但生活在那一天的人是无罪的。总结自己,赔谢他人吧。
    我所以要写上边这篇文儿,是因为有人记差了那段历史,在这里我特别叙文说明。历史是真实的,我们要如实记载,只要是真实存在的(无论贡献大小)都要如实写清楚,不能抹掉这段历史。历史是抹杀不了的!


没想到我又从事评剧了


大同评剧团解散后市交通局第二运输公司挑选我们十一人去他处工作(文革时期工人领导一切)觉得能当工人是光荣的,我们也非常愿去。
   在那里工作半年多就赶上市里抓"普及革命样板戏"的会演,以工人的面貌排演样板戏感觉不一样了,非常高兴的排练了<红灯记>中"痛诉家史"一场戏参加全市会演,(我扮演李玉和,苑金芳扮演李奶奶,谢玉芬扮演李铁梅,宋国鹏操京胡,李连生司鼓)此折戏获得一等奖。紧接着市军管领导决定以二公司这斑人为主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名为大同市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宣传队。)
从全市抽调文艺骨干组建样板戏演出团。我当时被指定既担任主演又兼总导演。我姐姐刘凤珠担任<沙家浜>导演<红灯记>由我俩合作执导(当然是向电影学习)在这两出戏中我分别扮演了李玉和,刁德一,郭建光。当时的主要演员有:王彩平,屈美君,王福文,宋国鹏,万国明等,(还有的人名想不起了)后来又排练了歌剧(剧名忘了,是反映刘胡兰的),还排练了综合晚会和话剧<<紧握手中枪>>等.彩平扮演李奶奶和沙奶奶,美君扮演李铁梅,王福文扮演的阿庆嫂,她们的演唱都非常好,声请并茂,人物准确到位.得到同行们的认可和广大观众的欢迎!(1971年至1973年在大同各专业剧场,俱乐部,部队演出场所广泛演出红灯记,沙家浜)所到一处均得到极好的评价和热烈欢迎.
  三年后市里恢复话剧团,也就是在小平同志回中央工作的那年,市话剧团排演总政话剧团陈其通编,导的<万水千山>我被借调话剧团,在此戏中扮演"王德强"。此后又扮演了<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童阿男"<雷锋>中的雷锋<枫叶红了的时候>中的"陆峥嵘"。(在上述的四部戏中,王松枝,董友存,李志义(原大同市评剧团演奏员)都分别担任了主要角色)。在话剧的五年,实现了我幼年的梦想,这是我一生最快乐的艺术创作阶段。这时的精神,工作,生活,身体是那样轻松愉悦,好像回到十八,九岁的时候了。(在这里我结识一个小兄弟焦逸云,不知为什么他十分信任我,生活中百般体贴,照顾我,至今我们成为挚友,经常联系。)
   就在我要正式调入话剧团工作时,唐山地震了!
   我爱人是唐山的家。地震时我的大儿子就在唐山,姥姥为了保护孩子自己撑住倒塌的房梁去世了,可孩子一点皮都没碰。爱人和我商量咱们调唐山吧,她从小就离开亲人,回唐山一能使她们家人团聚,二能使我重操旧业干评剧。就这样,我们通过唐山评剧团和文化局两级业务考核之后(剧团是潘顺华团长负责考核点头同意调入,局级是李国昌当时他在宣传部为艺术科科长点头)同意调入唐山,我们于1979年10月正式调入唐山市评剧团。
   下文待续。


来时轻松走时难

  我去大同时十一岁,随父(刘毓琰时任副团长)母周紫霞跟剧团到山西大同是正常的巡回演出。哪知道在这一呆我便三十六岁了.此时要调离大同真有点难以割舍.
   在这里廿五年的艺海闯荡,舞台生崖,以各式各样的角色形象,百人千态的人物脸谱结识了业内圈外许许多多的朋友,先说我身边那些从小一起"打毛片""弹泥球"又在一起练功,吊嗓,互比进步,齐心发奋,一台献艺,同期成长的师哥师弟师姐师妹们,此时要别离这个培育我艺术成就的大环境实在有切肤割肉之难受!
  再有就是刚刚离开生产组宣传队共同完成<<红灯记>>的许多好朋友及为革命在特殊环境中结合一起的"三姓氏革命家庭的成员"我尊敬的"母亲"(李奶奶王彩平)和我心爱的"女儿"(铁梅屈美君).还有一个剧中小演员:张素萍.(后来素萍发展了,她走进大同电视台做了领导)
     还有,演员难舍的是敏感神经里记得最清但又说不准每个人姓名的广大观众群,是他们认同我在大同舞台上以评剧,话剧两种艺术形式献艺25年  。没有他们的爱戴与呵护,关注和支持,一个演员是不会健康成长的。
   再有我的父母,姐弟,妹们她们内心里也非常矛盾,我一个人离开全家他们不放心,更有些舍不得,可他们心里又明白我到唐山是专业对口,要不从事评剧又特别可惜。他们是心里再不同意嘴上也不说,只是说:去了新地方别太认真,注意保护自己,旧团体欺生人。
   其实我自己也很矛盾:我从小看电影长大,我想上学学习文化然后去从事话剧(一直未实现)现在我意外的遇见这样的好机缘真干上话剧了,可眼下又要舍弃话剧舞台离开这么多亲人,背井离乡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唐山再干评剧(并且文革十年从不唱评剧了)前景究竟如何?难道这就是我的评剧缘?这个缘能结好吗?
       静下心又想: 我爱人谢玉芬从小离开唐山走进大同市评剧团她当初也是背井离乡离开她的亲人十几年,现在姥姥为了保护我们的孩子去世了,她提出回家不单是为她家人团聚而是让我重返评剧舞台再现当年才华,从这两重意义考虑我最后才决定别离亲人和同事朋友调唐山重返评剧舞台的。
   就在这段时间,我妹妹刘慧敏,弟弟刘习飞先后走进大同市话剧团工作。有他们的接续充实话剧我的离去也就不那么内疚了。只是我调动之事还要告诉在海南工作的三妹刘凤珍,在东北辽阳的三弟刘同林。(我们兄弟姐妹的"东,南,西,北"是因为父毋当年各地巡回演出把兄弟姐妹寄托四处而带来的特殊现象),可说是特别家庭。


一个惊心动魄的小故事

去唐山重返评剧舞台当然是很好的事,可是自从原来的评剧团撤消以后根本没有再想干评剧,因为从事话剧是我从小梦寐以求的事业。并且这五年已经打牢艺术,人际等基础,现在一切又要改变,这个变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没想到又要回到评剧舞台了。
  事到眼下也只好面对下一步的挑战吧!就在我们把一切手续完全办好之后,就要登上东去的列车之时可怕的事情降临了!我爱人的弟弟(天仲接我们,他身上带着我们的调动手续先回唐山)在上车时所有手续全被盗了。(要被下车的人偷了全完了,车开啦)
   我的内弟是挤上车找到坐位后顺手一摸口袋发现调令,户口和文化局准接收等手续全被偷了。
   从山西调到河北本来就很困难,由大同市话剧团调转唐山市评剧团谈何容易,两年的忙碌从商调到准调现在一切都解决了,可所有文字手续全没了
   内弟急坏了,不知该怎么办,几个车厢边走边说:好心的大哥大姐,您捡到的不是钱,那信封里装的是我姐他们俩的工作调令和户口迁移手续,您拾到也没用,可她们请示调动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太不容易了,我和我姐从小就离开了,好不易把调动办成了可没手续全落空了。您发好心,把那手续还给我吧,我们全家感谢您呀!
   一小时过去仍无动静,乘务员也非常关心帮助解说:好心的乘客帮帮他,那调令在您手确实没用,就是几张纸,还给他您积大德了。这时有人说:拿东西那人要是在下车时拿的他已经不在车上啦!
   乘务员说那就没指望了。过了一会又有人说:车上人多东西多,你到处仔细找找,过道上,椅子下,行李架,侧所里各地都看看查查。
   乘务员说对,仔细找找吧,我只能帮你这些了。听了这些话也只能是到处找吧,全找了也就死心了。
   找哇找哇,大空间人多都协助找,没有。小空间厕所没人可以认真找,结果就在厕所里的暖气后边发现了一个塑料钱包,打开包,里面没钱,只有装调令的那个牛皮纸信袋,调令手续一件不少。谢天谢地!内弟此时一身热汗跑过几个车厢大声的喊:谢谢您啦,东西我找到了,谢谢您的同情心,我谢天仲代表我姐她们谢您的好心!


从头接受新环境的考验


(接前文)我是1979年10月底调到唐山市评剧团的。那时唐山绝大部分人还都住在临时的简易房里住哪。
   我们一家五口是外来人口,单位无能力提供住房,只能自己想办法。是我爱人的表弟为我们让出一间简易房我们才有了安身处。11月我们到评剧团临时团址报到上班了。
   地震三年后的唐山人早就甩掉心头的悲伤,各行各业的人都生气勃勃的为自已的工作用心的苦干着。评剧团也是一样,每个人都好像没发生过什么事,练嗓的练嗓,排戏的排戏,我俩刚上班谁都不认识,只有埋头工作,积极干活,事事不能落在别人后边,我那时三十六岁,就好像回到十一岁时一样,一切都要从头来。
   到了一个新环境真是除了睡觉几个小时以外其余时间都是崩的紧紧的。怕人说不行,怕人说无能,凡事谨慎
处处小心。干累活,干脏活,跑龙套,演配角,装卸车,摆布景,让干啥就干啥,既使不指派也要抢着干。
   几个月下来团里领导和演职员们开始有了好评,说:这俩口子还行,为人虚心,肯干不偷懒,人缘也不错。
   春节后我接受一个任务,正月初五就要开始演出<狸猫换太子>,有位主要演员请了春节探亲假没回来,让我赶快替补这个主要角色"八贤王",我没排练过,三天准备马上就演出,圈内人谁都知道"救场如救火"的规矩,我无法推辞只好如期上演。
   在大同时,六三年起全国就不准演古装戏了,调唐山前我已从事五年话剧,已经十八年不唱传统戏了,而今天让我演一个跟本没排练,三天就要见观众,而且是古典戏里的主要角色,这是多大的一次考验呀!
   还好,因我学戏早,"文革"前已经演过许多古装戏,稍加复习即可找到感觉和功底,本次"钻锅"(行话:短时替补)完成很好。这时大家又有了新认识:不但人不错,戏曲基本劝也挺好。(紧接下文)


从演员到导演


  好像人人都是这样: 初到一个新单位自然要接受全面的考察和测试。艺术表演团体更为严格,艺术不可有虚假,是骡子是马到台上一溜就知道了。
   来唐山评剧团两年半的时间我演了许多主要角色:"三本狸猫换太子"中的八贤王,"救救她"中的徐志伟,"秦香莲"中的韩琪,"吕布与貂婵"中的吕布,"打狗劝夫"中的赵连芳等。1982年的一天团领导找我谈话,让我改导演工作,听后我说太突然了,让我考虑一下吧,领导说可以,又说你演戏多,舞台经验丰富,在山西你又干过导演,改导演对团对你个人都很有利。(我俩来唐评时,正赶上潘顺华当付团长主持曰常业务工作)他也同意我改导演。
   回家后我就分析,导演我能干,在山西我已经做过导演工作,可是来到这个团刚刚两年多,一切对我还陌生
人际关糸又较复杂,我组织排戏能听我的吗?这无疑又是一项考验。我又想为什么动员我做导演?真是团里没人胜任吗?还是因为小生行当人太多改导演缓解一下呢?想了两天我决定接受这个任务了。心想:古装戏,现代戏我演了不少了,到这个新团体退出舞台,多让让别人也是应该的。于是我向团部正式表态从此改做导演工作,在这个团笫一个执导的戏就是<回杯记>(全部王二姐思夫)。后来相继导演了:<<他是骗子?>>,<<包公三勘蝴蝶梦>>,<<杜十娘>>,<<爱是奉献>>(编导),<<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移植,导演),<<兰色的爱>>,<<珍珠衫>>,<<花烛阴影>>,(编导)<<戏圣传奇>>(与李术老师合作,全国评剧汇演一等奖)等剧目。1984年我被正式任命为业务副团长,干了一段时间,我感到我这个搞艺术的干不过搞权术的,我不会整人更不会玩儿人,没有时间研究什么"领导艺术"五年后我向上级领导提出辞职,还干我熟悉的导演吧。(此时潘老师,洪老师已先后调艺校了).
   1993年3月(因和那位书记和不来,艺校急需我去教学)便调唐山市艺术学校工作,教学两年时为学生李然然指导排练评剧小生传统戏<<刘伶醉酒>>获全省中专汇演一等奖。指导排练了音乐剧(唐剧,评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做为探索性实习演出受到广大青少年在校生的欢迎。在这段教学期间担任学校教务处主任,<<卖>>剧排练均是在学生下课后的业余时间进行的。
    2003年退休后被湖南省艺术学院特聘,担任该院影视系表演教授。第二学年指导排练话剧<<爱之歌>>(剧本创作:王松枝)获湖南省大学生汇报演出优秀指导奖。在这段教学中担任三个不同年级的表演专业班,学生努力,竟争好学,推课顺利,其乐无穷!
   突然,老伴患病,我只能选择舍弃可爱的学生返回唐山。
   回唐后继续我热爱的影视表演教学。一是我个人办班,二是与朋友合作教学培养艺术类高考生。
   唐山目前没有高院设影视表演专业,多少有志青年得不到这方面的挖掘和培养。也许是因为城市小吧。
   可是,未来"文化名城"的实现怎能缺少这门贴近生活,即时反映时代风貌的影视表演艺术呢?



我涉入新课题,影视表演教学

  我离开湖南省艺术学院影视系回到唐山之后一段时间心里很不安,那里的学生有的就要毕业,有的班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时候我因家中有病人而离开了许多学生真对不起他们。我的这项应聘工作也没善始善终。
   在唐山我办起了<<馨蕾影视表演培训班>>以此来安定我未了的心愿。另外还到外边去应课。
   我做这方面的教学是因为我自幼喜爱电影和话剧,(虽说不喜爱戏曲,但五十年的舞台生涯倒给我积累了丰富的表,导演经验,)再加年轻时钻研过斯氏理论即斯坦尼斯垃夫斯基体系,这对我今天的表演和表演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幼年的戏曲基功,青年时学的体验理论永远扎根,计忆在大脑中和肌肉里。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问我:你到底是喜欢什么,为什么从小学了自己不喜欢的评剧呢?
   前面说了我是随母亲在剧团长大的,剧团到处演出无法上学,虽酷爱电影和话剧也实现不了,只有顺从客观形势走着看吧。九岁时就登台演了"小女婿",从这起就步入我说不清的学演评剧的道路。这可能就是缘分。
   就这样一干就是五十年。生活中真是这样,人人都会被命运捉弄,先让你失望,心冷,只得违心的去争扎吧,个人的藐小抗争不了大势所趋,就在这苦水浸泡的漫长祈盼之后我真的体验到了雨后彩虹那样清新壮观。这也可能是上帝瞻望众生彼此不易之后给你一分施舍。比如在1974年这时我毫无企盼,也无准备却突然调我去搞话剧并且整干了五年,这可说是终于实现了我幼年的心愿,我没别的说,感谢上帝吧!
     说到这还要提起一个人,就是那时的导演冯宝乾。当时的评剧团负责导演和艺术指导的共有三个人:杨少楼·刘凤珠·冯宝乾。就是冯宝乾(我们叫他宝乾哥)他经常把苏联斯氏体系讲给我们听,从那时我就接触了体验派的艺术创作理论,在评剧舞台上创作了许多现代人物形象同时也为我后来当导演打下很好的基础。
     从我学艺这一生的坎坷及不顺利,后来又迎来曙光的漫长过程看,我得出这样的感悟:不要树立伟大目标,不要追求个人名利,不要贪心争得什么权利,不要欲望容华富贵。因为越从梦寐虚求入手就越是事以愿违,很多事都在毫无心理准备时好运才走近你的"从未想过"的现实,这可能就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天赐的","命给的"。
     但有一点是千真万确不能置疑的:机会是对有准备的人才生效的。一心搞艺术的人要有朴素,虔诚的济善心:知足人常乐,无求心坦然!




老了,把培养下一代当做老有所乐吧

评剧是我艺术根基的实践锤炼,话剧是我践行体验艺术的理论验证,两门艺术培育指导了我艺术生崖五十五年。斯氏体系理论和当代影视表演艺术新理念是我这几年完成影视表演及创作角色的依据。
    现在我转向影视表演艺术教学,主要是培训面向报考影视表演的高考学生。当今有很多爱好表演的青年,培训他们顺利考入各类艺术高校。帮这些青年学生实现他们的志向和理想是我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心愿。
   当然,有愿学评剧的青年(男生)我将高兴的指导他们,只要他们不嫌难,不怕苦虚心认真的学习。这也要靠缘分。(学生的悟性,爱好,灵气及学习态度等综合素质溶汇起来看他和评剧的缘分。相对讲学戏曲难)。
    今年学影视表演的学生考试成绩不错,目前知道几家学院已经告知学生专业考试过关了。他(她)们纷纷打电话告诉我,我高兴的为他们祝贺!孩子们努力吧,各艺术学院都愿录取学习好的青年学生!
     学表演靠勤奋,悟性,信念,投入,想象,表现等解放自己,释放天性,积极投入创作并反复实践课上练习即能成功。(影视表演的理论就是斯氏的体验学说,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再现生活。)
    这些方面都是同学们自然具备和容易做到的,只是指导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条件及各自素质给于不同的开掘与启迪。因材施教,引入正规。


评剧培育了我,话剧发展了我


    我在剧团长大,随母亲周紫霞各地演出无法上学就意从母愿学评剧了。我的大姐刘凤珠喜爱评剧她从六岁时就主动积极的跟我母亲学戏。我小时贪玩儿不爱学戏,从我之后妹妹刘慧敏,刘凤珍,弟弟刘同林,刘习飞他们都没学评剧。(但他们在各单位都是艺术骨干)  刘慧敏和刘习飞均在大同话剧团,刘凤珍在海南省海口一中,妹夫刘森是海口一中的音乐教师,刘同林在辽宁省辽阳市做旅游工作。(前文提过我姐弟东西南北的原因这里不细谈)只有我一人从事评剧工作时间较长,包括我在唐山艺术学校教学前后约五十多年。
      这可能就是后来人们说的我跟评剧有着不解之缘。1950年我在评剧<<千年冰河开了冻>>一剧中扮演了一个被解救的妓女的儿子。我记得非常清楚,剧中这个小孩解放后有权利上学了,一天放学回家把刚刚发的新书给妈妈看,妈妈说:新中国把我解放了,我的儿子能上学了!这时小孩高举语文书本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书上还有毛主席的像呢!"每次演出说到这句台词全场观众响起热烈的掌声。我那时小,以为观众的掌声是给我的表演鼓掌呢,当时心里有一种美滋滋的味儿。转过年来我就扮演了<<小女婿>>中的"小女婿"。这就是我学评剧的开始。
     真正的系统学习是从1954年剧团归大同煤矿领导之后(北京胜华评剧工作团改为大同煤矿评剧团)。
     1956年大同矿务局把剧团移交给大同市文化局(改为大同市评剧团)全体演职员内心并不愿意,因为归矿务局领导衣食住行全是矿务局包揽,剧团发展无后顾之忧,归市文化局就天壤之别了(人们刚刚有了事事党关怀,处处多温暖的暂短享受,狭隘的认为又要回到四处奔波辛苦演出的日子了)。其实剧团就要演出的,哪能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呢。
     1958年起我开始演冒戏了(冒戏即正戏前加演的小戏),一直到1970年"文革"后期的革命委员会宣布剧团解散。
     在以上这20年中我从入门学习打基础到演小戏,后来演大戏,在古典和现代剧目中担任许多主演和主要角色。舞台实践夯实了对评剧的理性认识和艺术创作的舞台经验。
     1974年我借调大同市话剧团从事话剧五年整。前后扮演了两个主演角色两个主要角色。(前文说过这里不再细谈)虽说从事话剧时间短(因唐山地震后我爱人建议我调唐山从事评剧)但我对话剧情有独钟,她是我幼时一直向往的远大目标。青年时学了很多话剧知识和苏联伟大的艺术家斯氏理论,她一直在指导我的"舞台人生"和"人生舞台"她让我从一个无知的幼稚演员不断去除"匠艺"表演,逐步迈入正确艺术轨道的真正成熟了的演员,导演。她还为我近些年从事影视表演和影视表演教学指明了正确道路。
     我的体会: 戏曲要接受话剧理论来提高自己创作,表演的依据及技法,话剧要借鉴戏曲的虚拟来简练,丰富多彩的舞台。做为一个演员来讲有了戏曲扎实基本功再学习话剧深刻,真实,立体,多层面的刻化人物,就可以在不断的创作中准确,生动的演好每部戏中的"这一个"了。



时代呼唤艺术



   评剧学生问我在众多艺术家之中为什么新凤霞和马泰二位老师的唱段光盘传世的最多?这个小提问却反映了一个大问题。这里有诸多原因,我用简单感觉谈谈自己的认识: 这二位老师在当初那个历史时期由电台录制的资料多,所以今天传世的就会多。听来这是一句无可非议的大实话(学生笑了)我对学生说别笑,我还有话。我前头说这里面蕴 含着一个大题目就是: 时代孕育艺术 。
     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她经过拆出,平腔,平腔梆子戏最后发展成评剧。这个发展过程大约一百多年。         
     莲花落又是怎样行成的呢?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历史时期,缺衣少吃的贫苦艺人为养家糊口,从历代江湖艺人那里学来的一种说唱形式,在演唱时手里拿着竹板边说边唱(好像乞丐讨饭时那样的叫唱,)内容都是农民,矿工喜闻乐见的百姓身边的真事,深受广大观众的爱戴。穷苦艺人根据时代的需要创造出莲花落,同时那个时代也造就并接受了莲花落这种说唱自然,朴素亲切的演唱形式。我曾在纪念评剧百年诞辰时写过这样的唱词: ......竹板敲丝弦奏响彻青纱帐,谁人唱莲花落牵动人心房。单口说对口唱双人拉场,地头上大树下锣鼓响叮当。成兆才放喉咙神情豪爽,引领着穷哥们卖艺走四乡。农民姐妹多喜爱,矿工哥们真捧场。一方水土养育壮,根深叶茂花更香。落子班艺人们不断改革总把新路闯,东来顺妙笔生花创造了平调梆子腔。......
     新中国诞生,穷苦人民当家作主,庆贺建立新政权,纵情高唱新生活,这时的文化艺术自然要根据观众的需要改变形式,调整内容,作品要出新反映新时代,表演要改革旧声唱新曲,这才能得到时代的关爱和人民大众的欢迎。新凤霞,马泰她二人的特点正好是: 一个是凤霞新唱,一个是马派新创,在新时期的舞台上推出了<<刘巧儿>>,<<花为媒>>,和<<野火春风斗古城>>,<<夺印>>等许多代表两个流派的精典剧目。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和进步他们的精典剧目和独树一帜的精彩唱段至今仍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这充分说明了文艺作品引领社会进步的先进作用和广大艺术家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重要责任。时代需要艺术,艺术反映时代。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评剧鼎盛时期因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关爱,在全国评剧艺术家之中涌现出许多艺术流派,正所谓异彩纷呈,姹紫嫣红。在许多流派中新派和马派的演唱颇显得更具时代感,他们的声音和唱法在评剧大潮中显得那样"别出心裁""独一无二"。现在我们分析他(她)们在初创时并没想到"我要创流派"还可能他们的唱法在当时并不被圈内人们认可,但是,历史证明他(她)们成功了,或说他们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关心,影响,支持下两个别开生面的新流派诞生于世了。他们的美好声音和改变评剧旧唱法,使人耳目一新,声情并茂时代感强,他们继承先辈改革创新的遗志在迈入新时期之际起到了改革评剧的里程碑作用。他(她)们那甜,亮,圆,美的声音和极富歌唱韵律的唱法,又有新音乐工作者为他们设计的既科学又新颖的美好旋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创作出跨世纪的音乐唱腔。大大丰富,发展了评剧生,旦两个重要行当的音乐唱腔,从而提升了评剧剧目的整体质量。他们是强者,是赢家。新派与马派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创立莲花落的先辈艺人和养育评剧成长的广大人民群众。而广大观众也非常热爱,喜欢这两位新型的评剧表演艺术家!
     成兆才研究会会长王乃和在他撰著的<<成兆才与评剧>>一书中说: 一个作者,一个剧种只有与时代相结合,与群众相结合,坚持革新,坚持进步,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不断完善研究和提高才能成为祖国文化遗产和戏曲艺术宝库中的重要财产,并在评剧发展史上占据着光辉的一页。
     用王老师的准确总结语来做为我的结尾话吧。
     不知以上简述用来回答学生是否洽当。在此也请评剧同仁和艺术专家多多指正。我们携手为培养评剧后来人共同努力。


母亲节想到的

    一九八七年十月我(在唐山市评剧团任付团长时)随我团书记李树魁去北京办一件(先不让别人知道)暂时保密的事。我们必须先去拜访评剧艺术家新凤霞老师,想先得到凤霞老师的理解和支持,然后在做后面的事。
     到她家说明来意后受到凤霞老师及家人(保姆)的热情接待(那天祖光老师不在,被院领导请去有要事)
     书记首先向凤霞老师详细说明我们的本意: 我们得知西安评剧团于今年二月解体了,该团的青年演员彭响铃是您的徒弟,我团眼下急缺女青年主演,您对响铃是了解的,调她去唐山工作您看此事可行否?
     凤霞老师先爽朗的笑了。接着说: 这是好事呀!她们团解散了,到唐山唱评剧不正好吗。这孩子个头好,长的也好,顶主演没问题,可你们要协调好与团内其他青年的关系。
     我插话说这点您放心,发展评剧需要人才,流派多点更丰富舞台,我们一定会做好青年之间共同进步的思想工作。唐山地震后很缺人啊。响铃这事是她先给我团来信的,她态度很肯切。
     凤霞老师说那就好办了,不用我牵线了。书记说: 和您打了招呼争得您的同意之后我们回去还要向局领导汇报,调人较难,好在西安团是解散不存在"挖墙角" 老师说: 对,对,她又是主动要去的,西安那边我可以出面帮你们说。老师又和我俩非常随便地聊了许多......我俩怕时间太长累坏老师就客气的请老师出去一起吃点饭,可老师说什么也不去,反说我应该留唐山的客人在家吃,可你俩又不肯。我俩怎敢麻烦,这已经够打扰了!您可是中国评剧新派艺术家呀!太感谢您的热情接待了!临出门时老师突然想起说: 对了,我也给你俩一样小礼物,她坐在轮椅上回身叫人从书案上取来两本书说这是前年我写的书,我的主要唱腔集给二位做个记念。我俩深深地鞠躬说谢谢,我们一定好好拜读和学习!出门后走在路上我俩感慨万千,艺高人平易,没有艺术家的架子,不摆自身残疾的苦痛,说起评剧发展情趣那样高涨,根本不是故做姿态让你感觉是平易近人,而是真真切切地跟你交心,敞开心扉地和你说话,倾述。我俩是谁?最基层,最普通的平民百姓,可老师又怎样对待我们的呢?老师的坦率,热情着实的给我们上了一堂课。......
     今天是五月八日母亲节。早晨我在专心看书,孙女跑过来掰开我的手问爷爷你看的是什么书我看看。给你看,她一叫: 哇!这123字符我看不懂。我说这书里全是简谱唱腔符号。她又问都是什么歌?我说不是歌是评剧。孙女马上问有奶奶常唱的"春季里风吹万物生"吗?我说有哇,是新派唱段这里边都有。孙女提起奶奶我心里略有酸楚的说: 你奶奶在世时最喜欢新派唱腔了,她会唱许多新派唱段。孙女问这是奶奶的书?我说对,这书是另外一位伟大的奶奶的唱腔集,书名是<<新凤霞唱腔选集>>是她送给我们做记念的。这可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给我们评剧后人留下的极其珍贵的文化真宝啊!
      后来听说响铃调当地电视台了。可当初这件事让我们看到凤霞老师老艺术家对评剧事业的情感和责任心以及对评剧未来发展和评剧后来人的深情厚望!


唐山人知恩博爱永远感谢党---献给建党90周年

在 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以评剧唱词的格式
献给敬爱的党
刘习文


我踏上南湖的游船极目远望,看今朝唐山巨变心潮多激昂。
南湖水映衬着人民广场,绿色的屏障万点鲜花红旗飘中央。
站船头望湖水银波荡漾,我的心随波涌动激情系南方。
嘉兴的南湖红色的航船国际歌唱响,英烈们不愿做奴隶面对劣强挺起胸膛。
世界东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从此见曙光。
推翻了“三座山”把蒋家王朝埋葬,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做主把家当。
新航标改革开放指引新方向,富民强国大展宏图齐心奔小康。
与时俱进谋求发展道路多宽广,三个代表榜样形象时代精神扬。
科学发展绿色示范人类共享,以人为本和谐以恒祖国更富强。
唐山市各级领导响应紧跟上,绘宏图浓墨重彩故乡换新装。
科学示范“四城”建设绿色环保网,文明城市幸福之都环渤海东方。
绿色唐山美,水系绕红樯
冀东明珠亮,曹妃甸引航。
身在绿色海洋中纵情高歌唱,唐山人知恩博爱衷心感谢党为建设幸福的明天昂首阔步再创新辉煌。

                                                              (请评剧同仁及专家多指正)



2010-2011
习文的评剧缘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xwp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