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查看: 35215|回复: 0

从王冠丽现象看评剧白派的继承(三)

[复制链接]

6

主题

6

帖子

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6
发表于 2015-1-10 23: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王冠丽现象看评剧白派的继承(三)
     十年浩劫,戏曲艺术遭到了巨大破坏,导致人才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出现了空前的危机,评剧白派艺术更是如此。热爱白派艺术的广大戏迷,无不忧心忡忡,希望重视白派昔日的辉煌。有志于评剧事业的艺术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振兴评剧白派之道。
一向关注民族文化传承的李瑞环同志,曾多次呼吁,振兴京剧要从“一剧之本”的加工、改编入手,适应时代和观众的欣赏需求。为此他先后为评剧白派剧团创作改编了多部传统保留剧目,如《珍珠衫》、《韩玉娘》、《孔雀东南飞》、《马昭仪》,以及加工整理的《秦香莲》等等,不仅丰富了评剧舞台,更是振兴当代评剧白派的重大举措。特别是最近推出的大型近代评剧《海棠红》轰动了当今剧坛。《海棠红》是当年评剧皇后白玉霜的成名戏,70余年后重现舞台,无疑是戏曲界的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王冠丽甘担使命之重,白派团发扬“一颗菜”精神,以不张扬、不放弃的成熟心态成就了一件艺术精品。看过这齣戏的老观众,老戏迷,无不认为这是一齣地地道道的白派戏,但不是老白玉霜的复制品。
李瑞环同志在和“音配像”艺人谈话时指出:“京剧是让你们改革,不是让你们改行”。王冠丽的《杜十娘》和《韩玉娘》,一个是出污泥而不染的风尘女子,一个是具有爱国情怀的平民弱女,一齣老戏,一齣新编,主人公遭遇不同,形象迥异,但一听就是正宗的白派;《王三巧》和《马昭仪》,一个是善良美丽的闺阁少妇,一个是卷入皇家斗争漩涡、忍辱负重的宫廷侍女,一齣传统,一齣新编,主人公身份不同,结局相悖,但一听仍是地道的白派。飒爽英姿的红军女指挥员(金沙江畔),雄姿勃发的东疆码头建设者(追梦),时代不同,精神相似,但一听就知道是白派,是哪个人物。所以然者何?神似胜于形似也。王冠丽学习和继承的是前人的真髓、内质。正像郝寿臣先生说的:“一定要把我揉碎了成你。” 王冠丽在《杜十娘》“离院”一场戏里,增加了舞蹈动作,载歌载舞,丰富了身段表演,利用水袖的舞动,渲染了欢快的气氛,是为戏里人物服务的。
有人也标榜自己是白派,可你怎么听也听不出白派的韵味来,那唱腔安在谁身上都行,不看妝扮,听不出来谁是谁。还有人把评剧唱的像唱歌,那不就是李瑞环说的改行了吗!有的所谓改革,不是出于对于戏曲艺术本身的追求,而是唯大奖马首是瞻,有的个别作品过分强调所谓现代性而忽略了作品的文化意蕴。你排了戏,观众不买账,不接受,那所谓大奖能说明什么呢?
白派团成就于白派戏低迷的市场中,路漫漫其修远兮,虽难而犹未弃。他们懂得市场规律,尊重观众需求,尽量降低演出成本、降低票价,使学生、农民工等低收入者能来剧场看戏。在评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做到自负盈亏,不向国家伸手。他们送戏到郊区,到工地,他们用小剧场举办各种形式的演唱会,以此扩大戏曲观众的受众面,目的是保护我们的民族艺术。王冠丽火了,白派团火了,这是形势使然。那些抱着几齣老戏本,坐吃山空,靠政府供养的院团不该反思吗?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一片赞誉声中,出现奇谈怪调也属正常,白派原本是在骂声中崛起的。当年的白玉霜,骂不倒,压不垮,反倒登上了评剧皇后的宝座;筱白玉霜没有屈服于恶势力,更没有被拆白党吓退,反而使白派发扬光大,成就了一代大师。今天王冠丽和她的团队赶上了好时代,背靠的是像李瑞环这样重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好领导,面对的是台下知心知意的好观众,时机可谓得天独厚,幸莫大焉。我们似乎看到了白派的新崛起,看到了白派团的广阔前途!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绚丽的白牡丹一定会盛开在属于她的季节里。
那些心存芥蒂,不服气的朋友们,希望你们平平心,静静气,让我们共同用对白派艺术真诚的爱来告慰白玉霜大师,筱白玉霜大师的在天之灵吧!
                                     北京     横空一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