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评剧名家筱俊亭

2015-8-28 13:30| 发布者: 玉霜| 查看: 2535| 评论: 0

摘要: 筱俊亭,评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张忠善,又名张俊亭,1921年生于天津。
评剧名家--------筱俊亭(1921~2013.11)


筱俊亭,评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张忠善,又名张俊亭,1921年生于天津。十多岁即在德州、济南、唐山等地走红。起初,筱俊亭主攻青衣并且很受欢迎,后来由于自身嗓音的变化,她感觉往老旦方向转化更有驰骋的余地,所以,她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开拓和创新,终于形成享誉海内外的评剧老旦“筱派”唱腔。
  筱俊亭的艺术成就突出体现在她的行腔上。她根据自己嗓音较低但浑厚优美的特点,学习各家运用低腔之长,并吸收了单弦、大鼓等演唱方法,逐渐形成了她低回婉转、节奏灵活、俏丽多姿、收放自如的艺术风格。
  她在对评剧老旦腔的革新方面成绩卓著。其中她与琴师合作创造的[哭调]、[反调尖板]、[反调回龙]、[反调二六]、[慢中板]、[快流水]等新的板式,不但丰富了评剧的板式种类,还极大地拓宽了评剧声腔的表现力。
  同时,她还在评剧旦角唱腔基础上,改变润腔方法,使她的老旦唱腔显得庄重深沉、开阔大方。
  筱俊亭演出过200多个剧目,塑造的《井台会》中的李三娘、《打金枝》中的皇后、《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对花枪》中的姜桂芝、《杨八姐游春》中的余太君《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洪湖赤卫队》中的韩母、《这样的女人》(小院风波)中的田大娘等均十分精彩,其中不少脍炙人口的唱段广为传唱,在评剧观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新中国成立后,新社会的优越条件,使筱俊亭的舞台艺术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时她主工青衣花旦,以青衣戏见长。1952年6月她正式参加国营剧团———锦州评剧团,不仅主演了《刘翠屏哭井》《安安送米》《冯奎卖妻》《丁香割肉》《珍珠衫》《桃花庵》《花为媒》《马寡妇开店》《杨三姐告状》《四劝》等拿手好戏,还新排演了《小二黑结婚》《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卓文君》《哭长城》《小女婿》《救急包》《妇女代表》等剧目。1952年秋,她开始对评剧青衣唱腔进行系统改革。1954年年底,筱俊亭调至沈阳,她结合自己的嗓音及身形条件,有意识开辟新路,尝试着进行老旦行当的创造。1956年排演了第一出纯老旦剧目《杨八姐游春》,大获成功;接着又排演了《穆桂英挂帅》《古国风云》《三关排宴》《母亲》《洪湖赤卫队》《江姐》《南海长城》《丰收之后》《东风解冻》《社长的女儿》等剧目,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不同时代、年龄、性格、身份的老年妇女形象。通过一系列剧目的演出,筱俊亭为评剧老旦行当积累了一整套唱腔与表演模式,她学习各家运用低腔之长,并吸收了单弦、大鼓等演唱方法,逐渐形成了低回婉转、节奏灵活、俏丽多姿、收放自如的艺术风格,得到广大观众、艺术专家及同行们的认可,最终形成享誉海内外的评剧老旦“筱派”唱腔。

 为开拓评剧老旦行当做出了卓越贡献,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对花枪》《打金枝》《杨八姐游春》《包公审太后》《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母女俩》《母亲》《丰收之后》《小女婿》《洪湖赤卫队》《江姐》《甜蜜的风波》等。 在80年的演艺生涯中,筱俊亭不辍研究,结合自身条件反复探索,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创造出独具风彩的老旦唱腔,并得到广大观众、艺术专家及同行们的认可,世称“筱派”。其女小筱俊亭是其艺术流派的得力传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