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44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咿呀哼唱时光不老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17:3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咿呀哼唱时光不老

上世纪50年代的省评剧院,是老哈尔滨人文化生活的主要去处。连日来,记者采访《北三道街的前世今生》系列报道,而老省评剧院里的人和故事,是这组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坐落在北三道街上。省评剧院的一些老艺人,在圈子里被大家简称为“老省评”。

如今,它周遭被各色小摊床围堵得透不过气来,残破的大门紧紧关闭着,似乎一下子关住了这里当年的歌舞升平和热闹繁华……

当年家有省评人都很自豪

深秋的阳光,泛着玉米秸秆般的金黄,斜斜地照在一栋灰色而破败的三层老楼上,老楼落寞地伫立在街边,这就是当年省评剧院的旧址。

刘家骏坐在一把木制的椅子上,椅子摆放在调料摊床的后面,而摊床正好斜对着这栋破旧的老楼。手中拿着的音乐盒,正播放着评剧《明月照人来》的选段。刘家骏和爱人张红伟都是土生土长的老道外人,从小就是听评剧长大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道外北三道街,是哈尔滨最繁华的街道之一。今年60周岁的刘家骏回忆,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总组织学生去看评剧。好多时候都是学校组织看一些《红灯记》等红色题材的优秀剧目,如果学校组织的活动,谁敢不去看,过后家长需花钱买票让孩子补看,看完了回到学校,还要补交一篇观后感作文。

“那个时候,我家住在二十道街那边,班级里有几个学生是省评剧院的家属,无论在班级里还是在学校,他们都会很自豪,因为当时的人们获得文化滋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去剧院看戏。会演戏、唱戏的人家都被人羡慕。”刘家骏的爱人张红伟笑着回忆说,小时候就连人家省评的孩子穿的、吃的都比普通市民家的孩子好。

1 看剧时经常有小孩挤丢鞋

徐承达老人和方敏杰老人今年都76岁,二老都是当年省评的第一批学员,是老省评、老一辈资深的艺术家。徐承达是当年的乐队队长,而方敏杰是当年风流倜傥的小生名角儿。11月4日,在徐承达老人家里恰巧遇到方敏杰老人也在,谈起老省评的往事,一桩桩一件件,两位老人记得清清楚楚。从上山下乡到进入部队一线慰问演出,从乡下场院到工厂车间,到处都留下了他们演出的足迹……

据徐承达和方敏杰介绍,黑龙江省评剧院隶属于黑龙江省文化厅,目前是我国成立最早的省级表演艺术团体之一,也是中国评剧界唯一的一个省级院团。

剧院1950年12月5日在牡丹江东北剧院正式成立,1951年迁至哈尔滨东北人民剧院(现松花江剧场),改称为“松江省实验剧团”。1954年在原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后,剧团遂称“黑龙江省评剧团”。1970年3月,又与哈尔滨市评剧团合并为“哈尔滨市革命评剧团”。1972年春重新恢复黑龙江省评剧团建制。1990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更名为黑龙江省评剧院。

“在当年,老北三老省评的地界儿,那可是哈尔滨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徐承达老人笑着说,那场面可谓是人声鼎沸,若是晚间的演出,这个北三道街灯火通明,每家小铺里都挤满了等待候场看剧的人,满大街是卖瓜子、花生和大冰棍儿的小贩子。每当进场或散场的时候人群涌动,经常有人不注意就把小孩儿的鞋挤丢了。

2  上世纪50年代的省评剧院,是老哈尔滨人文化生活的主要去处。连日来,记者采访《北三道街的前世今生》系列报道,而老省评剧院里的人和故事,是这组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坐落在北三道街上。省评剧院的一些老艺人,在圈子里被大家简称为“老省评”。

如今,它周遭被各色小摊床围堵得透不过气来,残破的大门紧紧关闭着,似乎一下子关住了这里当年的歌舞升平和热闹繁华……

激情岁月60余载

赢来满园春色

4

“伴随着这些优秀剧目的推出,出现了以吴素舫、碧燕燕、杨振邦等为首的在全国评剧界享有盛誉的一批老艺术家。随之而起的一批中青年艺术家,现今已成为剧院的主力,在评剧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崛起的一批新秀,又为剧院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艺术生机。如今原省评剧院已经更名为省评剧艺术中心。”省评剧艺术中心张坤院长介绍,多年来,剧院先后编演了《新小放牛》、《烈火丹心》、《大山里》、《喜鹊登枝》、《半江清澈半江红》、《任长霞》等现代戏和《花木兰》、《贼老爷》、《双和剑》、《金兀术》、《明月照人来》、《西太后秘传》等古装剧目,也都受到广泛欢迎。其中,《花木兰》等剧目被文化部向全国推荐,《泪美人》等剧目被全国许多剧种和剧院(团)移植演出,《泪美人》、《双和剑》、《叛逆的皇妃》、《苏宁》等剧目被介绍到世界数十个国家,《半江清澈半江红》被翻译成日文、并被改编成歌剧演出。

“由于多年的积累和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剧院雄浑热烈、深沉凝重、粗犷野性、清丽情真、注重人物刻画、表演朴实自然、焕发着浓厚黑土味的艺术风格。”张坤说,省评剧院目前有正高职称人员近20名,副高职称人员近50名。随着时代的发展,剧院的艺术追求也在不断升华。

评剧艺术中心不断出新戏、出新人,自然赢得了累累硕果,不少剧目和演员,蜚声省内外。《悲天曲》、《叛逆的皇妃》、《大山里》、《血溅乌纱》、《山秀》、《半江清澈半江红》、《明月照人来》、《风雪夜归人》等13部剧目和演职人员所获近百项全国奖;《葡萄与嫁妆》、《上任》、《泪美人》、《苏宁》、《金兀术》、《大海潮》等30余部剧目和演职人员获数百项省与东北地区奖;马惠民和王向阳所获得第十届和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都为剧院赢来了满园春色。

□记者毕诗春文/摄

龙江评剧的名角儿有很多。吴素舫、碧燕燕、杨振邦、姜丽娟、徐承达、方敏杰、张丹、崔鲁囡、王向阳等个个叫得响。

在哈市南岗区芦家街11号,省评剧院的现址,记者见到了已经退休又被返聘回来的省评老员工田务杰。“从小我家就住在老道外北三道街,那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每一条老胡同,都留下了我的回忆。老北三道街当年在道外是最繁荣的一条街,就是因为当时省评剧院坐落在那里,小时候经常去那里看戏。那年代家里没有电视,所以剧场这地方就格外地火。”田务杰说,好多名演员,老百姓都能叫出名来,这些角儿走在大街上甚至很多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当年吴素舫、碧燕燕、杨振邦等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为龙江评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那些代表作,一些老哈尔滨人至今记忆犹新。徐承达和方敏杰也表示,省评剧建院60多年来,始终扎根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贴近民众,坚持以编演现代戏为主,建院排演的第一部戏就是《刘胡兰》。多年来剧院先后编演了《葡萄与嫁妆》、《千河万流归大海》、《跃进之花》、《上任》、《疾风劲草》、《苏宁》等大量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变迁的现代戏。

那些嘎嘎叫的名角儿,都是从老剧院走出去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老艺人们慢慢地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办公环境也越来越不适应事业的发展,后来上级主管部门给了省评剧院一栋崭新的办公楼。于是那老剧院的命运就开始一波三折了,此后那里开过录像厅、放过电影也唱过二人转,沦落到今天,已经大门紧闭关门歇业了。

2014年11月10日 来源:黑龙江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