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75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复排新派名剧《无双传》的启示

[复制链接]

90

主题

90

帖子

44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12:2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杨平

    天津市评剧白派团建团几年来,除了创编和移植了一批剧目,整理复排的传统剧目也非常丰富,这次的《无双传》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新凤霞先生的《无双传》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正是中国评剧院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同时期的艺术家们技艺精湛,流派纷呈,至今为广大戏迷观众深情怀念。当时的评剧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这种创新既保持了评剧原有的浓厚风味,又将传统的声腔念白、语言风格做了科学的调整,使得评剧成为一门雅俗共赏,有深度又接地气的艺术形式。
    这次看到白派团整理复排的《无双传》,心中非常高兴。当下评剧新编的剧目不少,创新非常多,视听感受也很优秀,但是就是很难找到评剧的传统韵味。另一方面,有的老的唱腔风格又过于浓重,不能在韵味和清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戏曲发展的道路上,每一代艺术家都在孜孜不怠地寻求着创新成长的方法,丢掉传统的创新容易,而要保持传统的创新则举步维艰。因为,这样的创新,要求着创作班底每一位成员对于传统有着深刻的领悟,又要对新的和兄弟门类的艺术形式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具备创新的“基础资源”。另一方面,创新不是为了新,而是为了发展,发展就不是另立门户,而是把好的东西更加完善,使得她得以长青,这一理念更是创新所必须具备的“指导思想”。新凤霞先生和张德福先生在《无双传》创排上就为后人做了很好的表率。张德福先生为评剧小生行当的声腔加入了富于变化的板式,如运用小导板、回龙、三眼等板式,一改评剧男腔只有二六板的单调形式。《无双传》中有一段很特别的四三拍唱腔,旋律优美,节奏适合舞蹈,同时,运用男女声“二部”创新演唱方法,这样既体现了音乐的丰富层次,又适应了男女声各自的音域。这段旋律也成为了贯穿此剧的主旋律。张先生还在《无双传》中设计了一段男腔的反调唱腔,这也是之前的男腔唱段中少有的,这来自于对旦角声腔的移植加工。这种将传统加以修改的创新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白派团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也是非常喜人的。大胆启用年轻演员,像《无双传》中的几位主演和配角都非常年轻,他们对于评剧艺术非常热爱,剧团也用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以实践带基本功的方式去锻炼这些年轻人。扮演王仙客的滕建东,是颇受观众喜爱的一位评剧小生演员,张德福先生的小生,嗓音响亮且甜润,滕建东也具有一副好嗓子,除此之外,张先生的小生虽美,却没有脂粉气,而小滕也以他大方帅气的台风赢得了观众的掌声。施立红在此剧中扮演无双,她的表演灵动细腻,嗓音甘甜,颇具新派神韵,不断的努力带来了艺术上的长足进步,《无双传》中唱腔的展现尤其值得嘉许。扮演皇帝的演员以及担当音乐设计的作曲,年纪不过三十上下,他们的表现是令人欣慰的,评剧艺术的传承需要这样有梯队有协作的团队,需要这些热爱戏曲艺术的年轻人执着追求,为他们点赞。
白派团建团不过几年的时间,无论在剧目排演、演员培养还是学员教育、资料收集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他们的很多剧目中,都可以看到天津北京两大评剧重镇的艺术特色,并且是去粗取精,经过筛选保留好的优秀的方面的特色。这样的继承和创新才是评剧真正需要的,才是评剧能够长久发展的动力,才是忠实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评风范的。虽然白派团还很年轻,但是可以说他们是站在两个巨人的肩膀上去发展的。相信白派团以这种对于传统的敬畏与笃定,必将带来评剧发展传承道路上一个新的时代。

无双传副本.jpg (103.32 KB, 下载次数: 1728)

无双传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