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查看: 12426|回复: 0

闲步书生,流玉人间 ——记唐山市青年编剧侯建江 赵徽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836

帖子

43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04
发表于 2015-9-5 00: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闲步书生,流玉人间
——记唐山市青年编剧侯建江

赵徽

夜色澜珊,卷帘挑灯之时,我爱净手润面,着一袭白衫,立于窗前,氤氲墨香之中,把所有的情愫幽意凝于笔端,自赏自乐,也倒是一番生趣。每遇捣开印泥,手持印章时,总是思想起此印的雕刻之人:侯建江


我与侯建江初识,正是炎夏酷暑,恰逢唐山市委宣传部主办纪念洪影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晚会,机缘之下,铸就了如今我们亦师亦友的关系。


建江侯君,虽长我几岁,然品质高洁端良,行事成熟睿智,两分温玉有蕴,三分幽默风趣。观其颜,虽不是掷果盈车之貌,也是伟岸潇洒之态,实可谓英才俊男出于青年,当赞之。

建江祖父乃评剧老艺人侯公占峰先生,侯先生曾是唐山评剧三团的主演,后调任玉田评剧团,专功老生,业精艺绝,名躁京东,不幸于二00五年病逝,呜呼哀哉!惜哉,多少评剧老艺人灿若繁星,今只做天外之炫了!

建江受祖父艺绝之熏陶,笃爱评剧,更喜创作,他博学敏思,才情斐然。其作品风神卓绝,琰琬润秀,然其低调淡泊,似一泓不曾被尘世污染的柔泉,叮咚有致,清冽作响。

使然,建江的作品也正如其人 ,不求浮华之气,只看酣畅之色。观者望之,闭目凝思,细细沉淀后,总是在似曾相识中寻得到更加干净纯美的气息,宛若春风拂柳,明艳流光,揽芳春最清新最怡然之处,一醉你我心底最美的故事。


建江的本职工作是唐山评剧团的舞美部主任,但他敢于挑战,锐意突破自己,在工作之余,他从事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如评剧小品,京剧小品,音乐小品,大鼓,相声,梆子等等都从他的笔下呼之欲出,恰如长袖飘然的仙子跃入舞台之巅,咏之,叹之!


作唐剧《血绫传奇》(原名<血绫鉴>)时,建江刚刚二十弱冠。是时,社会车急马簇,物欲横流,包养情人,抛弃妻子的怪象丛生。凡个中人,不知羞耻赧颜。建江突破旧时作戏之人令女子忠贞守节之俗套桎梏 ,以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故事为蓝本,大胆创作了唐剧的《血绫传奇》,把一个天昭真挚,地鉴义节的奇男子的艺术人物呈现在世人面前。可喜的是在十年后的2012年,由著名导演郭学文执导,唐剧《血绫传奇》终在唐山西山口俱乐部上演,并做为当年"百场大戏唱新春"的一台剧目给唐山父老献上了本土戏曲的盛宴,得到了著名唐剧创始人韩溪老师的肯定及赞赏。

曾经看过越剧的《宋弘传奇》,极其震撼,堪属精品。同一故事背景下,建江用唐剧这一戏曲形式搬上了舞台,更具地方特色,更富有生活气息。

孟子说:"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后人也说:"微尘中有大千,刹那间见终古。"细想,确如先贤所言,但凡作品中的形象都是蕴蓄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的,通过艺术的感染力,激发观众去揣测,由此及彼的去联想,引着观众的内心的"共振",而在这种"共振",共鸣中,作品完成了他感染,教育观众的作用。

建江的唐剧《血绫传奇》,用高亢明亮,激越奔放的唐剧唱腔,用呔儿味十足的唐山特色的现代语言适当的"插科打浑",更能触动本土观众内心的神经,进而达到,意会,领悟的境地。随着缓抚琴弦,斜排云锣,舞台上,那幅浩然素白的长绫正是宋弘执着爱情的纯净之心,瞬间斗射奇光。然命运多舛,情挚不渝的夫妻险遭奸人所害,幸喜三姐旧日恩于刘秀姐弟,湖阳公主羞愧难当,乃上殿求情,恩爱伉俪终能相守。白绫素志,以血明鉴,不歌而涌,警示后人。

建江的小品《卡》获得了全市廉政作品展演一等奖,董狐直笔,针贬时弊,精致中蓄锦绣,灵巧中含珠矶。建江的唐剧小戏《夫唱 妇随》由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史凤敏老师倾情演绎,从而登上了河北卫视2013年春节晚会,让全省人民领略到了唐剧的艺术魅力。建江的皮影、评剧两下锅的小戏《戏圣梦》做为去年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的开场亮点,得到了与会专家人士的好评及赞许。

几年来,建江笔耕不辍,勤恳多产,他把生活中的花灼草茸,芳池荷风,梅弄柳摇,冬雪盈窗,均捕捉于脑海之中,凝于妙笔之下,绕指兰香,素志骨风。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上,概括了丰富的生活内容,以凝炼的笔墨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感情,使人思之得之,亦如咀嚼橄榄,越嚼越有味,直至回甘无穷。

我与建江相识以来,他的崇俭低调,谦恭平和一直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在旁,实属幸事!我作此随笔时,遥想建江或许一似往常那样瞧对壶中日月,但观天边落霞吧 ?


以上小文是2013年11月19日我为建江所作,两年的时间里建江佳作频频,特别是他执笔的评剧《打狗棍》正在承德赶排,估计我又要写一篇小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