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48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排演神话剧《张羽煮海》

[复制链接]

804

主题

837

帖子

43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6 14:3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排演神话剧《张羽煮海》解放后---(四十八)《张羽煮海》、《张桂容》、《戚继光》
张艾丁

1953年,北京成立戏曲编导委员会
为北京评剧团导演《张羽煮海》。一时间,全国掀起“煮海热”
为北京曲艺团导演曲剧《张桂荣》,魏喜奎的表演受到称赞,也为曲剧这一剧种的确立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为李万春导演《戚继光斩子》,“撒火彩”的场面广受好评

我到“戏曲编导委员会”的第一个任务,是去“北京市评剧团”排演神话剧《张羽煮海》——这是市文化处领导王亚平同志写的戏曲剧本。
由于这也是我第一次从事戏曲工作,毫无经验,因此,我请在评剧团干了几年的王雁同志与我合作。
在排演过程中,王雁多在演唱技术——唱腔上予以指导,我则着重于分析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使演员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理解剧情,以便更好地创造人物形象。
本来,我们是邀请了一位比较著名的音乐家来为我们进行音乐设计,帮助创造唱腔的。但是,他看了剧本后,一口咬定:“这个戏,你们评剧是演不了的;只有京剧,才能演!你们演,准砸!”因而他没有接受邀请。
他的话,也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评剧给人的印象,是只适于表演小市民的悲欢离合,以及家庭琐事的。而这出《张羽煮海》,则是描写宫廷(龙宫)与人间的矛盾和斗争。对于这样的戏,评剧过去是从来没有演过的,能够胜任么?因而就使人感到,评剧排演这样的“大戏”,是力不从心,自找苦吃的。
但是,我认为:事在人为!评剧这个剧种,历史并不很长,这是缺点也是优点。缺点是艺术传统不够丰富;优点是框框较少,可以自由创造。在表演艺术上,也比较自由、活泼。因而在艺术处理上,即使有些新的创造,也不会遇到什么阻力的。因此,我们决定:在评剧原有的基础上,要加以改进、提高。比如:在表演方面,根据人物的思想、性格、吸收了一些其他剧种的东西;在音乐唱腔方面,则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加工、创造;在舞台美术方面,全部另行设计,务使观众为之耳目一新。
这个戏上演后,真是轰轰烈烈,盛极一时!在首都,上演了很长一个时期,主演换了好几茬儿,上座率一直很好,一票难求。不但是北京,就是全国各地的评剧团,以及其他一些剧种,即使是照样搬了回去,也是每演必满!于是,有人说:全国都形成了“煮海热”!
这个戏演出后,在戏曲界,也引起了普遍的重视。一向看不起评剧的人,看过之后,观点都改变了,说:评剧能演这样的戏,而且演得这样好,真是不简单,太出人意外了!
这个戏之所以获得广大观众的欢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新”字:剧本内容新、演出形式新、音乐唱腔新、舞台美术新!因而使人看了后,确实感到耳目一新!
《张羽煮海》演出的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剧作。这是根据元曲李好古的《张生煮海》重新改编、创作的。剧情生动,矛盾突出,形象鲜明,剧词优美。更要紧的,是反封建思想的内容,对于今天的观众,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演出阵容,相当整齐;每位演员的表演,都能结合任务的思想感情,各有独到之处。李忆兰饰龙宫三公主,袁凤霞的张羽,王度芳的龙王,美玲侠的梅香,王景明的太子,王丽君的龙母,陈德禄的独角龙,狄江的渔翁,张淑桂的牧童。
音乐方面,是由新音乐工作者杜宇、张林漪协助剧团的琴师张其祥等,根据评剧特色,加工创造的。因而听起来,既是评剧,又有新意。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陈永祥的舞美设计。这是我同他的第二次合作。经过研究后决定:舞台上的布景、服装、大小道具等,都重新设计创造。张永祥在舞美方面是为全才,他不但能够设计、画图,而且还能自己动手制作——绘景、雕塑(如巨型的龙柱等)、大小道具、和全部服装。这次舞美的风格是参考我国古代——从战国到唐代的各种样式的经典创造的,服装如此,大小道具也是如此。
当然,改革是一定会遇到保守思想的阻力的。就以服装来说,由于完全没有利用旧的戏曲那一套,就有人大提意见了,说:京剧女主角的一件绣花蟒,五颜六色,金光闪闪,穿起来富丽堂皇,即使花个大几百块钱,也是值得的;而我们给三公主和其他人物设计的服装,却颜色素淡,做工简单,这在舞台上,一定是“气魄不够,寒酸异常”!
但是,我却坚持:绝不变更!
演出后,观众看到这一台舞美设计——不但是服装,就连布景,以及大小道具,都交口称赞,认为又美丽、又高雅、又大方。后来,许多外地剧团来京学习此剧时,对于服装,还必须请原先给我们制作服装的缝纫师傅(一位私人开业的)照模照样来一套。其他大小道具等,亦复如此。据说,有的剧团穿上老的戏曲服装演出时,观众不认可。北京有位名演员演出此剧时,穿戴的就是京剧的服装,观众看了后说:这不是张羽,也不是龙宫的三公主!
那位裁缝师傅,因此赚了一笔大钱。后来,他还向我建议:希望我们多排一些新戏,多设计一些新的服装,他就会赚更多的钱呢!
“北京市评剧团”先是换了张筠青(花月仙),后又换了美龄侠来扮演三公主——也是场场满座,历久不衰。
评剧团自从演出了《张羽煮海》后,就不大愿意再上演传统老评戏了(说良心话,一些老评剧是不大上座的),要求多排,多演新戏。
我在评剧团正式排演的第二个戏,是《地道战》作者李克写的现代戏《白洋淀的春天》。这是以河北白洋淀为背景,描写婚姻自主和寡妇改嫁的故事。先是李忆兰,后是张筠青扮演女主角——寡妇沈慧贞,邢韶英演女儿李春花,王丽君演婆婆,花砚如演老韭菜等。由于剧本比较沉闷,演出效果一般。
这是我和张筠青第一次合作。我认为,她是个很好的演员,不但演唱技术有独特的风味,对于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有其独到之处。因而她演寡妇和女儿相处的那场戏,也使观众深受感动。
接着,我和关士杰同志一起,又为“北京市曲艺团”排演了曲剧《张桂容》——这是程嘉哲根据话剧《妇女代表》改变而成的。
北京曲剧这一剧种的出现,只是近两三年的事。曲剧,这一新兴剧种,是有着自己的优越条件的。第一,男女演员的歌唱技术,都是基础深厚,各有特色的。比起评剧来,男声唱腔,也是很有韵味,令人喜欢的。第二,曲调丰富。第三,原先的说唱形式,接近现代人民的生活,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对于排演现代剧,也是非常合适的。第四,剧种是新生的,在艺术创造上,也不会受到什么限制。这一切就都给曲剧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老舍先生写的剧本《柳树井》,就是交给“北京市曲艺团”,作为曲剧演出,由著名曲艺演员魏喜奎主演,演出相当成功。
这一次我们排的戏,剧中人张桂容,仍由魏喜奎扮演,张桂荣的爱人王红,由彭子富扮演。魏喜奎所塑造的张桂容这一新时代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张桂容》这个戏演出的成功,也给曲剧的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本剧的舞台美术,也是陈永祥设计的;音乐设计,则由我的弟弟张林漪担任。
这一时期,张梦庚同志和我一起,为京剧著名演员李万青导演了作家端木蕻良写的《戚继光斩子》。李万春演戚继光,万春的爱人李砚秀演戚夫人,他的儿子李小春演戚子戚印,他的弟弟李庆春演倭寇首领。乍看起来,他们好像是“李家班”似的,其实他们是“北京市京剧一团”。
这是一出新编的历史剧,作家在剧中很好地塑造了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的形象。而李万春也以其娴熟的演技,丰富的内在感情,使这一舞台形象,充满生气,感人至深。
在这个戏中,我提出了一点改革意见:
过去在京剧舞台上,做效果“撒火彩”,是由捡场人担任的。解放后,为了净化舞台,由于捡场人不是剧中人物,也就不能登场了。如果剧情需要火彩,捡场人只能在侧幕后面撒几把而已。《戚继光斩子》中,有戚兵纵火,火烧倭兵的场面。我就提议,让几位会撒火彩的捡场人,扮成戚家兵,在场上大撒火彩——李万春一听,大为称赞,立即照办。结果是这样一来,既合剧情,又很火爆,因而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后来,1956年,我给北京京剧团导演《三顾茅庐》时,其中《火烧博望》一场,我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096a8f0100n0gb.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