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查看: 12137|回复: 0

筱俊亭:沽上缘-演戏曾师爱莲君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836

帖子

43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04
发表于 2015-9-6 14: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筱俊亭:沽上缘-演戏曾师爱莲君

学会爱莲君的“疙瘩腔”
  爱派艺术的创立者爱莲君,比我大两三岁,要活着,今年90岁了,她自幼被卖与赵姓人家做养女,走上从艺之路。她天资聪颖,嗓音宽亮脆俏,咬字清晰,14岁就组建“爱莲社”挑班演出,红得很早。爱莲君勇于革新创造,她演的很多戏都是从文明戏移植过来的。她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疙瘩腔”。这种唱腔,俏巧玲珑、活泼多姿,且节奏铿锵,具有强烈而迷人的艺术魅力。1936年初,我16岁,在劝业场六楼天乐戏院搭班唱戏,就是和爱莲君同台。那时,在那儿搭班唱戏的还有鲜灵霞、筱玉芳、郭砚芳、新凤霞、李文芳等姐妹,我们都还没有成为大角儿,有时唱开场戏,有时主演倒二戏,爱莲君已然大红大紫,她唱大轴,她侄女爱三霞给她配戏。在与爱莲君同台的过程中,我深深迷恋上了她的演唱艺术,每次自己唱完了戏不走,等着看她的表演,时时处处留心她的唱腔,虽然在那里搭班时间并不长,但也几乎“偷”会了她的所有唱段。那时,我们这些姐妹都不同程度受到些爱派艺术熏陶,尤其我和新凤霞。我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排演的《打金枝》“劝万岁”一段中“她说她是金枝女”的“疙瘩腔”,凤霞在《刘巧儿》中“我爱她来她也爱我”的“疙瘩腔”,均是在爱派唱腔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各自不同的嗓音条件创成的,很有特色,很受欢迎,后来也成了我们自己的演唱风格。
命运悲惨的爱莲君
  爱莲君的命运是悲惨的,和她同台那段时期,我得了肺病,一到下午就两颊发红,发烧不退。后来经熟人介绍,找到法租界内的一位名医、曾在宫中任御医的施今墨老先生调治。这位老先生医术高超,人很好,给我开了药方,还嘱我保存好药方,有亲戚朋友得了相同的病,可照此方抓药,不必找他,因为请他看病很贵,穷人看不起。我那时刚从济南演出回来,挣了些钱,抓了四服药,停止演出,回家静养,不久就痊愈了。后来爱莲君也得了这个病,也吃了施今墨开的药,病情逐渐好转。可她的养父把她当成摇钱树,不管她的健康,不断逼迫她演出挣钱。有一次演《刘翠屏哭井》,琴师是辅佐爱莲君创立爱派艺术的赵耀亭,打梆子的是白玉霜的男友、外号“月饼”的李永起。有如此硬整的演员和乐队合作,观众自然兴致十分高涨,鼓掌叫好声不绝于耳,台上、台下,演员、乐队全都“铆上”了,演出收到了空前的效果。不想,爱莲君竟因为演这场戏劳累过度,致使旧病复发。再加之养父寸步不离地跟着她,限制她的自由,扼杀她的爱情,最终爱莲君抑郁过度,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即含恨离开人世。天津的观众都惋惜地说:“还没听够呢,她怎么就死了!太可惜了!”观众哪里知道,在台上唱腔那么俏丽,身段那么优美的艺人,在后台却是滴着血和泪生活的。
爱派唱腔帮我渡难关
  爱派唱腔,还曾帮我渡过“险关”。那年我17岁,已经很有了些名气。有一天,唐山林西矿来人邀我去演出,因为先前在那儿演出的主演不太叫座儿了,我到林西后,剧场老板就让我唱大轴,让先前唱大轴的主演改唱倒二戏。这主演比我年长十多岁,看接来这么个十几岁的小丫头占据了她原来的“攒底”位置,她心里很不痛快。首场“打炮”戏码,定的是那位主演的《花为媒》和我的《刘翠屏哭井》。那时唱戏不太规范,演员在场上可以临时加词改词,自由发挥。那位主演在《花为媒》中演阮妈,她在前去提亲走在路上的表演中,一边做戏观看路上的行人,一边口中随便哼唱:“有挑水的、有担担儿的……”唱着唱着,她竟然唱到:“人生在世为利为名,苦海若是无边任意行。劝爹爹做什么事儿总得要细想,万般都不如积下阴功……”这段唱,是我接下来要演的《刘翠屏哭井》中长达四十多句的一个重点唱段,就这么被那位主演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地唱出来了。她已然唱了,我再唱,观众不再觉得新鲜,势必影响演出效果。我在后台听到此人的演唱,心里非常紧张。这位主演演出下台后,大摇大摆上到前台二楼靠墙的座位,稳稳当当坐下,等着看我的难堪去了。
  事已至此,也容不得多想,我努力让自己沉下心来登台演出。《刘翠屏哭井》是爱莲君的代表剧目,我很喜欢,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演出,总用它来“打炮”。在盼夫归来一场中,爱莲君独创一段“八月中秋雁南飞”,这段唱以甜脆、华丽的“疙瘩腔”享誉剧坛,不仅在津门舞台上广为流传,在街头巷尾也被观众们争相传唱。我和爱莲君同台时,就学会了这个唱段,可巧的是,林西以前接来的许多名角演出此剧,都没有这段“爱派”名唱。我一唱,观众觉得新颖,纷纷鼓掌欢迎,等到后面“哭井”一场,我连委屈这位主演欺负我,再加之做戏富有激情,演唱得声泪俱下,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这出戏唱红了,观众不仅连连为我叫好,还回过头去对着坐在楼上靠墙位置的那位主演高喊:“真好哇!把某某某顶到南墙上去啦!”这段经历,现在说起来是个笑话,但也反映出旧时代戏曲演员从艺的艰难。
天津老年时报:2008/12/29(刘万江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