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查看: 10195|回复: 0

28年的评剧之恋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836

帖子

43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04
发表于 2016-4-20 23: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8年的评剧之恋
--记评剧活动家、收藏家、中国评剧网主席王森
(2009年左右的北京法制晚报文章)


王森家北京市大兴区,他从小痴迷戏剧,家中收藏的评剧磁带、光碟真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玉霜老师称:“王森年纪不大,却是个有心人。作为评剧爱好者,爱评剧到这种程度,很令我欣慰。多年来,他收集的评剧资料太全面了,有时候,我找不到的资料都到他这里来找,每次都是满意而归。” 
2006 年8月,他创建了“中国评剧网”,把自己收集的评剧资料放到上面,让评剧爱好者免费来这里享用视觉和听觉大餐。

小时候恋上戏剧
小时候,王森住在魏善庄镇, 1982 年,他 7 岁。上世纪80 年代的农村,精神生活非常匮乏,王森除了每天和伙伴一起淘气玩泥巴之外,没有其他娱乐。   
一天,村里的大喇叭广播说,中国评剧院来大兴演出《杨三姐告状》。   
王森家分到了一张票,全家人经过协商,把这个机会给了德高望重的奶奶, 7岁的王森要和奶奶一起去,奶奶说:“你这么小,看不懂。”结果,她带姐姐去了。王森哭闹着追着奶奶和姐姐跑出很远,最后被妈妈拉了回来。   奶奶和姐姐很晚才回来,王森一直在等她们。姐姐一进门,就激动地对他说:“小森,姐姐看到了戏匣子(收音机)里唱戏的真人,他们穿的衣服可漂亮了!”   
打那以后,王森对看戏这件事充满了向往:戏匣子里唱戏的人是什么样子呢?在他幼小的心里,不是每个人都能去的那个地方很神秘,唱戏的人更神秘。  


七仙女”绰号不胫而走
上学后,在老师眼里,王森是五音不全的学生,音乐课的分数总是在及格线徘徊,表演欲望强烈的他从来没机会上台。   
有一天,姐姐的伙伴来家里玩,几个女孩子一起唱黄梅戏《天仙配》,王森很喜欢,不经意间学会了。从此,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天仙配》成了他的口边歌,随时哼唱。   
二年级期末考试,王森没有唱平时老师教的歌曲,而是唱了《天仙配》。回忆当时的情景,王森记忆犹新,他说:“由于唱的题材新颖,我平生音乐课第一次得了 98 分,激动得夜里都失眠了。”   
这个 98 分令王森对戏剧产生了痴迷,他不断地学习新唱段,并应同学的邀请经常在班级、学校中演唱,在学校中成了“名人”,同学们给他起了绰号“七仙女”,王森很自豪。   
小学期间,他虽然已经开始喜欢旦角,但怕同学笑话,只在私下唱。公开场合,他以唱花脸闻名全校。   

赶集搜集评剧磁带
上高中的时候,由于魏善庄镇离黄村20里路,王森没有住校。中午在学校吃饭,晚上回家,爸爸妈妈每月给他 15 元钱伙食费。王森吃饭很节约,能简单就简单,省下钱来买评剧磁带。   
餐厅的伙食费相对较高,他从来不在那里吃午餐,学校门口有一个烧饼摊,他背着父母,每天花 5 毛钱买两个烧饼。时间长了,烧饼摊主知道他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以为他家里困难,只能每天吃烧饼,所以对他倍加照顾。   
后来,烧饼涨到 3 毛钱一个,摊主没有告诉他,仍按原价钱卖给他。连续三年,已经形成了习惯:每天中午下课,王森来到烧饼摊前,不吱声递给老板 5 毛钱,老板也不吱声,递给他两个烧饼,那份默契,像合作了多少年的盟友。   
每个周末成了王森的节日。他经常对爸爸妈妈说:“这个周末我不回家了,去同学家。”他的同学分布在大兴的各个乡镇,他每周去哪个同学家,不是因为和那个同学要好而去那里,而是周末哪家所在的地方是赶集的日子他就去哪里。   
赶集的时候,王森是有目的而去的,来到集上,他往往直奔卖磁带的摊位,挑选家里没有的评剧曲目,然后和人家划价,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手。   
高中三年,他赶遍了大兴所有乡镇的集市,采育、庞各庄、南各庄、魏善庄、礼贤 …… 甚至河北固安县大集,收集了筱白玉霜、新凤霞、鲜灵霞、六岁红、谷文月、筱玉霜、袁凤霞等名家的唱段,家里装满了好几纸箱磁带,现在这些磁带还珍藏在他魏善庄的家里。

  借看戏接近大师   
高中毕业后,王森参加了工作, 1994 年,他有了第一次看戏的机会。   
同学的爸爸在大兴化纤厂俱乐部工作,任文化馆馆长。一天下午,同学给了他一张演出门票,从拿到票的那一刻起,王森一直处于激动状态, 15 年的热切期盼将成为现实了,他终于可以走进剧场看演员唱戏了!   
那天演的剧目是《黑头与四大名旦》,王森坐在前排,磁带中唱戏的演员就在自己眼皮底下,能如此近距离地看喜欢的演员,他激动不已。   
1995 年,大兴庞各庄镇举办西瓜节,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评剧曲目《花为媒》作为重头内容在现场演唱,在宽大的临时舞台上,他看到了平时最喜欢的演员谷文月和花砚茹,他看得如痴如醉。   
整场演出结束后,王森还不舍得离去,他希望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近自己喜欢的演员。于是,王森鼓足勇气跑到后台,谷文月老师正在卸装。他对心目中的大艺术家表达了自己对评剧的痴迷,谷老师说:“这么小的孩子竟然这样喜欢评剧,难得。”   
看到平时自己十分仰慕的大艺术家那么和蔼可亲,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王森心里和评剧的距离更近了。


千方百计寻访名家
见过谷文月和花砚茹后,王森开始有了走访各位艺术家的愿望。他说:“书画界的艺术家们为了提高艺术造诣,都要走访名家,我要想更多地了解评剧,也应该走访名家。”   
他把磁带上艺术家的名字一一记录下来,每天下班都通过 114 查号台找各个评剧团的电话,中国评剧院、朝阳评剧团、海淀评剧团、北京燕京评剧团……   记录下剧院的电话后,他开始找演员。第一个找到的演员是袁凤霞,她是一位女小生演员,她与李忆兰合作的《张羽煮海》是王森非常喜欢的传统戏。   
联系好后,他登门拜访,能够再次看到磁带上的艺术家,他仍然很兴奋。   
来到袁凤霞的家,见面后一切都很融洽。他们一起聊戏,袁老师发现王森的评剧知识如此丰富,都非常惊讶,袁老师说:“评剧不会失传,后继有人了!”   


写评论给报纸投稿  
从见到艺术家们开始,王森有了宣传评剧的念头。那时候,没有网络,查找资料都要去图书馆,摘抄、做笔记。评剧资料只有市区的图书馆才有,每当休息的日子,王森很早起床,坐车到市区,一头扎进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   
王森最喜欢评剧中的白派,他首先搜集关于筱白玉霜的材料。两周后,筱白玉霜的人物资料被王森整理成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文稿,不久发表在了报纸上。   
稿子见报后,报社把样报和稿费寄到王森居住的村里,全村哗然。当时,普通人的字能够变成铅字是很令人仰慕的。   
每当村里的广播请王森来拿信或者稿费单子的时候,村民就纷纷用羡慕的口吻问:“你的文章又见报了?”或者说:“又来稿费了?”   每当这个时候,王森心里都特别高兴,他说:“喜欢评剧这么多年,发表一点文字,我觉得是对我喜欢评剧的肯定,心里美滋滋的。”

策划出版大量戏曲光盘
上世纪90 年代,光碟开始进入寻常人的生活,王森说:“那时候,光碟真贵,要 40 多块钱一盒,对于收集评剧已经上瘾的我来说,能够每天从电视屏幕上看评剧,是再理想不过的事情,虽然觉得价钱高,我仍然对收藏乐此不疲。”   
一次,他去音像大厦买评剧光碟,遇到了中凯公司的老总,对方手里拿着《中凯戏曲》。王森说:“看您手里拿的是关于销售戏曲光碟的宣传手册,我买过中凯公司的几盘卡拉 OK光碟 ,给您提点意见。”   
中凯公司老总说:“好啊。”王森说:“我是评剧爱好者,平时爱唱,咱们的碟在念道白的时候,不能够消音,我们唱的时候很不爽。”中凯老总说:“我们一定虚心接受意见,之后改正。”   
过了几天,王森去中国评剧院看戏,再次遇到了中凯公司老总,对方诚恳地邀请王森加盟,做策划工作。   
加入出版发行公司的王森如鱼得水,他做戏曲策划涉及十多个剧种,因为爱评剧所发评剧就出了近百部影碟,他说:“能够为弘扬评剧艺术献策献力,我觉得很有意义。每逢出差的时候,我就到处走访当地的戏曲名家,不只局限于评剧,满足了自己小时候对戏曲的向往。”   


建网站让网友分享评剧


2000 年王森开始涉足网络世界,并在“云趣园”平台上建立了“中国评剧苑”网站论坛。后来出版发行公司转轨,王森转行做了其他工作,但他对评剧依然痴心不改。
2006 年 8 月 18 日,他建立了“中国评剧网”,他在网站开设了“时代梨园”、“论坛文选”、“艺术赏析”等板块,请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玉霜、谷文月、陈筠等做名誉主席。现在,网站已经有注册会员 3000人,每天有 2000 多人来网站浏览。   
王森说:“我们这个网站专业性很强,来这里的都是评剧爱好者,我找到了很多‘臭味相投’的朋友。虽然每年网站的维护费要 2600 元,但为了让爱戏的人看戏,让评剧资源共享,我无怨无悔。”


(图文/2009年左右的北京法制晚报文章)




中国评剧苑、中国评剧网、中国评剧艺术  
http://www.zgpjys.com
zgpjys中国评剧艺术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