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查看: 12812|回复: 0

刘习文:平淡的舞台生崖六十载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836

帖子

43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04
发表于 2015-11-22 05: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习文的评剧缘




平淡的舞台生崖六十载 (刘习文从艺简历)
   
平淡的舞台生崖六十载 (刘习文从艺简历)




   
1951年随母周紫霞从东北进关到北京参加北京胜华评剧工作团,那年我八岁。剧团排演现代戏<<千年冰河开了冻>>我在戏里扮演一个妓女的儿子,这是我第一次在正式剧团,正式剧场登舞台锻炼的开始。
1952年在评剧<<小女婿>>中扮演小女婿"罗长芳"。登台演戏很有意思,回忆起来相当有趣。(有一次戏演到香草和小女婿洞房一场,我在床上盖着被子真的睡着了。当香草唱完一段唱后就等我说话了:妈,我要尿尿,结果老半天没动静,"香草"着急了,她用手绢挡着脸示意乐队:快叫叫小女婿,他准是睡着了!这时有人跑到二幕后把我捅醒,同时告诉我"我要尿尿了)我被推醒后忙说这句台词,真是呓症味儿,观众不知道我睡着了,可把乐队全逗笑了。
  1954年改北京胜华评剧团为大同煤矿评剧团。这时的生活待遇,工作环境非常好,大家热爱矿山。这也是我不情愿的,但又嘻嘻耍耍和师兄弟一起正式学戏的开始时候。(好在从54年这年开始算工龄)
   1956年因煤矿不能领导专业剧团,从56年3月移交大同市归文化局领导,改为大同市评剧团。(直至1969年)在这其间我向父母及剧团领导提出我请求去上学学文化,长大后去干话剧,(小时后常在剧场里看电影, 心里觉着戏曲太苦又没出息)他们都不同意,但领导从此倒为孩子们请来文化老师,连同没上过学的老师们一齐进扫盲班学文化。
      在上述的十多年里我演了许多传统戏及现代戏,在戏里均担任主演及主要角色,(前文"我经过的大同市评剧团"有介绍这里不细谈)在团领导的培养下一九六四年我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
   1970年初由文革后期的大同市革命委员会宣布解散大同市评剧团。我们有十一人被交通局第二运输公司要去充实他单位的文艺骨干队伍。半年后市内举办全市职工学唱样板戏会演,我们十一人抽出排练<<红灯记>>"痛诉革命家史"一场参加汇演获一等奖。从此就以我们二公司为基础,再从全市抽调文艺骨干组成大同市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宣传队排演样板戏,我和姐姐刘凤珠担任导演。先后排演了<<红灯记>>,<<沙家浜>>,我在两出戏里扮演"李玉和","刁德一","郭建光"(宋国鹏是A组郭建光,我是B组。)这两部戏都是向电影学习,这段普及样板戏时间约一年。大大提高了很多地方戏演员的表演水平和怎样演好现代戏的理论知识。当时的"三支两军"是由军队派去一位团级干部直接领导宣传队的,每天几乎是半军式化进行学习及排练。样板戏之后又排练了话剧,歌剧和说唱舞等综合演出又延续一年之多。这段时间我在导演方面得到了锻炼。
   1974年市内恢复话剧团,就是小平同志回中央工作这年,话剧团响应市内领导呼吁排演大型话剧<<万水千山>>我被借调话剧参加演出。之后又排演了<<霓虹灯下的哨兵>>,<<雷锋>>,<<枫叶红了的时候>>,我在上述四部戏里担任了主演及主要角色。就在我要正式调入大同话剧团时唐山地震了!
   我爱人和我商量咱们调唐山还是干评剧吧,我考虑再三最后我们于1979年10月我和爱人谢玉芬调唐山市评剧团工作。在团党支部和文化局领导的关心培养下84年之后我当了业务副团长,组织推荐我为""成兆才研究会"理事,(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经团领导说服动员我改做导演工作。十年经我排演<<回杯记>>,<<爱是奉献>>等剧目十一出。
   1993年3月调唐山艺术学校教学,任教务处主任。我教学剧目<<刘伶醉酒>>学生李然然获省中专汇演一等奖。
   学校领导提倡拓宽办学,教学与演出相结合,提高复合性人才实践水平,由我执导,(姚校长编剧)探索性唐剧,评剧两个剧种的音乐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先后推向市场投入演出,中小学生反映强烈。
   2003年至2005年退休后应聘湖南省艺术学院影视系任教授三年。我指导教学剧目<<爱之歌>>在湖南省文化厅大学生毕业汇报演出获优秀指导奖。后因老伴患病返回唐山,终止了学院的应聘。
      2006年之后除临时接受电影及电视剧的拍摄任务外,其余时间都在评剧业余票友中做些创作和辅导活动。
      近几年拍摄了电视剧《白龙潭传奇》,《好梦成真》,《古琴遗案》,《成兆才》,电影《牛村规则》, 还有今年的电影《咱村的消防队》等。






为教学整理<<开店>>中狄仁杰唱段


<<马寡妇开店>>是评剧祖师成兆才早年编写的一出名剧。成先生创作于1909年之后,是根据莲花落唱本,二人转词编写的开店一折。是平腔梆子戏时期主要演出剧目之一,深受广大观众欢迎。(首演于唐山)
     解放后此戏禁演,很长一段时间未能与观众见面。这其中主要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原来成先生笔下的马寡妇写的很好,她敢于冲破旧的封建礼教,主动追求新生活,她直面问狄仁杰"为什么寡妇不能再嫁夫"。这是成先生一贯站在劳苦大众之中的一种朴实真切的情感,同时在辛亥革命初期新文化影响下成先生接受并不断培养起勇于向腐朽势力做斗争的品质和坚定立场。可在旧社会的戏班里艺人们为了挣钱糊口,招揽观众,扮演“马寡妇”的演员们在戏中加了一些“粉戏”(黄色不健康的台词和动作)歪曲了“马寡妇”的舞台形象,这不是成先生原剧本的原创意。是演员应合台下观众的低级趣味随意添加的,这是造成此戏禁演的原因之一。
     二,剧中写马寡妇爱慕狄仁杰当她梳妆整衣深夜书房自献时,狄一本正经,以直报怨,谴责马是不守真节,不尊礼教,他对马唱道:你在婆母面前夸海口,冰心守节外心无。为什么明着守来暗不守,明着无夫暗投夫。当紧守节烈冰霜四个字,廉耻二字不可无。从以上几句唱词看,狄不顾马的真情相爱,劈头盖脸责怪一番,狄仁杰的舞台形象不但不可爱,今天看来他反成了封建制度的保护者,卫道士。这和我们当今社会以及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是不合拍的。所以这是此戏被禁演的第二个原因。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未能树好,此剧当然不能上演,这是我们评剧后人要重视思考并需着手解决的大问题。
     近几年来不少评剧表演团体先后对此戏进行了重新编写演出,给《马》剧赋予新意,效果甚佳。中国评剧院与唐山演艺集团合作上演的《马寡妇开店》(中国评剧院王平饰马寡妇,唐山评剧团张俊玲饰狄仁杰)在北京,唐山演出很受广大评剧观众的赞赏和欢迎。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也为我们从事评剧戏改工作,对传统戏进行整理,修改及重新创作开了一个好头。
     我谈到整理"狄仁杰"唱段是为了教学,为了传承。对一个过去很有名的重要唱段而因人物走向不对一直不能传唱,现在看来非常需要规纳,梳理使角色有准确的定位及人物正确的走向。对一个中心唱段(仅是一段唱)也要把方向掌握好,既不可让狄轻易,慌忙应允马的要求,也不能完全依照老词老调,按原貌严斥马寡妇。为不使名段断档,失传我做一次搭建"跳板"通过彼岸的抛砖引玉尝试性的整理(同时做了唱腔设计),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力争做到使人物符合那个时代(狄生活在那个历史时期),但又不能让狄仁杰做封建势力的吹鼓手。
     在教学传唱的过程中争取意见反复修政,力争把"劝店嫂"这段唱传承下去。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
                                                                                                         我们不要忘记新文化对评剧发展的推动作用










11.11.  想起师姐白莲芝上演<<梁祝>>


大同市评剧团在1956年11月11日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师姐白莲芝扮演梁山伯(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为展示演员阵容团长李真让青年演前半部戏而自己只演病榻一折的梁山伯),我三姨周紫玲扮演祝英台。此戏是向电影越剧学习,根据评剧唱词规律及剧种特点移植排练演出的。观众特别喜欢,连演数十场坐无虚席。
     这一天演出前师姐在化妆时说了一句话: 今是我十月初九的生日,我已觉得今晚演出成功十拿九稳。
     这句话给大家鼓舞了士气,也给大家留下深刻的记忆,那天的阳历日期就是11月11日。
     师姐基本功好,专功文武小生,她在老一代小生演员花小琴及武生老师闫菊生的培养,影响下,武戏短打轻,漂,帅,文戏潇洒细,准,真。她是本团那个时期非常优秀的青年女小生演员。也是我们师弟,师妹们的学习榜样更是我们小辈们的艺术楷模。她在<<陈妙嫦与潘必正>>中扮演潘必正,在<<孟丽君>>中扮演黄浦少华,在<<唐棣之花>>中扮演聂政都非常有特色,性格迥异,人物鲜活。
     那时的我非常羡慕师姐,我一方面认真学习张德福老师的唱法,同时用心观察模仿师姐身韵的一举一动和举手投足,她的身段非常好,她以文武相济之韵律,溶化男性之阳刚,将规范程式与剧中角色交溶一体对人物进行丰富细致的刻化。充分表观人物的内心情感,把角色每时每刻的真切内心活动揭示的准确到位淋漓尽致。师姐特有的表演风格对我后来扮演古典小生不断从浅入深,逐步提高是师姐她那超俗的表演技巧,真切动人的表演内涵给了我永久的启迪和深远的影响。即是我后来不断完成现代戏中角色创作也一直格守演戏演人,人有血肉,以情带戏的表演准则和创作人物的思想理念与基本技法。
     事隔二十八年后,我调唐山评剧团,地市合并的笫二年,洪影老师让我执笔移植《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由我执导此剧,我虽感到压力很大但还是接受了。历时三个月完成剧本编写及执导排练,最后于1984年7月在唐山燕山剧院公演,此剧是六十年代洪派艺术的代表作,这次以新的处理复演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在我着手剧本编写和执导排戏的过程中头脑里始终萦绕着我小时候看过的电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我永远难忘的师姐和三姨她们的合作以及有老师们参于的绝妙的演出。














母亲艺术道路上的两步错棋








在网上点击"周紫霞"都能看到我母她年青时在天津,北京,济南,武汉等地演出走红的纪载。(在天津聚华戏院演出时11岁的鲜灵霞常去剧场偷戏"行话捋叶子"学习模仿母亲的唱腔,身段及表演技巧)。她常演出的评剧剧目有:<<占花魁>>,<<杜十娘>>,<<老妈开嗙>>,<<马寡妇开店>>,<<败子回头>>,<<王少安赶船>>,<<花为媒>>等。她早期学戏时是以<<吴家花园>>,<<李香莲卖画>>,<<李三娘打水>>,<<打狗劝夫>>等戏为基础剧目登台演出的。这些以唱功见长的青衣戏给她打下唱功基础。她嗓子高亢,在刘派(翠霞)的影响下,结合自身音色宽亮浑厚的特点行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她的演唱不守陈规,不寻大路,总要趟出个人的与众不同的表演风格。她曾经对我和姐姐说" 我师傅李文正就说": 唱戏没准星,一人一个样,大胆的唱自己认为是最好听的,让别人来学你。这话没错,虽然话语粗浅但他道出艺术流派成功之理。今天听来也是符合创个人演唱风格,走自己艺术之路,不千篇一律刻板模仿她人的科学发展之精神。
     母亲的性格有些倔犟,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艺术水平和处事方法必竟是两码事。她不能辩证,一分为二的对待身边的事情。因此她人生的一次好机会让她错过了: 1952年在北京,她在珠市口民主剧场演出时,她的师兄小月明特意来请他参加北京实验评剧团,说团方要以新生力量新凤霞为主演,请你去扶持年青主演,演些老旦等配角你看怎样?留在北京别东奔西跑了。母亲认为自己还未老,还能唱主演,干嘛给别人跑龙套?我不去!她把师兄气走了。哪知道上述的这个实验团后来通过合并,调整,于1954年成立了中国评剧院。当大家得知这个建院的消息母亲说:他建他的院,我唱我的戏,有啥后侮的。
     1956年中国评剧院到大同青年宫剧场演出,主要剧目:<<秦香莲>>,<<闹严府>>,<<罗汉钱>>等。
     (此时我们团还在各矿演出),为了抓住这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我和姐姐商量让我请病假回市里看病,就能看到评剧院的演出。那时我父亲在经理部工作(即演出公司分管剧场),我为了把所有的戏都看过来,让父亲向剧场给我要一个"服务员"袖标(给观众对号入座)这样一来我整天呆在剧场,评剧院所有剧目我全看了。父亲领我见了母亲的师兄小月明(他在秦香莲中饰韩琪),他向父亲说你们怎么落在大同了?这地方多穷啊!上次师妹要听我的话现在是评剧院的人了。以后可别耽误了孩子们,跟师妹说,我把两个孩子带走吧,评剧院办着少年班呢,到那学习几年就能跟院里演戏了。父亲说那太好了,等她妈从矿上回来说说这事。谁知妈妈一听又是一个不答应,我舍不得,孩子小父母不在身边,我不放心。师兄再三劝说也无济于事。就这样笫二次关于姐姐和我艺术发展的好机会又没能实现。
     以上两件事情就这样在我们的历史上划过去了,现在分析,能埋怨母亲吗?第一件事她认为自己仍能唱主演不去为别人当绿叶不对吗?第二件事,在那个贫穷,不开放的年代她担心子女远离父母无人照顾能说错吗?这就是那个年代,那个环境,那样的父母,那样的我们,在那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
     此文完成于感恩节,我的评剧缘情系一生是母亲双手缔结,也许到今天为止我仍然还没感到评剧事业对我的厚恩重望。但我要感恩母亲牵手让我与评剧结缘,感恩评剧给了我艺术财富与知识修养才有了我后半生所享有的一切。




















老同事提供的演员表  (即扮演角色)


闲暇无事时总要回忆过去那些值得谈论和记忆深刻的事。我总想起大同评剧团所有的老师们及他(她)们所演出的剧目以及都扮演过什么角色。因为我小时候就守在他们身边,除了正式练功学戏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看戏。通过看老师的表演提高自己的悟性。不同的表演风格,不同的行当及流派,都有老师独到的创作神韵,把这些宝贵的财富接纳过来,兼收并蓄,采优取精,扬长避短,在自身使用和面临创作中揉进自己的体验这就是继承和发展的正确途径。就在我用心回忆但又想不完全的时候,老同事,也是老同学向我提供了一份曾经扮演过主要角色的演员表。我非常兴奋,现把它记录下来做为历史的珍藏和学习参考。(以下是扮演过主演及主要角色的演员序表)
     李     真(女)<<钗头凤>>饰陆游,<<十五贯>>饰况钟,<<杨三姐告状>>饰杨母,<<夺印>>饰烂菜花等。
     白     雪 (女)<<钗头凤>>饰唐慧仙,<<秦香莲>>饰秦香莲,<<苦菜花>>饰母亲等。
     周紫霞(女)<<杜十娘>>饰杜十娘,<<马寡妇开店>>饰马寡妇,<<老妈开嗙》》饰老妈《小女婿》饰田母。
     周紫玲(女)《劈山救母》饰三圣母,《秋江》饰陈妙嫦,《芳草碧血》饰聂英,《小女婿》饰香草。
     周紫云(女)《花为媒》饰阮妈,《小女婿》饰罗寡妇,《杨三姐告状》饰费氏等。
     花灵芝(女)《三节烈》饰赵素琴,《桃花庵》饰窦氏,《向阳商店》饰老太太等。
     王桂君(女)《遗翠花》饰小生,《劈山救母》饰刘彦昌,沉香,《鸳鸯被》饰小生等。
     白莲芝(女)《白蛇传》饰许仙,《秋江》饰潘必正,《劈山救母》饰刘彦昌,沉香,《梁祝》饰梁山伯。
     闫丽蕊(女)《百花台》饰莫淡云,《李双双》饰李双双《半把剪刀》饰陈金娥,《恩与仇》饰卜巧珍等。
     刘凤珠(女)《杨三姐告状》饰杨三姐,《刘胡兰》饰刘胡兰,《御河桥》饰柯宝珠,《女飞行员》饰项
                  菲《会计姑娘》 饰会计秀英  (后转导演执导夺印,李双双,一网打尽,锻工之家等)
     王松枝(女)《御河桥》饰柯宝珠,《女飞行员》饰林雪征,《李天保吊孝》二妮《夺印》饰胡素芳。
     苑金芳(女)《十字坡》饰孙二娘,《挡马》饰杨八姐。
     于佳茹(女) 《智取威虎山》,小常宝,《小女婿》饰杨香草。
     闫菊笙     《武松与潘金莲》饰武松,《鱼腹山》饰刘宗敏,《向阳商店》饰赵大爷等。
     杨少楼     《花打朝》饰皇帝,《孟丽君》饰皇王,《夺印》饰陈广清等。
     李占春     《杜十娘》饰孙富,《恩与仇》饰邓如,《夺印》饰陈瘸子等。
     朱少来     《夺印》饰陈瘸子,《会计姑娘》饰五麻子等。
     白云楼     《临江驿》崔文远,《盗金砖》饰张会文,《会计姑娘》饰黑大爷。
     王月亮     《花打朝》饰程咬金,《杨立贝告状》饰杨立贝,《夺印》饰陈有才。
     全福录     《杜十娘》饰孙富,《恩与仇》饰邓如,《夺印》饰陈广西等。
     张俊华     《红龙仙子》饰相尚,《杨三姐告状》》高占英<<红松林>>饰洪胜虎,《夺印》饰陈广玉等。
     王  凡     《向阳商店》饰刘宝忠,《南方烈火》饰三斧,《会计姑娘》饰钱小满《白求恩》饰白求恩。
     董友存     《一网打尽》林海鹏,<<智取威虎山>>饰少剑波,<<烽火桥头>>饰伪村长。
     于志明     《三岔口》饰仁棠会,《十字坡》饰武松,《挡马》饰焦光普,《奇袭白虎团》饰严伟才。
     从玉良     《女飞行员》饰李蒙,《煤海血泪》饰游击队长
     关宗福     《智取威虎山》饰李勇奇,<<烽火桥头>>饰勇杰。
     解基永      《煤海血泪》赵老矿
     宋国鹏     《王杰》饰新兵高远,《白求恩》饰童秘书。
     刘习文     《御河桥》饰宣登鳌,《盗金砖》饰刘金生,《李天保吊孝》饰李天保,《岳霄醉酒》饰岳霄
                 ,《卧薪尝胆》饰勾践,<<半把剪刀>>饰陈福,<<杨三姐告状>>饰高占英,<<杨立贝告状>>
                 饰杨立贝,<<红珊瑚>>饰王参谋,<<红松林>>饰洪胜虎,<<小女婿>>饰小女婿,田喜,<<夺
                 印>>饰何文进,<<女飞行员>>饰李蒙,杨教官,<<李双双>>饰孙喜旺,<<烽火桥头>>饰山本
                《煤海血泪》饰赵大娃, <<一网打尽>>饰林海鹏,<<王杰>>饰王杰,<<奇袭白虎团>>饰严伟                  才。
                     另外:邢淑英,何莉莉,朱玉康,程桂兰,郝学芳,高欣琴均在上述剧目中担
                 任主要角色,名称记不清了,谅解。                       (感谢莉莉提供资料)


















从"演员表"想到的


    1.李真  女(副团长)1922年生,因父母贫穷度日艰难将其卖给艺人花云舫为女。花云舫是复盛戏社"芙蓉花,花云舫,花小仙,李小霞,十三妹 "五大名旦之一。(该戏社是成兆才先生创办的警世戏社头班之后诞生的二班)因拜师学艺故取艺名花小琴。后因师傅去世又拜莲花落艺人张九凤为师。旧时戏社奔波劳碌难以糊口,师傅无心传艺,全靠个人勤奋,暗处愉艺。由于李真学艺刻苦,天资聪慧,博采众长,勇于实践,青年时打下牢固基础。在肩负重任迈入主演之后,出色完成青衣,小生,老旦,老生,彩旦等功法悬殊,行当差距颇大,人物性格迥异的众多鲜活角色。<雷雨>的侍萍,<百丑图>的教授夫人,<钗头凤>中的陆游,<杨三姐告状>的杨母,<鱼腹山>的李自成,<夺印>中的烂菜花。
      2.周紫霞  女,1918年生,河北沧州沙河桥周官庄人。九岁学戏,拜莲花落艺人李文正为师。写给师傅三年(立字据前三年做侍女三年期满正式学艺)后随师在沧州,天津,廊坊,通州,北京天桥一带卖艺学戏。十五岁在天津南市小茶园演出<李香莲卖画>一炮打红。师傅高兴,改七天学一次戏为三天学一次。 紧接上演了《老妈开嗙》,《马寡妇开店》票房收入节节高。师傅心喜把每场演出总收入所分七成改为师徒各得五成  。后因师傅体弱多病返回故里,十八岁时随师兄李奎宣,徐汉唧,先后到天津, 东北,武汉等地闯荡演出。中国评剧院胡沙老院长编写的《评剧简史》,王乃和会长编写的《成兆才与评剧》, 著名评剧小生刘小楼的《回忆录》三 本书里都提到周紫霞当年在各地的演出情况。上述 俩位老师在评剧舞台上塑造了许多传统重头戏中性格各异光彩照人的角色,更让后人难以忘怀的是她们对青年学员和青年骨干演员的耐心培养,教育及无私的呵护与关爱,真是披肝沥胆为评剧,慈母情怀育后人。


















唐山缘何不建  "唐山评剧院"


  我过去的评剧老友和同事带着不理解,同时还有几分责问的神态问我: 唐山为什么到现在也没建立唐山评剧院?紧接又问: 你到唐山都三十多年了,况且还当过团长,怎么不向上级提出在唐山建立唐山评剧院呢?
     这个提问首先承认问的好,但思考半天不知怎么回答,不知从何开口,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即使回答也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不见得就是哪一任政府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就那样阴错阳差的过去了。
     我在大家提问时的那一刻真的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放一段时间全面思考这个事,它真的不是一两个部门,或两三位领导就能说了算的事。(原因诸多,下面用题纲式做简单回答。)
   1. 我向别人了解唐山历史上曾有过建立唐山评剧院的想法,但由于领导层意见不一,时机不成熟(这里面可以找出多种理由)因此未成立。我还得知历史上有过三次机会,相关领导若抓住时机认真去做,创造条件去实现建院,事情是会做成的。
     笫一次是1961年的精简机构,当时唐山有地区评剧团,唐山市评剧团共两个团,地市两边领导只想到要落实中央政策削减人员,就没下决心把两团合并建立评剧院。(后来因"文革"和地震两重灾害,那时好不容易的只恢复了唐评地方戏剧团,地区评剧团未能即时恢复很多老艺人向有关领导提出要求,由文化局向市级领导报送呈文得到初步批示,等待批复)这就是历史上曾有过的唐剧,评剧合在一起的唐山文化史.     
      笫二次又是一次机会: 1980年地区评剧团批准恢复,81年建全体制,排练剧目,82年投入正常演出.,此时,在地市政府机关合并以后(就没有"地区"这一界线名称了)随之而来,地区评剧团改为唐山市评剧一团。原唐山市评剧团加了一个二字叫唐山市评剧二团。历时一年左右,就到了1983年地市合并剧团的时候了,一,二团两团合并一起,总称为唐山市评剧团。两团合并后,演职员人才集济,乐队乐器重叠,财产丰厚,舞美(包括服化道)总资源足能满足三个市级剧团的装备.
     上述的83年地,市合并当时领导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机会建立唐山市评剧院,原来的一,二团不用合并,可定编为唐山评剧院一团,二团(他们都有独立演出能力)便于管理,又很少矛盾,都在评剧院院部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经济独立核算。可是,当时的领导只想到"形式的合并"没想通过建立评剧院下设两个团实现实质性的合并,这第二次极好的机会又错过了。
     笫三次就是落实政企分开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次机会,唐山市应以唐山评剧为改革试点的龙头单位,建立唐山评剧院,在评剧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带动其他表演团体的文改工作。但这一次又被"大锅饭"把评剧同其他剧种一块儿烩到锅里了。(改体不要脱离本地区地域文化特点,"三枝花"评剧,皮影,乐亭大鼓是冀东地区三姐妹)。
   2. 评剧团,评剧院只是称谓上,形式上的不同。实质上都是演出单位,这种说法可能大多数人都同意,但是具体事情要做具体分析。下面就唐山应不应该建立评剧院,做如下几点具体分析:
     (1) 唐山是评剧发源地,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前后许多莲花落艺人从唐山走出去到东三省,京津两地谋生存,传技艺,播种肓苗培养了一代代平腔梆子戏(后来评剧)接班人。因此评剧在京津沈发展壮大了,但追根寻源,冀东大地是培育莲花落和平腔梆子戏的肥沃之壤。
     (2) 评剧鼻祖成兆才是唐山滦南县大沙窝绳家庄人。他亲身经历并带头改革过莲花落,平腔拆出,平腔梆子戏各个评剧初期发展阶段,同时培养,影响了众多名家演员和伴奏员。他一生编写了一百多个评剧唱本,其中许多剧目至今久演不衰。他是全国唯一的,唐山出生的评剧农民剧作家。(上世纪六十年代评剧就发展为全国地方戏笫一大剧种了.而早在1948沈阳解放后就建立了第一个国营剧院,当时叫: 唐山评剧院. 沈阳评剧院的前身)
     (3) 近些年来,由于唐山市政府和文化局的领导考虑到唐山是评剧发源地,于是做出正确决策,在唐山连续举办了多届全国范围的评剧艺术节,得到文化部艺术司的全力支持,唐山以东道主的当然资格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评剧院团,并围绕艺术庆典活动在唐山举办了各种样式的观摩交流演出活动,
  深受广大观众和评剧戏迷的热烈欢迎。届届都有新创作剧目,艺术质量之高,次次都有最高奖项被赢家捧走。唐山市评剧团同样也在所有艺术节上取得优益成绩,夺得各项最高奖和导演,表演,伴奏等单项奖。在同等盛大节日的舞台上北京,天津,东三省都以评剧院的称谓参于国家级展演,可是评剧发源地的唐山却一直以评剧团名称加入赛事。
     (4) 评剧在唐山堪称十多: 从艺人员多,表演团体多,上演剧目多,演出场次多,评剧赛事多,观众人数多,戏迷票友多,获奖次数多,名流大腕多,后继生源多。......
     不再多列举,就从以上四点理由讲,代表,体现唐山地域文化,誉为唐山文化名片的评剧,正式建立唐山评剧院是非分之想吗?不顺理成章吗?难道还要等到"南水北调"到唐山那天的"水到渠成"?
    多少个"十年"随着地球的运转都自然地成为历史而过去了,新中国已经迈入"66周年"诞辰期了,希望诞生于评剧发源地的新一届领导,特别是决策文化发展的市府主管领导和文广新局的领导,把发展,提升唐山评剧列入新的工作日程,团结唐山广大评剧工作者,在评剧发源地唐山建立"唐山评剧院"以此实际行动迎接两个"百年"的笫一个"百年",即:"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到来!还有五年,肯请领导做个"五年计划"吧!












和表演艺术家筱俊亭老师学习实践的一年


我记得那是1990到1991年的时候,通过市文化局的批准和团领导的同意,请来俊亭老师与唐山市评剧团合作演出签约一周年。这时我已经辞去付团长职务,专心干导演工作。在俊亭老师确定的《对花枪》,《杨八姐遨游春》,《打金枝》三出筱派代表剧目中,我分别扮演《对》剧中的“罗艺”和《杨》剧中的“宋王”。《打》剧中我为老师跑龙套扮演了一位“边关女婿”。
    想起那一年,真是意义深远,难以忘怀。那是一段使艺术创作和舞台演出质量明显提高的非凡历程。无论是每位演员,还是乐队整体伴奏水平以及全团所有参加排练,演出的人员都集中精力,投入创作,排除杂念,尽心尽职的把排练和演出当做使命,把观众敬为衣食父母,为广大观众奉献出的是艺术精品,是演艺人员的一片服务赤诚心。这段时间,从日常生活气氛到艺术创作过程都在俊亭老师的影响下使剧团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花枪》一剧是由俊亭老师和筱派继承人小筱俊亭二人分前后半部担纲主演的。《杨八姐游春》也是以此方法由母女二人分前后半部为观众奉上纯正筱派艺术的。筱派艺术的特点:声腔方面,唱人唱情,把人物的心声涌动和形态容貌融汇贯通,达到形神兼备,在板腔节奏方面,板式灵活,尺寸细巧,发挥筱派自身中音浑厚圆润之妙,以似说似唱的风格,采用倾吐衷肠的艺术处理,使人物在遵循青衣,老旦行当的唱腔音乐方面,填补了评剧历史上无规范的青衣老旦溶为一个门派的空白,自呈一派,独树一帜。
    老师在指导排练,说戏的过程中,招招式式讲规范,举手投足求要领,给青年演员说戏时讲:抓住戏魂,演戏演人。找准人物内心,紧紧扣住剧情,人物唱出灵魂,唱念做打不离情。
     自从我走上评剧这条道,就一直仰慕评剧界名流大家,做梦都不敢想能和哪一位老师同台演戏。改革开放后的春风吹遍华北东部,把东北的一枝长青艺术不老花,通过联合演出,移栽在冀东平原沃土中,让冀东百姓不离故土,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由唐山评剧和名家筱派共同合作,孕育诞生的改革时代花!这是我们的幸运,更是百姓的眼福。不知冀东百姓和唐山广大观众还记得那一年吗?












我回忆许多事都发生在唐山  之一


我从未想过我与评剧有多深地缘,我更不知道我个人许多事为什么都发生在唐山。
   那是1963年,我们大同市评剧团来唐山演出,在小山繁华区的高层楼上评剧久占的剧场演出《杨三姐告状》,《女飞行员》等剧目。一天,就在我们白天排练《李天保吊孝》时,唐山戏校的一位老校长带来一个女学生推荐给我团领导说:她是学京剧的,只有真嗓没假音,你们带走去唱评剧吧。那时我们许多年轻人都在一旁加油:学京剧的改唱评剧那还不省事,当时的老师们都感到我们剧团来唐演出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充分的肯定,现在文艺界又为我们输送青年学员,真是意外的,同时也是不小的收获。(因为在山西是招收不到青年学员的)从那以后陆续地参加大同评剧团工作的就有五,六个演奏人员都是唐山,昌黎,丰南这边的人。(没想到的是前边提到的那个学京剧的女学员就是我后来的老伴)
   她加入我团时正赶上全国剧团都在大演现代戏,连同后来入团的几位青年演员和学员都没经过古典剧目的舞台锻炼就开始"文化大革命"了。
   1966年(我23岁) 时开始学着谈恋爱了。我们大同市评剧团笫二次到唐山地区巡回演出,是先到唐家庄,赵各庄,古冶,林西一带演出的。就在古冶(记得是离火车站不远的俱乐部里演出)工作很忙,一天两场戏还要在下午安排两小时排练。晚场散戏后还要练一个半小时的基功。(这是因为演出刚结束人们依然兴奋,利用这段时间再练基本功)61年之后我就逐步进入文戏主演阶段了,我刚演完戏,卸了妆,端着水杯在台下看师哥师妹们练功。很快时间一到都收功了,我还在原地喝水休息,这时,她端着洗脸盆(刚洗漱完)向我走来,说:师哥这会儿没事咱俩聊聊行吗?(此时我心里高兴,知道她找我要说什么)嘴上却说:该休息了别聊太长了。(话音刚落又觉着有点不合适)我从她盆里顺手拿过她洗脸,洗澡用的一块长方形海棉,找话说:这泡沫好用吗?她说还行。下面我们要聊的正题开始了。......我知道她今晚找我要谈什么,我故意不主动开口,看你把话说到什么程度。......她的整个谈话内容就是:咱们都年轻,还处在学习阶段,你要同意,咱们今后展开竞赛。比学习看谁进步快,比演出看谁演戏多,你又是青年队队长,我跟你挑战。我说好哇,比学习进步,谁也别拉谁的后腿!(这时,我把那块海棉揪掉一个角顺手放到她脸盆里)这次谈话说了两个小时,是团里的值日队长走到台上对我俩喊:都啥时候了,人家都睡一觉了,快回去休息,明早还练功呢!我们只好散了。临走时她又叮嘱:不许睡懒觉,明早练功时见!




  第二天我们如时到台上和师哥师姐,师弟师妹一起练功。我正在压腿,张师哥走到我跟前也把腿放在桌子上,眯着笑眼对我小声说:表现不错呀,昨晚睡那么晚今早照常练功,定是有一种别人给的动力吧?听了师哥的话我也美滋滋的笑了,忙说:我是青年队长,我要带好头。师哥把脸一绷说:带好头?带谈情说爱的头?拉倒吧你!跑这哄我来啦?你小子别跟我来那个"哩根楞"
   练完功后我刚要下台被她叫住了,她小声地说:你把我的那块海棉揪坏了不能用了!我知道这不是真的,她是和我说玩笑,我假装严肃地说:我赔你的!......可那时在矿上演出跟本买不到那样的海棉。
   几天后,我们进唐山小山上边的评剧剧场了。当天中午我就在剧场下层的商业繁华柜台前寻找那样的海棉泡沫可是没有,紧接着我出了商场往小山西下坡很多商店里找,结果在一家有名的百货商场(本地人叫解一)买到了比她原来还好的海棉。
   回来后我不被人知悄悄地放在她脸盆里,下午见到她我真格地说:我赔你的海棉在你脸盆里,不想要就扔了!然后我就走了。这段时间演出比较紧,正是上演现代戏<<王杰>>的时候(有时一天三场戏白天学校包场上午九点一场,下午两点一场)晚上还有七点半一场正场戏。我们男演员住在一间大屋子里睡大通铺。这天我下了上午戏要回铺上躺会儿歇歇,一看我的床单枕巾不见了,怎么回事?跑哪去了?这时身边师哥笑着说:团支部号召青年女演员学雷锋做好事,看你一天三场戏太忙,把你的东西拿去洗了,你就等着晚上铺上干净的床单做美梦吧。听到这话我心里知道了是她洗的,此时驱散了我周身演出疲劳,躺在床上闭目休息,养好精神准备投入下午和晚场的演出。
   笫二天吃早饭时我见到她由衷地说了句谢谢给我洗了床单,然后她说:谢啥,我们也不知道谁是谁的,我们姐几个给很多人都洗了,你怎么知道我洗的就是你的?那.....我说那也得谢谢呀。她说甭谢,我们这是学雷锋做好事,要谢你就谢所有大姐。












我在《霓虹灯下的哨兵》创作中的收获


1977年的4月我随话剧团的几名同事去南京向江苏省话剧团学习<<雷锋>>一剧,准备回来排练演出,在空隙中有人提出到马鞍山去看看那里的话剧团正在演出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当时领队副团长李逢春老师听了后做出决定,(远道来此不易拐个小弯很近),便带领大家去学习《霓》剧.学后连夜返回大同,着实很辛苦.那时的人很朴素不计较补助和什么假期,回单位就连续工作.
   回来休息一天后我们投入紧张的排练.我在剧中担任"童阿男"(其实我很喜欢陈喜这个角色)后来导演看我身材瘦小,像个学生样,就从全局出发决定我演童阿南.我只能服从分配尽全力把这个略有知识型的在校学生演好.
   大约用了一个月的排练时间此戏就公演了,上演之后观众反映强烈,连续十数场全都满员,然后即是各大工厂及其他各单位,中学,商业等组织包场,买集休票.这是文革后广大观众对文艺的一种文化需求,一种情感释放.
   我个人通过这出戏提高很大,这个角色不同前面那个"王德强",这是一个出身贫苦,受学校旧式教育的单纯幼稚的青年,对社会的认识,对敌对势力的看法,自我立场的坚定性等都还缺乏成熟和不坚决.我以前爱看电影,在排练场上用对比和借鉴方法溶入我的创作之中.阿男一段思想和意志出现动摇,受南京路上的香风影响而偏离部队规道了,在连长指导员的帮助下,特别是在老工人诉说旧社会穷人吃过的苦受过的罪,阿男联想起自己家事,想到姐姐被害,他醒了,他从此紧握手中枪,坚定地要在去"抗美援朝"的前一天在南京路上站好最后一班岗!
   <<雷锋>>与<<霓>>剧同年先后上演.












评剧艺术家刘淑琴,洪影一次难得的合作


我翻找过去照片时.无意发现了曾在1986年刘淑琴来唐山和洪影老师联袂演出<<御河桥>>的剧照.
   眼望剧照引起我心中遐想和回忆.事情已经过去二十七年了.
   那是我被任命唐山市评剧团业务副团长笫三年的一个夏天.这次的一个短暂的排练和演出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她给唐山广大观众奉献的是上承文化享受,是一台艺术高质量的绝妙精品.(因为他属于短期交流,用三天时间临时合作的一次生,旦搭当的艺术尝试)
   我召集了艺术室临时会,要求剧务把我团演员按剧中角色派出最强行当为新派硬牌演员淑琴老师配戏,文化局领导请了市府分管领导在燕山剧院看了这场精彩的演出,这天很巧,市领导在市宾馆正会见意大利外国友人,晚间顺便请他们到剧场共同观赏了艺术家们的演出.
  这场演出我本想在后台做点服务工作,不想被抓了官差,局艺术科临时叫我在台下观众席里紧挨着外国翻译坐,我当了翻译的翻译,给他介绍剧情和人物关系.这位翻译是广东一代的人,他说的话我又听不懂,只得再请他身边的人再向我翻译(这项官差多费劲)
   言归正题,洪影老师的表演风流倜傥,漂逸萧洒,声腔传神,人物鲜活这是唐山观众们众所周知的,当我在台下第一次看到淑琴老师的表演,把我惊呆了.(我年青时也演过御河桥中的宣登鳌,可今天的"柯宝珠"可是我从没见过)
她的新派唱腔细腻娓婉,自然流畅,声情并茂.行腔传神.扮象俊俏,举止端庄,基功全面,人物准确.最让人折服的是她的艺术再创造,将扎实地书法和绘画的功力运用在特定环境的特定情境中,从而拱托了剧情发展,体现了柯宝珠大家闺秀的文才底蕴,让观众直观的欣赏到柯宝珠与宣登鳌二人以青梅竹马为基础的纯洁爱情在向着美好的未来而迈进.观众在赏戏过程中不但听到诗韵的颂唱,而且同时看到颂诗人的现场书画,这样的安排使人物立体形象直观确立,让剧情得到丰富和伸展,看了这场演出,真是一次大文化的领略,更是一台高超艺术的欣赏和享受.剧终后观众久久不肯退席,几位外国朋友跑上舞台争相与刘淑琴留影拍照,一位友人还要去柯宝珠在表兄书房画的那张梅花吐艳的宣纸画.国际友人对评剧艺术如此喜爱,对艺术家刘淑琴这般欣赏!从此奉告全国评剧人,不要回心,只要艺术精湛,明确我们演艺人肩负的职责,只要我们永远为人民演好戏,人民就不会忘记我们,评剧艺术之花将永开不败!






习文的评剧缘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xwp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