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查看: 12116|回复: 0

四时长放浅深红 记评剧刘秀荣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836

帖子

43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04
发表于 2015-10-1 06: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时长放浅深红
——记评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
作者:尚骧

叶子
   

   石家庄有个朝气蓬勃的青年评剧团。这个团的领衔主演刘秀荣,虽不比南北“大腕”那样火爆,但她绝对是当今戏曲界的一颗新星。尤其在华北、东北及京津等地,只要提起她,都会称赞:“唱得好,是个好演员!”

刘秀荣—— 一个响亮的名字

评剧名家刘秀荣1_副本.jpg

刘秀荣为人豁达、坦诚,对事业执著,对人友好。她身材不算高.仅1米54。人却精明,两只大眼睛明亮有神,闪耀着睿智和热情。她戏演得好,嗓音清脆、甜润,唱两口很动听。这几年一步一个脚印,向艺术的高峰攀登。有人说:刘秀荣戏越演越火,奖越得越大,名越来越响,真成了“得奖专业户”。


说起得奖,早在1985年,刘秀荣便初露锋芒了。那时她是阜城县评剧团的主演,她演出的现代戏《春兰》,在省首届戏剧节上,一炮打响,她荣获演员一等奖。在这出戏中,她既是主演,又是编剧之一。虽初出茅庐,却已见其艺术才华。那时,她年仅27岁。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挖苦她是“瞎猫碰上死老鼠”。


第二年她又参加了全国评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她参赛的唱段是《花为媒·夸李月娥》和《刘巧儿·小桥送线》。她甜美、圆润的唱腔打动了评委,获得了最佳奖。也有人挑剔地说:“无非是嗓音好呗”。


第三年,她参加了河北省地方戏曲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一折《宝玉哭灵》,声情并茂,催人泪下,在决赛中进入“十佳”。这时,仍有人嘀嘀咕咕:折子小戏,难以服人。


刘秀荣在旁人议论声中,默默奋进,开始向更高的目标冲刺。1987年,两次进京演出《宝玉与黛玉》、《杨三姐告状》等戏,获得领导、专家、同行和观众的赞誉:戏好,演员更好。这年的年底,她摘取了第五届“梅花奖”。

    此时,再也听不到挖苦、挑剔和非议了,这说明人们真正看到她的实力和成就。在成绩面前,刘秀荣没有沾沾自喜,也没有裹足不前,而是锲而不舍,再接再厉,从1988年到1995年,7年中,她先是被省政府命名为“青年评剧表演艺术家”,又在省第二届戏剧节演出《蜜月》,获得一等奖。接着,她把评剧唱到香港,大获成功,被誉为“小新风霞”;还有人在剧场门口为她题赠:“国宝再现”。这里需要说一句,“国宝”,原是香港友人赠给裴艳玲女士的爱称,“再现”自然是指刘秀荣了。香港归来之后,她排演了《梦断萧墙》(杨利编剧),并以此剧参加全国评剧新剧目交流演出,获得“优秀奖”;在省第四届戏剧节上获得一等奖。



刘秀荣在取得上述成绩之后,在1996年大胆“触电”,决心将《三看御妹》推上屏幕。经过一番苦战,戏曲电视剧不光和广大观众见了面,而且首战告捷,获得第1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宋朝诗人韩琦咏月季的诗句。便将其中的“四时长放浅深红”做了这篇特写的题目。那月月绽香吐艳的月季花,不矜持,不媚俗,将芬芳默默奉献.多么像秀荣的性格和品德呀!

评剧《乾坤带》刘秀荣1_副本.jpg
梅花奖——来之不易


梅花奖,虽然每年颁奖一次,但中国之大,剧种之多,参赛人员逐年上增,而且逐级推荐,专家评议,若没有点真格的,很难如愿。刘秀荣在刚刚迈入“而立”之年,便进京折桂,荣登金榜,确非易事。


早在10年前,刘秀荣便下定夺取梅花奖的决心;她带《杨三姐告状》和《宝玉与黛玉》进京,就是想一试高低。


为什么刘秀荣选择了这两出戏呢?


先说《杨三姐告状》。新凤霞早在五十年代便将此戏唱红,成为她的代表作。刘秀荣是新风霞的高徒,为继承新派,选择此戏,顺理成章。再则她演唱明亮、感人,表演朴实、真切。单就唱腔来说,她自是得天独厚,新派韵味十足,几乎以假乱真。


刘秀荣为了把杨三姐演好,做了精心的设计。比如人物出场后,有一段“劝母亲”的唱,仅仅8句,刘秀荣认为这是第一个唱段,一定要给观念留下较深的印象。她没有单纯追求摹仿老师,而是从人物出发,又适合本身的条件,运用流畅、自然的行腔,把握杨三姐此时此刻的感情,在这段唱中揉进了一句华丽、跳跃的疙瘩腔,听起来既有流派特色,又适合自己明亮的嗓音,而且突出了人物的精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就这八句唱,在京津和香港演出时,就能引来满堂喝彩。刘秀荣在另一段“哭诉蛆姐”的唱段中,运用悲声唱法和低腔哭音来处理,听来声情俱佳,感人肺腑。这段唱是杨三姐的重点唱段,有成套唱腔,起唱时的“搭调”高腔,震撼人心;委婉的低腔,如泣如诉,令人哽咽。在这大段的哭诉中,有儿时的回忆,有姐妹的深情。在节奏的掌握上,真是高低自如,疾缓相宜,使人听来.腔虽不高,催人感奋;板虽不快,字字真切。当感情的激流无法抑制时,在婉转的“迷子”中运用悲切的哭音处理,使这一唱段达到情感抒发的高潮,确见功夫。

   如果说刘秀荣在《杨三姐告状》中,可以在适应自身条件下,充分发挥新派艺术的特点和魅力,那么,她主演的《宝玉与黛玉》则是另辟蹊径。她反串小生的本身就是大胆尝试,就是向自己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有意识地对自己艺术底蕴的开掘和拓宽。


《宝玉与黛玉》是我省剧作家尚羡智编写的。在创作中依据名著《红楼梦》,参考同名越剧,尽可能为演员提供再创作的空间。刘秀荣与此剧的音乐总设计叶志刚一起,从分析剧本入手,紧紧抓住人物复杂的心态变化,设计唱腔,规定唱法。刘秀荣演此剧难点很多:原著中的宝玉家喻户晓。越剧、电影、电视中塑造的宝玉形象,观众印象极深,评剧又能如何?刘秀荣面对已有的宝玉形象,没有却步,她读完原著,并看罢各种艺术形式塑造的贾宝玉,在她的幻觉中出现了另一种造型的宝玉形象。当她投入创作时,千方百计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精雕细刻。她从气质上首先克服宝玉的“佳人气”,追求这一人物的特殊魅力,道白自要有多情男子气,唱腔则不怕把原来的细腻、妩媚见长的优美音韵喊“左”,大胆改变发声位置,使其出现小生的阳刚味。


“宝玉哭灵”是该剧的重头戏,以唱为主抒发人物的感情,这段唱有80多句唱词,这在其它剧种中是少见的。这段唱开始,“昏沉沉飞步直奔潇湘馆”一句,她充分发挥嗓音宽亮的特点,将曲作者的意图和唱腔的高低对比,以及情绪的转换,处理得恰如其分。最后的“潇湘馆”三字的高音拖腔,犹如洪水倾泻,铺天盖地而来,将宝玉飞奔灵堂的急切心情宣泄无余。接下来,是大段的抒情慢板、反调,倾诉了宝玉对黛玉的思念之情。全段唱腔起伏有致,高亢中隐寓着悲忿与痛恨;委婉中蕴含着凄凉与哀怨。唱到最后,悲声大放,裂人肝胆,急促的垛板将整个戏推向高潮。观众始终随着演员情感和唱腔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低声哭泣.有时哀痛惋惜。当高腔结束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热烈掌声。刘秀荣塑造的宝玉,不单被观众和专家认可,还获得了热情的赞誉。



刘秀荣的这两出戏,堪称精品。《杨三姐告状》成为她的看家戏,六次赴津,均演此剧,每次都受到欢迎。《宝玉与黛玉》已传给其弟子徐金先,在全市首届青年折子戏大赛中,徐金先就以“宝玉哭灵”夺得优秀表演奖。

学艺苦——她毕竟赶上了好时代


刘秀荣虽自幼聪明伶俐,因家中不太富裕,不可能在学艺上对她有多少投入。但她天生爱唱,好动,每当村里的高音喇叭播放戏曲,她便停下手中的活计,跟着哼唱。日子久了,她便能随着广播唱的丝毫不差。上学时,她在学校成了文艺活跃分子,什么场合,大家都欢迎她唱几段。到她14岁时,刘秀荣被求知学艺的强烈欲望驱动,她兴奋地进入阜城县评剧团。从此,她便开始了在专业艺术跑道上的拚搏。

当她真正成了专业演员时,她才感到这种工作绝不是玩玩乐乐,而是充满艰辛。她开始体会和理解“艺无止境”的含意。她此时又一次想到老师的话:艺术无捷径,需要的是用功、苦练。因此,她起早贪黑,练习基本功,别人练一遍,她总要练三遍、四遍。并且练功时嘴里还哼着评剧唱腔,悉心领会其中的奥妙,慢慢地体会和领悟每句唱词的意思。她领略了评剧的风采后,开始对新风霞的唱腔产生兴趣,因为她喜爱这种演唱风格。她抱着录音机,听呀,学呀,就跟着了迷一样。果然苍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一段痴迷的学和练,她再唱几句,真有点新凤霞唱腔的意思。

这时有一位老师给她出主意:何不到北京找新风霞拜师,请名师指点。刘秀荣的思想犯起犹豫:新凤霞是全国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自己是一个县剧团的小演员,二人素不相识,人家会教我吗?倘若碰钉子回来,岂不太难堪?后来,她又想,为了学到真本事,就要有点闯劲,瞻前顾后,畏畏缩缩,什么也办不成,不如豁着到京城闯一闯,拜不成师还能长长见识,这也不算丢人。她打定主意,便带上了几盘录音磁带和家乡的一包绿豆,作为和老师的见面礼,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



新风霞不愧大家风度.深深为这位来自农村姑娘的执著、纯朴所感动,当她听完刘秀荣的录音后,当即拍板收她为徒。刘秀荣喜出望外,扑嗵跪在地上,向老师磕了一个头。直到现在,在新风霞的众多弟子中,她最喜爱的就是刘秀荣。刘秀荣百倍珍惜这机遇,跟老师学艺从不偷懒。有一次,刘秀荣在老师家学唱,新风霞教过之后,叫她自己练,并顺手抓过一把绿豆,说:“这是你从家乡带来的绿豆,你唱一遍,拣一粒豆放在碗里,什么时候数完,什么时候为止。”她按老师的要求,数一粒唱一遍,就这样一粒一粒地数,一遍一遍地唱,究竟唱了多少遍,碗里的绿豆最清楚。


刘秀荣很聪明,也很自觉,上下左右的关系,都能和睦相处。平时,她和演员们有说有笑,侃大山,出洋相,不分你我。但到了排演场,她却全神贯注,非常投入,就像走火入魔一般,对别人要求也是严肃认真,谁也别想走神儿。

刘秀荣常对人说:“我算赶上了好时代,各级领导培养、关怀,观众信任、爱戴,同志们团结、友爱,这都是党的政策好。我一定为戏曲的发展做出新的成绩,做出新的贡献,来报答社会和大家。”

飞天奖——“触电”后的酸甜苦辣


名演员“触电”,像是当今的时尚。可是刘秀荣却不这么看。戏曲虽然不景气,刘秀荣对评剧可谓痴心不变。为了扩大评剧的影响,她大着胆子搞起电视剧。


戏曲电视剧《三看御妹》,由刘秀荣领衔主演,又兼制片人和出品人。搞过电视的人都知道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戏曲演员涉足影视者大有人在,但是像刘秀荣这样边策划边演戏边运作拍摄工作的却不多见。当有人走访刘秀荣时,她苦笑着说:“现在提起这件事,我的心里就像打破五味瓶,酸甜苦辣,一应俱全。”排戏熬夜,对演员来说也属习以为常,但拍电视时,化妆、勒头后等镜头,确是很烦人的,有时竟然一天都不能卸妆,头被勒晕也得苦忍挣扎。而电视导演要求演员去掉舞台上的那种虚拟表演,追求真实感。刘秀荣扮演御妹,有一段戏是凯旋,要真的骑马。她从未骑过马,却大胆坐上马背反复练习。她一次次从马上摔下,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她也不中止.直到导演满意。在拍摄御妹乘船回归时,由于她多日劳累,在白洋淀拍摄时,突然晕倒在船头,险些落入水中。


在繁忙的拍摄中,刘秀荣还要付出相当精力,完成制片人的工作。她生性要强,又富创新意识,办什么事总是全身心投入。这部电视戏曲片从开机到封镜,直至后期制作,究竟她付出多少劳动的汗水,实在无法估量,就单说几十万元的经费,就凭她一人呼吁社会资助。另外,每一处拍摄景点也需她出面争取和落实。演员、乐队的补充、总体进度的把握,她都要心中有数。在她和大家共同努力下,《三看御妹》圆满拍完,如期播出。最令她庆幸的是该剧竟荣获第1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资料来源:

1、《艺苑漫忆》·编审:张辰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石家庄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7年7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2、《当代河北戏剧家》·主编:王仲德、魏淙江·河北省戏剧家协会编·1997年12月出版。

潘正公:资料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