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6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津评剧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6:1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津评剧 评剧,虽不是天津地方戏,但评剧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与天津密不可分。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剧种,得到广大群众承认的还是在天津,许多评剧演员也是在天津唱红后分赴全国各地的,那些风格各异的评剧流派唱腔几乎都是在天津形成的。评剧在津评剧,是由莲花落儿发展演变而来的。

  莲花落儿,本是河北一带流行的俗曲小调,人们俗称“落(音lào)子”。农民多在农闲时,走街串庄,在村头、庙台、场院撂地演唱。起初为一个演员,一手打着竹板(或称“节子”),一手拿手绢,独自演唱,称“单口莲花落儿”。后又发展为两个男演员,分饰一男一女对着唱,被称为“对口莲花落儿”。后来又吸收了东北二人转(俗称“蹦蹦”)的曲调和节目逐渐发展成为角色较多的小戏。他们从清早化好妆,从这村到那村演唱也不卸妆。晚上演戏,点松树明子照明,一场戏演完,演员的鼻孔薰得漆黑。演出前要加演“对口”,即两个演员先上场,一个手拿7块板(竹板);一个手拿一把扇子或一条手绢。一个说:“叔叔大爷、婶子大娘你老好!今儿个先给你们唱个‘对口’”;另一个说:“对!你那儿开口,我这儿接。”然后就打竹板唱上一段,最后才唱正戏。后来的落子戏,取消了对口,只演正戏。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前后,莲花落儿艺人相继入津,在街头或小戏园演唱,遭到直隶总督杨小祥的禁演,把所有的落子班都赶出了天津。为适应城市观众的口味,艺人成兆才、月明珠等对莲花落儿进行了改造,更名为“平腔梆子”,并于民国四年(1915年)再次到津,在河东晏乐茶园公演,一炮打响,赢得了天津观众的认可。过去的莲花落儿没有乐器伴奏,而平腔梆子仿照河北梆子的场面,设置了板胡、大弦、梆子等文场乐器和全部的武场伴奏乐器,挪用了大量的梆子曲牌,和锣鼓经,吸收了梆子的[单导板]、[双导板]、[南板]、[尖板]、[搭调]等许多板式、腔调,并移植了大量的河北梆子传统剧目,如《蝴蝶杯》《窦娥冤》、《杜十娘》等。但所唱的调门又不如梆子高,所以称作“平腔梆子戏”,简称为“平戏”。由于当时的京剧也叫做“平剧”。这两个剧种名称相同,很容易混淆。后经广智馆馆长林墨青提议,在“平”字上加了个“言”字旁,于是就成为流传至今的“评剧”。

  戏院 20世纪20年代,天津一些小戏院和茶园、书场等处都在演唱评剧。如谦德庄同乐戏院(长征剧院)、南市升平茶园、鼓楼北福仙茶园、东马路国民戏院、法租界北洋戏院、南市第一台(南市淮海影剧院对过)、西南角桂和戏院、鸟市宝升戏院、河北天桂戏院、南市聚华戏院、地道外太平戏院、法租界天祥商场四楼乾坤楼戏院、象升平戏院(今黄河戏院)、聚华戏院等都是专演评剧的戏院。

  特别是当时一大批“坤书馆”女艺人(如李金顺、花莲舫等)加入了评剧队伍,更扩大了评剧的影响,深受天津广大劳动人民和家庭妇女的欢迎。

  当时的戏院还不兴卖票,每隔一刻钟,戏院茶房(职工)就抱着一个斗,到场子里挨着座位去敛钱。演出时间从早晨8点开始,一直演唱到半夜3点才结束。戏码一个接一个,每天一般演十几出戏。

  演戏还讲究现场“打彩”。即演苦戏时,演员就跪在台上唱,观众往台上扔钱。这种钱主角不要,归收入较少的水锅(给演员打水的工人)和龙套等人分红。

  名伶在评剧形成过程中,多才多艺,集演员、编剧于一身的成兆才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改造平腔梆子创评剧的同时,创作了百余部评剧,其中不少精品,至今仍在上演。如《杜十娘》、《占花魁》、《珍珠衫》、《王少安赶船》以及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杨三姐告状》等都成为久演不衰的名剧。

  评剧在津演出受欢迎,还与成兆才的伙伴月明珠的表演分不开。月明珠是位男旦演员,扮相俊美,音色甜润,表演出色,时下影响很大。就连正在天津演戏的京剧名角梅兰芳、刘鸿生等都曾观看过他的演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天津评剧舞台群星济济,尤其是一大批女伶演员的精彩表演,创立了各自流派。不仅赢得了天津观众的喜爱,而且也使评剧迅速地向北京乃至其他省市传播。

  第一代著名评剧女旦角是王庆坨的李金顺。她的唱腔清脆悦耳,韵味足,感情真诚细腻,表演奔放泼辣。尤其是她在唱腔中常夹杂一些唐山语音,乡土气息很浓,形成独具特色的“李派”。其领衔的戏班“元顺戏社”,集中了当时的评剧艺术人才。她的拿手戏有《劝爱宝》、《女秀才移花接木》、《三节烈》、《珍珠衫》、《杜十娘》、《爱国娇》等。

  与其同名的还有花莲舫。花莲舫与李金顺同师于孙风鸣(东发红)。花莲舫的拿手戏是《马寡妇开店》、《张彦赶船》。其丈夫李风仙曾为她跟过包。她的女儿秦楼唱小生,也为她配过戏。她唱一晚上戏,要拿35块银圆,在当时是很可观的。刘翠霞,16岁即挑大梁任主演。她嗓音洪亮,音域宽广吐字清晰,唱腔高亢奔放,干脆泼辣,创立了“刘派”,在天津红极时。当时天津的一家汉文日报,曾发起过一个评剧“选皇”活动,刘翠霞曾被选为“评戏女皇”。她组织的“山霞评剧社”,在南市升平茶园挂牌,是50年代前天津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评剧团体。

  爱莲君,14岁就挑班在“爱莲社”当主演。她擅长高弦低唱,并独创“疙瘩腔”,甚为优美,堪称“爱派”。她的演出,观众拥挤不堪,如在南市大舞台演出,台上放5个麦克风,台下3层楼从池座到包厢都坐满了观众。她在《刘翠屏哭井》和《牢狱产子》中的唱段,在当时影响很大,街头巷尾,到处传唱。她不仅在上海与白玉霜、钰灵芝合作,引起社会轰动,还到日本灌过唱片。白玉霜,是19世纪30年代艺术水平最高的评剧演员。她擅行低音,多用鼻、胸腔共鸣,唱腔舒缓委婉,并善演悲剧,创立了“白派”。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她率班赴沪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评剧皇后”。她曾拍摄中国第一部评剧电影《海棠红》。随后在南方一带演出,很快红遍江南。

  除此之外,那时的天津著名评剧演员,还有擅于革新的喜彩莲,以及李银顺、芙蓉花、钰灵芝、朱宝霞、朱紫霞等。

  40年代初,天津评剧舞台又出现了一批新秀,如鲜灵霞、小白玉霜、六岁红、花月仙、莲小芳、筱俊亭、小月珠等。她们对李、刘、爱、白等流派唱腔各有继承和发展。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批男演员,改变了评剧旦角一统天下局面。优秀男演员有张德福、孔广山、白云峰、李福安、单宝峰等。1953年天津评剧团建立。在这前后,天津一些评剧演员根据工作需要,支援了北京和东北。去北京的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苓、筱玉芳;去东北的有筱俊亭、韩少云等。这些演员技艺高超,都成为当地剧团的台柱子。其余的鲜灵霞、新翠霞、六岁红、李文芳、莲小君、王素秋、羊兰芬、小月珠、小花玉兰、小鲜灵霞和男演员王鸿瑞、孔广山、李福安、单少峰等都是天津评剧的名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