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23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戏疯子到创办戏曲工作室(戏曲传播者)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07:32: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省事的临江驿--从戏疯子到创办戏曲工作室


        在诸多戏迷圈中,有这样一位平凡又特殊的戏迷,他的专职工作是一位大学数学老师,讲台下他是“戏痴”,他的学生这样描述他“高数老师上课就是在演戏,幽默风趣,尤其是眼神,上他的课我们根本不可能走神”。他时刻都把自己和戏曲相关的联系在一起。他爱看戏,爱唱戏,更爱普及戏曲,戏就是他的生命。他收藏着他看过的每一场戏的戏票,以及搜罗珍贵戏曲理论书籍并加以学习研究,他自己置办戏曲服装,他就是“自打娘胎就开始听戏的”李海龙老师。
       李海龙老师曾以“临江驿”为化名。戏曲圈内人士知道临江驿或其本名李海龙的可能不多,但是提及圈内演员和剧目等戏曲那种熟知程度的,在同龄人中那李海龙老师是当仁不让了。临江驿不仅是李海龙的笔名,更是他今年三月初成立的工作室的名字。旨意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戏曲知识。
       李海龙与几位正能量演职员和戏曲界资深人士达成一个共识:对于戏曲,要提高每个人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对于传承,努力钻研以艺术至上,一切都是为了戏。
        李海龙,一位外表成熟实际为80后的戏曲文化人。1981年出生在天津武清大王古镇一个文化名村利尚屯。村庄附近大大小小的评剧团、河北梆子团兴盛时期七八个之多,如:韩村评剧团、牛镇评剧团、小王古庄评剧团、后侯上评剧团、廊坊评剧团等。由于文化氛围浓厚,村庄有固定戏台,年年春节唱大戏,节假日有文艺演出,村民口中唱的也都是民曲乡调。至今提起李海龙儿时在外婆家(牛镇)、大姑家(韩村)看过的传统戏,如:《美凤楼》,《借红灯》,《双婚配》,《五女哭坟》等濒临失传的好戏,他依旧如数家珍。正是家乡文化氛围,奠定了李海龙今后追求艺术的热情。


        道同者而相谋。李海龙老师对戏曲的热衷,除了结交众多专业剧团朋友和名票以外,也结交了几位戏剧界资深人士如,中国评剧网王森老师,16年前冬季,王森老师跑到北京西站为李海龙送去珍贵戏曲光盘资料的事他至今记忆犹新。除此之外,还有宇扬评剧院创办者费宏宇老师,早在十多年前网络时代并不发达的年代,通过电话两人讨论戏曲知识一聊就是很久很久。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新派名票田翔还在读大学期间已经与李海龙是好友,也是多年好哥们儿,还有一直相知相伴的戏曲资深人士木白大哥,台下台上十多年的兄弟感情也是一言难尽。
        已近不惑之年的临江驿懂得知恩、感恩,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在讲台下以身作则。正是得道者多助,临江驿戏曲工作室虽然创办只有三个月不到,但是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尤其工作室成立之初,戏曲圈众多专业艺术家、优秀演员毫无条件支持临江驿,临江驿在与我们交流同时也一直处于感动中,他一直在感谢支持他的艺术家们,支持他的演员朋友们,老师们,也多次感谢支持他的可爱戏迷朋友们。说明了一个“大戏曲”形势喜人,“大戏曲”观念已经形成。

        戏曲的良好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一些良好的戏曲爱好者去维护。 然而今年,又是戏曲发展史上关键的一年,国家支持扶持戏曲政策已经出台,“名家进社区”、“戏曲进校园活动”也已经开展。祝愿在中国梦的实现中,戏曲梦也重现辉煌,当然也同时希望戏曲界中多几个像临江驿老师这样的“戏疯子”,那振兴戏曲文化之路就会相对的更加畅通。

(天津芬奶奶与天津大学大四戏迷刘柏文、河北大学学生票友杨宝新共同撰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