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4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芬奶奶评剧之窗•第238期》~胡沙

[复制链接]

827

主题

1143

帖子

492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芬奶奶聊评剧
《芬奶奶评剧之窗·第238期》 今天简介评剧专家胡沙

     胡沙(1922年1月29日~2005年4月6日)  胡沙原名徐茂庭,又名徐胡沙,汉川马口镇金河村人。胡沙少年时广泛接触了鲁迅、茅盾、丁玲、巴金、萧红等进步作家,从中打下良好的文学基础和爱国精神。

      胡沙曾从事抗日演出活动,后调延安评剧院任编剧,1953年调中国评剧院。历任该院导演、院长、名誉院长、北京戏剧研究所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现代研究会会长。胡沙是一位硕果飘香、名声显赫的领军人物。  

      胡沙于1938年在重庆战时书报供应所任宣传员,后参加怒吼剧社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同年5月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成都四川旅外剧队参加革命宣传活动;1940年奔赴延安,在延安青年干部学校学习,后到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至1945年在延安保安处秧歌队任编导;1945年至1948年在华北联大戏剧系任教员、班主任;1948年至1949年2月在华北大学文工团工作;1949年至1952年11月在华北大学三部任班主任。

     胡沙在华北大学三部工作时与戴爱莲等人共同编导了《人民胜利万岁》大歌舞,受到了中央的好评。1950年至1953年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任教员;1953年至1955年在中国戏曲研究院艺术处任导演;1955年至1962年在中国评剧院任导演、编剧、导演组长、艺术处长、副院长;1962年至1984年任中国评剧院院长;1986年至1987年任北京戏曲研究所所长兼中国评剧院名誉院长;1991年10月离休。

    胡沙曾先后改编导演《小儿黑结婚》《祥林嫂》《春香传》《三里湾》《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志愿军的未婚妻》《向阳商店》《四季长青》《吹鼓手告状》《米酒歌》《夺印》《阮文追》《降龙伏虎》《高山下的花环》。其中《吹鼓手告状》《米酒歌》《高山下的花环》分别获北京市和全国的新剧目剧本创作奖。   

    胡沙在现代戏的创作中执著地追求诗歌舞剧的风格。其中《阮文追》中的“望北方” “正气歌”、《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大鹏歌”、“绿叶歌”、“家乡歌”为塑造人物形象抒发革命浪漫情怀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夺印》的改编中,胡沙为剧中人物陈有才被迫到黑鱼嘴沉船一段写了72句之多的唱词,这段唱腔成为了魏派评剧的经典唱段,广为流传。

       胡沙不仅是一位导演、剧作家、剧院院长,还是一位戏剧理论家。他曾深入调查了评剧早期艺人的艺术经历,写出了《评剧简史》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册。2004年被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授予“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胡沙热爱生活,他的散文集充满着对家乡、对母亲、对战友的深厚情感。他发表的诗歌集表现出了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心怀。胡沙工作闲暇之时和离休后更喜以丹青书画抒发情怀,他的作品质朴无华却妙趣横生,得他画者无不为他纯洁的心境、恬淡的追求、孩儿般的童趣所感动。2004年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举办了纪念邓小平同志诞生一百周年征集美术作品大赛,胡沙同志以饱含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厚情感作画参赛并获奖。

     胡沙曾是一个有理想的剧院管理者,一个有理想的评剧艺术领军人物。 胡沙留下一串辉煌虽然离去 ,但他那一部部经典作品深深地震撼了几代评剧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