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查看: 17205|回复: 0

著名板胡演奏家郑伯文先生在天津因病逝世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836

帖子

43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04
发表于 2017-11-5 08: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著名板胡演奏家郑伯文先生于2017年11月4日晚因病在津逝世

板胡演奏家郑伯文3.jpg
        天津评剧院著名板胡演奏家郑伯文先生于2017年11月4日晚因病在津逝世,享年87岁,郑伯文先生为我国评剧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愿郑先生一路走好!


板胡演奏家郑伯文2.jpg


附1:
郑伯文:用板胡演奏精彩人生
    国家一级演奏员、天津评剧院著名琴师郑伯文从艺五十多年,为评剧名家新翠霞、六岁红、莲小君、小花玉兰、崔连润等人担任伴奏,是评剧板胡领域的大师。近日,郑伯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年过80的郑老因疾病导致耳背且记忆力衰退,在家人和朋友的协助下,他努力回忆过往,向记者娓娓道出了简单却不平凡的一生。

天生一把好手
  作为戏曲世家,郑伯文一家人才辈出:父亲是戏曲演员,大哥从小在富连成学京剧,跟裘盛戎是同期学员,二哥和几位姐姐都是评剧演员,在北京和东北地区享有一定知名度。郑伯文1930年出生在天津,是家中老幺,受家庭环境影响,他从小就对戏曲很感兴趣,经常跟着哥哥去戏院看戏,看到琴师在一旁伴奏,他也随手拿根木棍学着拉。
板胡演奏家郑伯文1.jpg

  1937年国内战乱不断、百姓生活艰难,为了能让孩子吃上饭,母亲带着郑伯文去投靠在沈阳已经唱成名角的女儿。跟着姐姐在戏班过活的郑伯文喜欢坐后台听演员唱戏、琴师弹琴,有时候手痒了也会拿别人的琴练练手,耳濡目染之下,他竟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学会了拉弦。小小年纪的郑伯文一摸弦就是那么回事,大家伙都很喜欢这个极富天赋的孩子。一天,郑伯文闲着无聊拿了把二胡拉着玩,刚巧被团里的琴师魏长春看见,他连声赞叹:“这把手好啊,进门就比我的徒弟强。”郑伯文当时年纪小,还不太懂事,旁人见他没反应就赶紧跟他说:“师傅夸你啦,赶紧拜师吧!”魏长春手一挥说:“甭拜,跟着我走就行!”就这样,13岁的郑伯文入了魏长春门下,从此跟着师傅走南闯北、拉弦伴奏,开启了评剧板胡伴奏的生涯。
      拜著名琴师魏长春后,郑伯文很快就跟着师傅一起登台演出,为王素秋、李兰舫等评剧名家伴奏。跟着剧团一起,郑伯文几乎走遍了东北三省,沈阳、长春、大连、哈尔滨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因为郑伯文天赋高、悟性强,又虚心地向师傅请教,没过多久他便在听、看、学、练中将评剧各流派的演唱特点琢磨清楚,并创造性地把各流派的演唱特点融汇于自己的伴奏技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伴奏艺术。
●成才须是苦练

  1946年郑伯文随剧团在大连演出时,因战乱滞留在了那里。当时东北的剧团讲究两合水班,京剧评剧都有,郑伯文因为打小也喜爱京剧,没事便跟着京剧乐师学习,很快就学会了拉京二胡。“京二胡完全是我自学的,天天在剧团里头熏,还能熏不会?而且我胆子大,有人生病我就代替上场,有时候看见京胡没人拉,我也敢坐下拉。”郑伯文笑着说。通过几年的熏陶和实践,郑伯文对京剧伴奏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他取京剧伴奏之长融入到评剧板胡的演奏中,使板胡韵律更加鲜明、伶俐。
      1948年,郑伯文跟着李兰舫来到天津,遇到了同样从东北过来的著名评剧演员六岁红。当时六岁红在天津还没有着落,她见到旧相识郑伯文倍感亲切,便跟他说:“你以后就跟着三姐姐(六岁红外号“老三”)演出吧。”正愁没有去处的郑伯文一听踏下心来,随后跟六岁红一起加入了正风评剧社。生活稳定下来之后,郑伯文一门心思“钻进”板胡里,除了为六岁红、新翠霞、羊兰芬、莲小君等演出的《卓文君》、《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思树》、《湘妃传》等戏担任板胡伴奏外,他还学了很多其它的戏曲调式,甚至连流行歌曲都能用板胡演奏出来。“我那时候会的比较多,除了评剧、京剧,我还会拉歌。有时候演员演出完了返场会唱时装戏,需要有人给拉流行歌曲。团里没几个人会,就我能拉歌,所以演员们都找我伴奏,让我捡了个便宜。”1951年,郑伯文被评为天津市文艺工作者三等劳模。
  1956年,天津评剧团赴朝鲜进行文化交流演出,郑伯文作为主力琴师随团前往,在二十多天的演出中,他担任了《牛郎织女》、《井台会》、《杜十娘》等多出戏的主奏,工作敬业的他甚至在来回的火车上还不忘给年轻演员拉弦吊嗓。1958年天津评剧院成立后,郑伯文为院里的几大主演新翠霞等人伴奏演出了《星星之火》、《小忽雷》、《红珊瑚》、《李双双》、《啼笑因缘》、《刘胡兰》等剧目。1980年代以后,评剧青年新秀崛起,郑伯文又开始为李秀云、马淑华、崔连润等人伴奏,他为崔连润伴奏的《花木兰》、《狗不理传奇》,为马淑华伴奏的《祥林嫂》,为李秀云伴奏的《包公三勘蝴蝶梦》,为曾昭娟伴奏的《谢瑶环》等剧目获得各项大奖,广受好评。郑伯文伴奏经验丰富,弓法娴熟,琴音优美,他的演奏能紧紧结合演员的流派风格及根据人物需要,充分施展托、保、随、带、垫、揉、打、滑、弹等技巧,托腔保调更堪称一绝,他精湛的演奏技艺在同行中首屈一指。
  在几十年的评剧生涯中,郑伯文获奖无数,但对于奖项和名利,他并不看重。2011年,郑伯文获得了由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宇扬评剧苑和北京京昆振兴协会共同举办、网络评选的中国戏曲表演协会终生成就奖。得奖时郑伯文和家人根本不知道有这项评选活动,直到主办方打电话到家中请他去领奖时,家人这才知道,郑伯文最后因身体原因无法出席颁奖典礼,最后由徒弟代为领奖。
●朋友一生相伴

  因为一心投入到工作中,郑伯文对家人和孩子总会有些照顾不到。郑伯文的女儿们向记者“抱怨”说,因为父亲长时间在外演出,孩子们小时候很难见到他,即使在家里看到父亲,他也是一直在琢磨板胡,很少跟她们交流。“父亲天天都在忙着演出,每天的生活基本上就是白天连排、晚上演出,我们想他时也只能坐在台下看台上的他。”抱怨归抱怨,但是当女儿们看到父亲在舞台演出时坐在台边第一个,并且经常有观众特意为他叫好鼓掌时,她们在底下也感到很自豪。
  和郑伯文合作了二十多年的鼓师韩秀泉对这位前辈充满尊敬和敬仰之情:“我刚进团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是郑老师一步步把我带出来的。从郑老师身上我学到很多,他对艺术的执著和精益求精让人敬佩,有时候甚至会为一个简单的戏曲过门琢磨很久。郑老师很爱才,如果有学生请教他问题,他一定倾囊相授,甚至是手把手教学,评剧院很多演员在成长过程中都受过他的点拨、提携。”
  郑伯文因为技艺高超、为人正直在戏曲界颇受敬重,国内很多戏曲名家来天津演出时,直接提名说“我要找郑老师伴奏”,郑伯文也是来者不拒、乐意帮忙,因此结交了大量朋友。以前经常有全国各地的京评剧演员、琴师到郑伯文家里吃饭,人来过往好不热闹,郑伯文的女儿对当时家中宾朋满座的场景记忆深刻,她们见到众多戏曲界的名角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家中的饭桌上。为此还有人调侃郑伯文说:“你赚的钱估计还不够请朋友吃饭的。”可见郑伯文的热情好客及朋友众多。
  对于郑伯文来说,板胡也是他的朋友,而且是陪伴了他一辈子最亲密的朋友。郑伯文很爱护这个朋友,他闲着没事便会擦拭自己的板胡,整理千斤上的马尾,直到把每一根马尾都捋顺、拉直。制作板胡瓢的材料也都是他亲自去古文化街或木材市场挑选的,他在那经常一呆就是一上午,一点点研究,一个个试着,细致极了。“板胡对我来说,如同生命一样重要。”郑伯文说。
  应天津评剧院的恳请,郑伯文在剧院工作到72岁高龄才正式退休,之后便很少再出去演出了,平时在家养养鸟,偶尔拉拉弦,日子过得很是悠闲。随着年龄迈入耄耋之年,郑伯文渐渐不再拉板胡了,只能通过看电视上的戏曲节目一解“相思之苦”,有时候回忆起往事,他还会忍不住偷偷掉眼泪。“现在我没有板胡了,要不然我就给你表演一段了。”郑伯文遗憾地向记者表示,虽然在一旁的女儿暗示他已经拉不动板胡了。
                                                              
(转自2012-10-04《天津广播电视报》本报记者 李新蕊)



附2:

郑伯文喜收朱永江为入室弟子.jpg

2013年3月24日,京、津两地著名戏曲家荟萃一堂,为天津评剧院著名评剧板胡演奏家、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伯文喜收天津评剧院青年琴师朱永江为入室弟子贺喜。
  郑伯文演奏弓法娴熟、手音优美,伴奏经验丰富,拖腔保调堪称一绝。半个多世纪以来,曾先后为多位评剧表演艺术家伴奏。由于郑伯文德高艺精,每逢北京、东北、河北等地评剧名家来津演出,都登门邀请郑伯文为其操琴。由于他通晓评剧不同流派演唱风格,并创造性地融入自己操琴个性,被评剧界誉为板胡演奏翘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