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名家李忆兰1[转贴] 评剧名家李忆兰 李玲 凡是看过彩色电影《画中人》的人,大概都记得影片中美丽的巧姐从画中翩翩飞来的情景,扮演巧姐的并不是电影演员,而是中国评剧院著名评剧演员李忆兰同志。李忆兰不但演过电影,还会唱歌,曾为《画中人》和《党的女儿》等影片配过唱。她唱过河北梆子,演过京剧,是个多才多艺、有丰富舞台经验的优秀演员。 李忆兰同志1925年生于北京,母亲李桂云是位有名的河北梆子演员。李忆兰从小随母亲学唱河北梆子和京剧老生唱段,嗓音清脆洪亮,台下观众时常为这位扮演娃娃生的小演员喝彩。 她在15岁那年,改学京剧。拜万宝坤和朱永祥为师,学唱青衣、花旦。她学习很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跟着母亲到郊外喊嗓子、练基本功。她扮相好看,嗓音圆润,过不多久就登台演出了。演过京剧《御碑亭》、《宝莲灯》、《玉堂春》等戏。 1945年李忆兰到河北省南部地区演出,正赶上那里解放,她在党组织的启发引导下,参加了晋冀鲁豫第八军分区的“光明剧社”,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名光荣的文艺战士。从此,她的生活有是新的意义,艺术上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她演过现代剧《光荣花》、《四劝》、《求雨》、《两锭银子》等等。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在支前繁忙的地方,她都积极热情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49年,李忆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北京解放后,她和丈夫、著名京剧老生演员李和曾同志一起随“华北平剧院”来到北京。这个剧院后改为中国京剧院。这一时期,她演了《春秋配》、《三打祝家庄》等戏。在《三打祝家庄》里,扮演顾大嫂,1950年在上海演出时很受欢迎。 人们不禁要问,李忆兰这样一个有发展的京剧演员,后来怎么又改唱评戏呢? 那是在1952年全国搞第一次戏曲汇演时,当时北京市评剧团要排一个名叫《女教师》的新戏,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就从中国京剧院借来了李忆兰。领导听她试唱了几句《刘巧儿》,觉得她的大嗓很好听,就决定让她演主角。她是头一次接受这样艰巨的任务,思想上压力很大。她想:有志者事竟成,这回要豁着命干了。于是她天天吊嗓子,从小嗓改成大嗓,从唱京剧改成唱评剧,一字一字地抠,一板一板地练。她回忆那段经历时说:“当时我不怕人笑话,整天厚着脸皮唱,扰得街坊四邻不安”。在大家的热情帮助下,经过四十天的紧张排练,《女教师》终于和观众见面了。她演得很成功,汇演中,剧本得了优秀奖,李忆兰得了演员二等奖。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北京市评剧团有了这样的好演员,怎么能舍得放走呢?最后决定把她留下来。从中央的国营剧团调到民办公助的地方剧团来,这对她可是个大考验,但是在她的脑子了考虑的倒不是这个问题,而是想自己唱京剧已经有十来年了,现在要放弃它改学毫无基础的评剧,岂不太可惜了;将来万一哪样都学不出来,还拿什么做贡献?但她又想:自己是个共产党员,革命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不应当只想自己的得失,于是就坚决地表示:我是党培养出来的,应当服从组织的安排,只要观众喜欢,我唱什么都行。就这样她离开了相处十年的京剧界,来到了北京市评剧团。 到北京评剧团以后,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处处严于律己,虚心求教。李忆兰喜欢喜彩莲的唱腔,就拜喜彩莲为师。为了把老师铿锵有力的演唱技巧学到手,经常连续一上午吊嗓子,练嘴皮子,经过一番勤学苦练之后,不久就初步掌握了评剧艺术的规律。当剧团合并到中国评剧院以后,她经常与当时许多著名演员同台合作,边演出边学习。她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在喜派的基础上,又吸取众家之长,运用小口落子的唱法,形成自己的风格,使评剧旋律更加丰富,更加抒情。 她在《张羽煮海》一剧里,扮演龙女琼莲,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少女形象,在这出戏里,他的演唱和表演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北京市的戏剧汇演中得了奖,反响很大。她和新凤霞合演的《花为媒》,拍成了电影。她扮演剧中的李月娥,凡是看过此戏的,谁不夸奖张五可和李月娥是一对香色各异的并蒂芙蓉呢。李忆兰还在《无双传》、《在烈火中永生》、《红色宣传员》、《苦菜花》、《金黛莱》等30多出戏里扮演各种不同类型的主要角色,巡回演出走遍了多半个中国。经过十几年的艺术实践和同台老演员的切磋磨砺,她逐渐成了一名很受观众欢迎的艺技纯熟的评剧演员。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是三中全会以来,她虽已是50多岁的人了,但梅开二度,更加鲜艳。近几年,她精神焕发地活跃在舞台上,恢复演出了《张羽煮海》、《无双传》、《祥林嫂》等戏,还排演了新戏《樱花恋》、《乔迁之喜》、《喜神》等戏,她愿意以自己晚年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四化”建设中去,为人民演出更好、更美、更有教育意义的戏。 她非常擅长演严肃、正直、善良的正面人物,比如象《张羽煮海》中的琼莲,《红色宣传员》中的李善子,《樱花恋》中的樱枝,都是文静、温柔,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物。她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真实细腻;表演朴素大方,含蓄真挚,从不矫揉造作,或是过分夸张卖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